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性别差异与平等教育探究
2024-07-01韩亚伟
韩亚伟
摘 要:作为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两性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一直受到社会分层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性别平等教育也是当下教育体系中重要发展的环节。学前期儿童是性别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痕迹,表现为性别定型观念、责任任务不均与兴趣培养偏见。然而,通过家长的意识提升、多样化的兴趣培养以及教育机构的支持,可以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实现性别平等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给予每个孩子公平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在没有性别偏见的情况下充分发展自身潜能。
关键词: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性别差异;平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023-04
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扮演着塑造儿童性别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关键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也制约了性别平等教育的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明确提出,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是最基本的权利诉求,也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标准[2]。中华民族深受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影响,“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是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下的性别角色体现,同时,“贤妻良母”的性别角色定位对性别分工模式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场域中,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差异与平等教育的文化属性理应受到广泛重视[3]。性别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性别平等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如果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超低生育水平时期[4]。性别角色观念或实际的性别分工行为会影响年轻父母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然而,性别平等关系在意识形态和行为两个维度上并不完全一致,现实中的性别分工行为有较强的传统惯性而表现出滞后于性别角色观念的转变。在传统家庭中性别定型观念、责任分配公平和兴趣培养偏见,是导致性别差异教育的主要原因。其中性别定型观念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大教育误区,所谓性别定型观念,又称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即社会成员公认地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这是反映了文化或者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5]。传统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和平等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且形成原因复杂,具有悠久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6],打破传统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教育是当下教育的主要使命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提出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方法,希望能够引发对性别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改进措施的探讨。通过理解并解决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平等、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没有性别偏见的情况下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
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
(一)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特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这已成为人类发展的规律,在这种文化和规律中,构建出一套对性别的独有解释,这种解释也是文化和规律的象征符号。人类发展通过两性共同协作而完成,社会期盼男女在人类进步中扮演不同角色,行使不同行为方式,长久以往,对男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性别形象形成了固定模式。生物因素是性别定型观念的基本要素,而社会文化因素起着绝对的作用。儿童从出生起,就受周边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迫使儿童按照传统社会文化中性别定性所承认的性别模式成长,社会对男女儿童有着不同的成长期望。这种对男女儿童不同期望的现象,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观念。通常,男孩可能面临着被鼓励展现出“强壮”、“坚强”、具备竞争力和领导能力的期望,这可能会导致男孩在表达情感、展现脆弱或选择非传统性别特质时感到压力,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情感发展;相反,女孩可能受到期望展现“温柔”、“体贴”、关心他人的品质,这种期望可能使女孩在追求个人目标、展现坚定意愿或在职业生涯中追求成功时受到阻碍。家长应该意识到这种刻板印象可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鼓励孩子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全面的技能,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有助于建立更为平等和包容的教育环境。通过支持孩子追求个人价值观和兴趣,家庭教育可以成为塑造积极性别认知的重要力量。
(二)责任与任务分配
性别平等教育是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并不意味着拒绝多元化、多样性。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关注对儿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无论是教育政策改革还是有关报告都明确指出学生的道德素质、责任意识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7]。受社会文化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更倾向于给予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责任和任务,这种差异化的分配可能进一步强化性别不平等观念。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利分配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性别意识论认为,家务劳动的分配实质上是对性别关系的一种符号性表现[8]。通常,男孩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体力劳动或技术任务,被期望在家庭中展现出独立和决策的能力;相反,女孩可能被赋予更多的家务或照顾任务,被期待表现出更多的关怀和责任感。这种差异性的责任分配可能导致孩子在性别角色方面形成刻板印象,认为特定的工作和职责是与性别相关的。这不仅限制了他们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还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观念。家长应该努力打破这种刻板印象,鼓励孩子在各个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技能,让他们意识到性别不是定义能力和责任的唯一标准。通过平等的责任分配,可以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平等发展的要求。
(三)玩具与兴趣培养
在家庭中,玩具和兴趣培养往往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男孩和女孩被赋予不同的选择。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就提出了儿童应该重视玩具,玩具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她在《论学前儿童的玩具》一文中谈到:“我们谈论儿童玩具这一问题时,不能从成人喜欢什么玩具的观点出发应该从儿童需要什么玩具的这一视角来对待儿童玩具的问题[9]”。玩具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儿童对玩具有着最直观的体验和看法[10]。在家庭场域,应该建立儿童玩具视角下的对话关系,男孩可能更多地接触被认为是“男性”玩具的汽车、工具等,而女孩则更多地与被视为“女性”玩具的洋娃娃、厨具等互动,通过高质量的玩具游戏,建造儿童早期的性别观。玩具差异性的选择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性别角色和职责观念,这种偏见可能限制了孩子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机会。男孩可能在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方面缺乏培养,而女孩则可能在技术、创造力等方面缺乏发展空间。为了打破这种限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玩具和兴趣,超越传统的性别界限。提供多样的选择和经验,有助于培养孩子全面的技能和兴趣,使他们更加自由地发展个性,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性和平等性。
二、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途径
(一)家长教育与意识提升
我国自1954年就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11]。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中特别核心的内容”,这是从国家行动层面将性别平等教育在少年儿童群体中开展。认知发展理论把性别角色的获得理解为内部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由自我推动的过程。而儿童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体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天生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家长可以通过接受性别平等教育培训来提升他们的意识和认知。这种培训可以帮助家长认识到性别不应成为孩子发展中的局限,而是一个多元、包容的概念。培训课程可以涵盖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平等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家长平时多注意利用家庭环境对儿童有意识地进行性别角色教育,多陪伴儿童,也有助于提升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效果[12]。通过接受培训,家长能够学到鼓励男孩女孩追求个人兴趣的方法,超越传统性别期望。他们还能学会如何创造一个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理解每个孩子都应有平等的机会,是性别平等教育的核心观念。通过培训,家长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个人发展,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受性别角色的局限。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有益于孩子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二)促进多样化的兴趣培养
家长在改变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接触各种类型的玩具和活动,鼓励他们自由选择所感兴趣的事物,促使他们在多样领域尝试。这可以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玩具选择来实现,包括科学实验工具、艺术材料、乐器等,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男性或女性定位的玩具。鼓励孩子参与不同领域的活动,如户外探险、团队运动、文学阅读等,可以拓展他们的兴趣范围,帮助他们认识到性别不应该是参与某种活动的障碍。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能够消除性别刻板印象,让孩子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更加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发潜能[13]。重要的是,家长要以平等和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选择,不要因为性别差异而对某些兴趣加以限制或强加刻板印象。通过为孩子提供多样性的经验和机会,家长能够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中发展的能力,促进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在家庭中的传承。
(三)激发自我意识与自信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与肯定。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兴趣和天赋。家长应该尊重并激发孩子内在的激情,让他们在多样性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通过积极地支持和鼓励,孩子可以建立起自信心和自我意识,超越传统性别限制。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的核心,不仅影响着个体人格发展的水平,而且还与个体的学习、生活、交往、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有密切关系[14]。如果儿童的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15]。
当家长支持孩子在不同领域探索、学习和发展时,他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性别不应该是决定兴趣和能力的唯一标准。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各种活动和领域中体验成就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使他们在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时更具抵抗力和坚定性。家长的支持和肯定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塑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家庭氛围。
(四)教育机构的支持
学校和教育机构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着重要责任。为了创造一个包容、平等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提供性别平等教育,鼓励学生尊重并包容不同性别的观念和行为。性别平等教育可以通过纳入相关内容和课程来实现,使学生了解性别平等的概念、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促进平等的实际行动。教育机构可以借助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此外,学校应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多样性的文化,包括性别差异。通过组织性别平等的活动、座谈会和社交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性别的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最终,学校和教育机构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正意识,使他们更具包容性、开放性,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性别平等教育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教育机构开始,引领着社会向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刻反思和积极改变的社会议题。2001年国务院正式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通过本文对家庭教育中性别差异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责任分配不公和兴趣培养的偏见,都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形成。然而,通过家长的意识提升、多样化的兴趣培养以及教育机构的支持,我们有望逐步改变这一现象。性别平等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需要倡导并践行平等的家庭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超越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至关重要,而学校和教育机构则应当成为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开放、包容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没有性别偏见的情况下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性别平等教育不仅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更是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性别平等教育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刘婷婷)
参考文献
[1]吴铭.青少年性别平等教育的平行小组实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3.
[2]李玲玉,林兰.儿童同伴游戏中社会性别分化现象的质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 版),2021,34(4):43-55.
[3]卿石松.性别角色观念、家庭责任与劳动参与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7(11).
[4]姜雨杉.性别平等对夫妻生育意愿一致性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23.
[5]German General Social Survey[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8, 72: 170-182.
[6]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01):169-171.
[7]李佳洋,刘文利.在全面性教育课程中帮助幼儿认识儿童权利[J].江苏教育,2022,(56):26-28.
[8]王想象.以志愿服务为路径的儿童社会责任感提升的社会工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3.
[9]梁平,董艳.儿童思想教育引导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调查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6):106-112.
[10]袁爱玲.幼儿爱好何种特点的玩具[J].心理科学通讯, 1985(5):51-52.
[11]贺小琼,鄢超云,郭姗 . 儿童眼中的好游戏[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8):13-23.
[12]楼超华.刻板化: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别发展[J].探索与争鸣,2014,(09):31-32.
[13]曹海峰.反传统性别定型观念——被忽视的教育盲区[J].甘肃社会科学,2004,(04):61-63.
[14]孙崇勇,赵红,赵灼等.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东北八个地级市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45-50.
[15]任艳玲,蔡婧,马岭,等.ADHD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08):31-34+38.
[16]ROTH T, CONRADTY C, BOGNER F. The relevance of school self-concept and creativity for CLIL outreach learning[J]. Stud Educ Eval, 2022, 73: 1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