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2024-07-01蒋珊珊
蒋珊珊
唯物辩证法把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中最一般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的最高形式。历史是一个从现今立场上能够旁观的整体对象,可成为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培育的最佳载体。
科学的唯物辩证法是学生科学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与思维而必需秉持的原则与必需使用的方法论,也是正确且全面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并以史为鉴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综合素养而非单纯知识考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其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便成为必然之需。
一、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首先解答了“世界存在状态”这个问题,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且除了普遍以外,这种联系还具有不可改变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即世界或历史均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万物或物内诸因素总是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制约中。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其用联系的眼光而非片面或者孤立的眼光看问题。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中,除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结论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则为其结论之二。其强调世界或者历史是一个过程,认为事物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势,具有新旧之间、生灭之间的必然转化,但其变化的过程却具有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思维能力培育的第二渠道为引导其用发展而非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例如,在关于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教学中,我便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观点的教育。即孔子的儒家思想具有这样的层级建构规律:由动荡的春秋政局导致的“臣弑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混乱的社会秩序得出儒家之“礼”的思想;由“礼”对于社会治理与社会秩序维持作用的不足推动“仁”的出现;由“仁”与“礼”的并立推动协调“礼”和“仁”关系的“中庸”思想的发生。而在其教育思想上,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即他们的举止符合礼数、言行一致符合忠信;以后又把教育目标从“成人”上升到“君子”上,即需要把“仁”与“礼”、“言”与“行”统一起来,并在独善其身中自我修养,还要有“达济天下”的情怀与心胸。总之,无论是孔子的仁礼思想还是教育思想皆基于实际治理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趋势,而更为开放、多元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将更能使学生感知到此思想由简及繁的发展规律,从而促使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意识与能力的形成。
三、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一分为二”的观点是对上述两大观点的补充,也作为在联系与发展之外另一种科学独立的辩证观点存在。其主张对事物看待的全面性,包括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与区别的兼顾、对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与事物相对静止性的兼顾、对事物正反两面的兼顾、对个别与一般的兼顾等。秉持此原则,学生将具备理性、整合、全面看待历史的能力。
例如,在关于秦始皇的教学中,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因为在大多同学们的印象里,秦始皇是一个暴君,这种认识无疑将影响同学们重要辩证思维的形成。这里,教师可引导他们着重谈谈秦始皇对政治、疆域、经济和文化所做出的“前无古人”和“开天辟地”的贡献,其对后世各王朝历史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分析秦始皇其人之胆气、勇气、格局与残暴、武断等并存的性格,进而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意识与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引领作用、示范作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分阶段、逐步地、持续地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进行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