赣南苏区精神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4-07-01曾桥秀
曾桥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部分。家国情怀是学生在探究历史事件和认识历史人物时对其中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深刻认识,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从而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勇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这样的素养要求之下,可以把赣南苏区精神作为地方史的一部分融入高中历史课堂。对此,笔者在本文简述了家国情怀和苏区精神的内涵,对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苏区精神进行了深入探究和有益讨论。
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公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苏区精神,对于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家乡历史、热爱家乡文化、增强振兴苏区家乡的使命担当,乃至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都有积极意义。
一、赣南苏区精神的内涵
苏区精神不仅是对我国红色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精神内涵。在新课改背景下,深度挖掘地方史、乡土史的内涵既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高中历史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要求。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苏区精神学习的意义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上承高等教育,下接义务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把苏区精神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继承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就是在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有益土壤。
三、苏区精神涵养高中学子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江西赣州是赣南革命老区的中心腹地,红色资源尤其丰富。利用家乡的红色资源丰富高中历史课堂,不仅是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贯彻落实新课标的需要,更是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的需要。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透露出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求真务实;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兴国山歌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群众、关心群众,置群众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清廉;从“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诗句里,明白了真的英雄就是不怕艰苦,努力奋斗;从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表扬里,明晓了“一流”的真正含义,“一流”不是争名逐利,为人民排忧解难就是争创一流……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习苏区精神的策略
(一)与时俱进,深度挖掘教育资源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中历史教师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跟紧时代步伐,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拓宽教育途径和渠道,深耕地方史和文化史。
1.挖掘红色乡土教育资源。
苏区精神的学习包括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讲授课程理论时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当中的党史内容,再充分结合赣南苏区的乡土资源,如参观走访名人故居、对红军家庭进行问卷调查、观看相关纪录片和红色舞台剧等,广泛而充分地挖掘红色人物故事、红色遗址、红色遗迹遗物等多方面的乡土资源,形成多层次的资源体系,为高中历史课堂补充具有发展性的乡土教育素材,让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观看乡土纪录片等过程中,了解家乡的红色经典故事等。最后,推动学生在深入了解、深刻解读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深化对苏区精神的感悟和认识。
2.利用好红色家庭资源。
家庭资源主要指的是家庭中的长辈资源。调查研究是谋事成事的基础,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制胜法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访家庭中的长辈,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感受赣南苏区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经历的磨难。由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他们的历史认同。
3.巧用时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挖掘当前时事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他们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学生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形成,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创设新课堂,逐步渗透教育理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系列措施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如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探讨、辨析的活动中自觉自发地培养家国情怀,从而落实德育目标。
1.创建素养型课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教师可以立足于高中历史课程主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之路对人才的需要。教师可以以相关典型热点素材为依托,通过历史上重要事件和现象的再现,重塑历史观,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唯物史观,感受时代风浪,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加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这样,充分地凸显了家国情怀和新时代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对现实的人文关怀意识以及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和践行能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创建深度学习情境。
从高中生的角度来说,由于很多历史事件过于久远,他们很难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当年历史事件关联起来,这样也就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为达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选择合适的史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运用史料,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时空联系,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使其正确分析历史材料、学会探究历史问题。这就是新课程教学中必须落实的学科目标。
(三)开展实践活动,统一理论与实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统一,教师可以开展多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苏区精神的底蕴和内涵。
1.开展课程主题活动。
受传统教学观念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有些历史教师把讲解课文和解答具体历史问题当做基本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有机结合,从而极大地缩小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范畴。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生成式的而非设定好的。在互动合作的课堂,学生强化了对赣南老区历史的认同,从而涵养家国情怀。对于此种情况,历史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历史演讲比赛、历史辩论比赛、巡讲红色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历史课堂和课后活动,检验历史知识,践行新时代教育思想,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悟苏区精神在不同社会时期的体现和运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2.开展苏区文化进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要让学生对苏区精神和苏区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产生心理认同,离不开苏区文化的宣传造势。为了打造有益于学习的校园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主要目标。以赣南苏区历史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主题,把宣扬和传承苏区精神、苏区好干部作风作为关键性的学习任务,如可以通过设计学校校园文化长廊、专题板报、开展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对苏区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培育高中生的苏区精神,打造历史课堂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制定实践活动方案,让他们真切感受和了解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和赣南苏区发展的历程,感怀无数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并通过学习反思把参与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升华为文字材料,推动主观感受升华为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三、结束语
苏区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赣南地区红色土地孕育的伟大斗争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文化谱系中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课堂贯穿苏区精神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不但是践行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体现了江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也体现了乡土史对高中历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