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
2024-06-30李霁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有海的城市,大多有港。
一个近代港口的开埠,揭开了港城相依前行的大幕,催生了一个世界最大的干散货港口——秦皇岛港,一座得天独厚、钟灵毓秀的滨海名城——秦皇岛。
光阴在浪花拍岸间投下剪影,但是,岁月总是伴随着奇迹发生。1984年,有一缕春风,从这片山海吹起。秦皇岛市被国务院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随后正式批准成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开发区破土奠基的石碑嵌入滨海荒滩的那刻起,1984年10月27日,这个载入秦皇岛乃至中国史册的日子,靠仅有的0.93亿元国家贷款,在大小汤河之间的1.9平方公里之上拔锚起航,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奔赴。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中的重要一员,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肩负起探路者、开拓者和建设者的初心使命,借大势推动,做大事拉动,转作风牵动,在绘就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秦皇岛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
上午九点,沿着小汤河一路向北,两侧油彩渐褪的厂房和正在拆除的建筑,进入了又一个周期的转身。这片区域中的0.62平方公里就是开发区的起步区,第一代建设者们在此白手起家。
1985年12月,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破冰落地,王庆华也作出了改变人生的重大抉择。“当时,开发区还是新鲜事物,虽然邦迪是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但我十分看好企业的未来发展。”王庆华放弃了秦皇岛玻璃机械厂工会主席的职位,毅然跳槽邦迪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人事部员工,这一干就是17年。2002年,王庆华在公司党支部书记任上退休。他说:“邦迪公司确实有股子干劲儿,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给开发区带了一个好头,对我的一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7年,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成立,率先启动起步区“七通一平”(通路、雨、污、水、电、气、讯,平整土地)配套工程。“这是一段极其痛苦的过程,怎么开放,怎么建设,都没有现成经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区退休干部张占文回忆道。好在,机会像闪电意外地劈开一道缝儿。
1988年,日本大阪伸线所阪口忠男先生向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发出投资征询函,收到的第一封回信就是来自秦皇岛的真诚邀约。一年后,开发区如愿诞生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秦皇岛阪口线材工业有限公司。阪口说:“是开发区诚恳合作的态度征服了我。投资之初也遇到一些困难,但当地政府都帮助解决了。工厂很快成为利税大户,更坚定了我办厂的信心。”随后,阪口动员企业家小林百太郎来秦兴业,仅用了三天时间,一个投资2442万美元、具有国际水准的轴承生产企业成功签约。
点点微光汇成星河,一批更大规模、更高层级的投资项目像渤海湾的潮水澎湃奔涌:1991年11月,秦皇岛飞天轿车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4月,秦皇岛恩彼碧轴承有限公司成立;同月,泰国正大集团与香港鹏利集团合资兴建的鹏泰(秦皇岛)面粉有限公司成立;1992年5月,中美合资的秦皇岛首钢板材有限公司奠基;1992年8月,秦皇岛康泰微电子公司成立;1992年11月,秦皇岛嘉华塑胶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8月,秦皇岛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3月,秦皇岛正大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投产的韩国明甫公司,在当年《大事记》中这样写道:
4月16日,总部确定在秦皇岛开发区投资。
4月26日,开发区环保、规划、发展、税务、财政、工商等各道手续办妥。
4月28日,集装箱海运设备抵达。
5月3日,招工。
5月10日,年产5万套高档皮革服装的生产线投产。
这种建厂速度,神了!《大事记》所记述的点点滴滴,即便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有两件事犹如春雷炸响:一件是26岁的研究生陈晓东,参加工作刚半年,通过考核被录用为项目部部长,自己全权“组阁”,4个月内引资1200万美元,超额近一倍完成目标任务;另一件是招商部一位老资格部长,因季度业绩连续垫底而被解聘,部里所有人员工资下调一级,鲜明树立起“以实干论英雄”的工作导向。
1992年冬,气温骤降。韩国相林皮革有限公司急需在厂区复杂地段铺设地下管道。申请提交到开发区动力公司后,部门经理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带水作业、昼夜突击。管道一米一米艰难地向前延伸,见中方人员在冰冷的泥水里挥汗苦干,老板朴相佑感动不已,提出要请客吃饭,但大家无一歇手,拼抢着分分秒秒。这个场景也是开发区第一个“十年苦干不寻常”的生动缩影。
“项目发展得太快了,起步区很快就无地可用。”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苗艺感慨地说。然而,经济形势与发展环境交糅产生的复杂性远超一般人想象,它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变数,像海面吹来的风,时而轻柔,时而放纵,时而卷起巨浪,一步步逼近。
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迫于经营压力,外商对华投资锐减,往日繁忙的工地一下子清静下来,时间仿佛凝固了。
出路在哪儿?走向何方?一份考卷摆在开发区人面前。
“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能从思想上找到根源,不解决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问题,‘抓牢招商引资这一中心、抓好营商环境这一关键、抓实干部队伍这一根本就是一句空话。”开发区一班人发出了“二次创业”进军令。
很快,一项以重商、亲商、安商为主要内容的“三个服务体系”应运而生。“三个服务体系”,即坚持以项目审批服务“一条龙”、项目建设服务“全方位”、项目投产服务“全天候”为总抓手,全员、全年、全心、全力保障项目落地见效,这也成为开发区“第二个十年”一以贯之的精髓所在。
那年冬天,招商部的两个年轻人到北京与外商对接洽谈。当天晚上把外商送到宾馆后,两人找了一间地下室住下。谁知半夜房间跑水,等到两人发现时,衣裤鞋袜全部浸透了,而与外商约定的谈判时间是第二天一早。穿湿衣服与外商见面既失礼又尴尬,两人无奈道出原委。不想外商听后竟露出叹服的神情:“不需要再谈了,冲着你们这样的员工,我们愿意把项目投到开发区去!”
“天道酬勤”是对潜心耕耘的回响和映照,更意味着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2001年,开发区招商办得知台湾名企万机集团欲在内地北方投资,就千方百计与其总部取得联系。一贯审慎的万机集团先是对开发区进行了调查摸底,后又围绕土地、建发、就业、审批、水电气价格等10个方面提出了126个具体问题。开发区立刻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经过一夜无眠的挑灯奋战,隔天一早就将散发着打印余温的详实报告递交到考察组手中。
一个月后,万机集团项目花落开发区。
除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发区另一张“名片”就是沿海临港。东区开辟后,开发区立足地缘优势、超前谋划布局,定位其为“临港重大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为下一步打造向海发展“蓝色”引擎,腾挪空间,储备条件。
无疑,这是一种眼光,也是一次预判,更是一份期待。恰恰,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初步选址北方某港口城市作为出海口基地的信息被开发区敏锐地捕捉到了。“只要项目没有签约落地,仍然存在争取的可能!”开发区做足“绣花功夫”,不停地对接再对接、推介再推介。令人惊喜的是,当初的“神来妙笔”竟与哈动力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建设需求高度契合。
“硬件具备了,软实力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自项目论证开始,开发区就展开全程跟踪,随时处理可能出现意想不到、不能把控的情况。推进中,开发区一鼓作气拿下征地任务,平整土地39万平方米,实现了企业净地入驻。为破解厂区专用铁路与山海关编组站并轨问题,多次跨省协调相关部门,成功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保姆式服务就是一场没有终点、也无法结束的战斗。按照惯例,出海口基地建设周期一般不低于24个月,而哈动力一期工程仅用了11个月就高质量完工,速度效率令人惊叹,让行业专家不得不刮目相看。
“引来一个,带来一片”,在此呈现“葡萄串效应”。不到6年时间,一个以哈电重装、天威保变和山船重工为龙头,以GE能源、五矿天威、中油宝世顺和万基钢管等企业为配套的临港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示范带,在渤海之滨连片崛起,一跃成为秦皇岛工业经济的“龙头”。
最有说服力的,是一行行醒目而跃升的统计数字,它们如同盘根错节连接在一起的血管,给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张洁是开发区孟营村人,也是土地被征用后900多口失地农民的一员。她说:“一开始大伙儿也有抵触,没了土地,就好像没家了。”然而张洁没想到,开发区当年就为失地农民建起了楼房,按照“拆一补一”原则,她和父母各自分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楼房。
居住环境变好了,但新的烦恼却也随之而来。“政府给了征地拆迁费,但我觉得城市消费水平高,不找工作迟早钱会花没的。”虽然念过高中,但因年过三十,又没有一技之长,张洁找了几次工作都碰了壁。对此,开发区拿出专项资金,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的失地农民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区内录用失地农民的企业予以奖励激励。张洁参加了计算机操作培训,结业后很快找到了一份秘书工作。如今,她已经晋升为某家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毫无疑问,这些反哺式的关切里,也饱含着执政为民的鱼水深情。
三
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乍暖还寒,芽苞从枝条的表层渗透出来,只待某一瞬间绽裂笑颜填满时空的缝隙。此刻,我站在开发区广场一尊名为“追梦”的雕塑前驻足仰望。
这是为纪念开发区创立30周年而设立的整体造型为一位充满肌肉力量的男子挥舞鼓槌敲击战鼓。注目凝神间,我忽然发觉,自己已然站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开发区第三个十年的发端——2008年。
这一年春节刚过,开发区特邀著名战略规划研究专家刘延宁、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主任赵仲海和经济信息研究所所长李钰来秦问诊把脉。在一场又一场思想的碰撞中,大数据、节能环保、生物工程、新能源等四大主导型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内涵和路径逐渐变得清晰。然而,挡在前面最棘手的障碍是一批能耗高、低产出、有污染的老企业,严重挤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只有大刀阔斧地实行“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转移一批”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腾笼换鸟”。
“腾笼换鸟”,说起来前景很美,做起来却迷雾重重。但不可否认,这必将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脱胎换骨造血的“进化式革命”。开发区一家大型玻璃生产企业,被列入淘汰转移“黑名单”。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一直领先业内,年产量超过700万重量箱。被叫停后,仅税收这一项就减少了上千万元。有一家大型央企来开发区洽谈制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人民币,年产30万吨食用糖。项目投产后还会孵化一批中下游企业。但该项目用水量大,尤其是生产过程中伴生的大量废料——滤泥,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上,还是不上?”答案不容置疑!不管经济效益有多好,达不到环保标准决不引进。
“坚决去,果断停,严格控”,这是一个事关开发区未来的决定性“站位”。这个“站位”高就高在负责任,敢担当,看长远。厚植“绿色基因”的开发区,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策略的驱动下,成功吸引了美国通用电气、联合技术、ADM、韩国LG、新加坡丰益、中信、中粮、中船、中油、中兵等众多知名公司来此投资兴业,高新技术产业年内产值占全区总量的60%、利润占70%,成为领跑区域经济的“排头兵”。
栖云山下,戴河东畔,矗立着鳞次栉比的建筑群,一个巨大的红色方块显得格外惹眼,它就是秦皇岛科技含金量最高的地标性建筑——数谷大厦。它像磁石一样吸引来京津地区的各类英才和载体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见效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培育科技“小巨人”集群推开了一扇门,涌现出康泰医学、领先生物、星箭玻璃、惠斯安普等一批高新技术型企业。
一株麦苗,只有经历惊蛰前的霜降冰冻,才能坚韧地等到和风暖阳来唤醒自身积蓄的能量。“小巨人”的成长亦如麦苗,既需要泥土养料的培育,也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这一点,星箭公司感受颇深。
星箭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空间用抗辐照玻璃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的超薄耐高温光学玻璃产品被誉为卫星飞船的“护身铠甲”。一路走来,星箭公司连续三次“爬坡过坎”,都是开发区伸出援手,才渡过难关。
第一次是2011年。当时星箭公司的特种玻璃已经占据业内市场97%的份额,但人员、设备、空间有限的经营现状,根本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条件。“窘境”之下,开发区主动帮助企业审批、选址、筹建新厂,从根本上破解了“蛟龙浅水”之困。第二次是2012年。星箭公司遭遇行业淡季,订单骤减,这让资金周转本就捉襟见肘的企业愈发雪上加霜。苦撑之际,开发区特事特办将100万元扶持资金打到星箭公司账上,紧随其后的配套技改资金像是“蓄水池”,极大地缓冲了运营缺口,让星箭公司再次挺直了腰杆。第三次是在2013年。成都光明公司主动联系星箭公司要合作蓝波滤光片项目。“蓝片”市场前景广阔,手机、平板、照相机等电子设备镜头需求量较大。但该项目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门槛”,把家底还不殷实的星箭拒之门外。又一次,开发区优秀创新企业扶持资金如旱逢甘霖、雪中送炭……
今年,当凤凰网记者采访星箭公司董事长卢勇时问道:“企业是否会去更先进的地区发展?”他坚定地回答:“不可能离开的,开发区就像家一样,很温暖,我们一路走来,从一个小作坊成长为国家工信部的‘科技小巨人,没有开发区的支撑,就不会有星箭的今天。”
四
时光匆匆而过,于漫长历史如弹指一挥。在新时代海风的劲吹下,开发区迎来风华正茂的流金十年。
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开发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正是因为在改善园区环境上不遗余力,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全国第六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不但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还赢得了众多企业家的青睐。
每天清晨,河北数微信息公司产品总监钟新宇都会到开发区戴河生态公园晨练。“我们是做智慧城市平台的,很少见开发区会在核心区域辟出3000亩土地建设生态公园的。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我在此创业。”钟新宇感慨地说。
坐落在开发区秦皇西大街上的艾杰旭公司是一家园林式明星企业。公司成立初期就在开发区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创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不竭动力。公司经理穗刈正洋介绍说:“因为我们有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销售渠道大大拓宽。目前公司各类汽车玻璃销量在全国排名第二,市场认可度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绿色发展”就像扬起的帆一天天鼓涨起来,为优势企业做大规模注入了强力动能。来到中油宝世顺钢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根根新能源管材从生产线上顺利下线。“这条生产线是全球首条18.3米螺旋直缝双工艺新能源焊管生产线,实现了直缝焊管、螺旋焊管两种工艺柔性切换,填补了国内焊管领域的空白,当年销售收入就达23亿元。”公司新能源管材厂厂长常向阳介绍说。而秦皇岛晟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光伏设备北方生产基地项目甫一投产,不但连续3年产值实现翻番,还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一下子引入了3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二期项目同样得到开发区的全力扶持,相关部门成立专班‘保驾护航,使整个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公司副总经理刘满意介绍。
开发区十指巧弹“落玉盘”,既能让“大项目”顶天立地,又能让“小项目”铺天盖地。在康复辅具产业园秦皇岛风行兴龙智能康复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只见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智能假肢等康复辅具设备,准备发往全国各地。“我们是开发区首家研发生产智能假肢的企业,年营业收入达300多万元。”公司生产管理中心主任李可运说。整个康复辅具及医疗健康产业也是开发区集群突破的最好见证。2023年,开发区这一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达17.41亿元,同比增加24.38%。
近年来,开发区多措并举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高新及实用性技术落地生根。在实践中,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示范,成为标杆。该公司是一家铝车轮制造企业,通过开发区扶持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了从材料研究、产品优化到工艺制造的“三位一体”轻量化研发体系,推动公司从单一铝车轮制造发展成为集铝车轮、汽车底盘、动力总成、装备制造于一体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年产汽车零部件突破1亿件,有力地擎起了民族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面旗帜。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开发区的初心,像铧犁嵌入泥土,犁出山海之间的动人乐章——先后斩获中国创造力开发区、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最具发展潜力园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开发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023年,在商务部对全国23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年度考核评价中,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第35位,位列全省第一。这片在开放大潮中涌起的碧波,依然吟唱着奋楫之歌。
未来开发区将打破“产城分离”,走出“产业孤岛”,努力朝向“一城四地四区”(建设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现代产业新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制造产业新高地、项目建设主阵地、投资创业首选地,绿色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基层治理样板区、民生福祉示范区)为特征的新时代升级版开发区目标阔步迈进。
40年前,在这里播撒下的梦想,经由一代代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很多已经变为现实。在今天,我们更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那一颗开放的种子所孕育的花朵,会绽放得更加娇艳,更加绚烂。
渤海之襟,碣石为屏。一个梦实现了,又一个梦在拔节生长。
(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见于《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榜散文榜。)
编辑:郭文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