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

2024-06-30陈育芝武仙竹

人类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长江三峡行为人类

陈育芝 武仙竹

摘要: 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及周边地区发现有一批遗存丰富的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包括年代由2.48 MaBP 到1.54 MaBP 间的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圈沟遗址第I-III 文化层等。这些丰富的古人类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蕴含着早期古人类在东亚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第二级阶梯,个别地点在第三级阶梯丘陵地带;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区域古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环绕的盆地,并濒临河湖,具有与大型水源环境位置相近的特点;植被特征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草原过渡地带。各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当时生态环境良好,可供人类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反映了人类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

关键词: 长江三峡;早更新世;人类;环境;行为

1 引言

研究中国境内古人类(Hominini) 活动遗迹,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蓝田公王岭遗址出土有我国已知最早的直立人(Homo erectus) 头骨化石[1],它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属(Homo) 成员[2,3],提供了直立人在中国境内演化的直接证据,该地层最新的测年结果为距今1.63 MaBP[4]。中国历史学和古人类学界一般把约1.7 MaBP 的元谋人作为我国已知最早人类化石[1]。在人类进化研究中,石器的制造被认为与人属起源相关[5,6]。人类在地球上遗留的化石分为两类:一是人类身体组织的遗存,包括骨骼、牙齿及毛发等;二是人类行为遗迹(trace fossil) 遗存,包括粪便、居址、活动遗迹、劳动工具及其他文化遗物(人类行为遗迹遗存)等[7]。这两类遗存均属于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存在及活动证据。百年中国考古揭示,在蓝田直立人出现之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一批旧石器时代遗址[1,8],其中三峡地区相关材料较为丰富[9]。因此,本文考察的中国早期人类初出现时期的研究地点,包括蓝田人、元谋人以及早于该时代的其他人类遗迹地点(人类化石点、居址或文化遗物出土地),重点讨论三峡地区古人类早期遗迹,兼述时代相近的其他相关地点。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于中国古人类出现早期典型性遗址的相关工作:中国古人类早期遗址的地质时代、地理位置、现代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古气候、古植被、古动物群),探讨当时古人类在中国的时空分布、古地貌、古生态环境与生存行为。

2 遗址分布简况

2.1 地质时代

我国考古发现中,早于蓝田人(1.63 Ma) 的古人类遗址已有一系列地点。其中有确切测年结果的代表性遗址6 处,分别为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10]、湖北建始直立人遗址[11]、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12]、云南元谋人遗址[13]、陕西蓝田人遗址(公王岭遗址)[14]、河北泥河湾马圈沟遗址[15],这些遗址或是发现有古人类骨骼化石,或者是有古人类遗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地质序列可以按以下测年结果排序:龙骨坡遗址(2.48~1.8 MaBP)[10,16]、建始人遗址(2.42~1.8 MaBP)[11]、人字洞遗址(2.4~2.0 MaBP)[17]、元谋人遗址(1.70 MaBP)[13,18]、马圈沟遗址第I-III 文化层(1.55~1.66 MaBP)[15]、公王岭遗址(1.54~1.65 MaBP)[4]。从年代顺序与地理分布对应关系上,可以发现有南方遗址的地质时间早于北方遗址的规律(前4 个地点属于南方,后2 个地点属于北方;图1)。

2.2 遗址地理位置与现代地貌特点

从地质构造单元视域观察,中国早期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三级阶梯地貌的第二级阶梯上。其中,龙骨坡遗址[10]、建始人遗址[11]、马圈沟遗址[15]、公王岭遗址[14],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线西侧;元谋猿人遗址[13] 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交界线东侧(图1)。从地貌特征来看,这5 个遗址均为处于盆地边缘,具有盆地与周围山系交接、河流水系发育的特点。人字洞遗址[12] 是唯一分布在我国第三级阶梯地貌上的遗址,遗址区域濒临大河(长江南岸),为山丘环绕的河湖地貌。

从各遗址地理位置分布特点上看,长江三峡地区(建始人遗址、龙骨坡遗址)是该阶段人类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而且,所处位置也是当时古人类活动范围的中心区域(图1)。

2.2.1 三峡地区的古人类遗址

龙骨坡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坐落在长江南岸庙宇盆地东南缘山坡。地理坐标为30°51′46.8″N、109°39′55.8″E,海拔830 m。盆地四周为中低山环绕,庙宇河从东南向西北贯穿,在盆地西北角经1 个喀斯特泄水孔(盆地最低点)汇入长江支流大溪河[10,19]。根据近年的最新研究资料,遗址所处区域发育有著名的长江三峡三级夷平面,即高夷平面(1700~2000 m)、低夷平面(1200~1500 m) 和剥夷面(800~1200 m),龙骨坡遗址地貌是长江南岸剥夷面古宽谷边缘的1 个溶洞[20]。

建始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金塘村, 地理坐标为30°39′14.9″N、110°04′29.1″E,海拔740 m。遗址附近有河流从北向南流过,最后以暗河形式汇入清江(长江南岸一级支流)上游支流野三河[11]。该遗址与龙骨坡遗址分处于巫山的东南和西北两侧[21],二者直线距离约63 km,同处于长江三峡剥夷面,当时夷平程度较低、尚未形成统一的水文网,地表形态以岩溶盆地、山间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20]。建始人遗址即为该夷平面岩溶台面上的1 个水平状溶洞[11]。

2.2.2 三峡地区之外的古人类遗址

人字洞遗址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西北2 km 的癞痢山东南坡,地理坐标31°05′23″N、118°05′46″E,海拔143.6 m,洞顶海拔120 m[17]。该遗址坐落在长江下游右岸,是长江中下游平原(苏皖平原)与江南低山丘陵(皖南丘陵)的交界处,黄浒河、漳河流经遗址附近汇入长江。该遗址虽然海拔仅一百多米,但在古遗址形成时期仍为长江岸边地势较高位置。该遗址现地貌附近有海拔80 m 左右的夷平面;黄浒河等汇入长江的入河口,海拔仅7 m 左右[12]。所以,人字洞遗址应是长江下游(今黄浒河岸边)1 处相对较高台地。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楚雄自治州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部,地理坐标为25°45′N、101°55′E,海拔1250 m[13]。元谋盆地也是长江上游南岸临江的半封闭性小盆地(盆地北缘与金沙江河谷贯通),西北有百草岭、西南有哀牢山、东部有三台山,3 座中高山将元谋盆地环绕,龙川江从盆地南部向北汇入金沙江[22]。元谋人遗址在南北向狭长盆地中部,位于1 座被冲沟包围的残丘上,与金沙江直线距离约27.7 km。

马圈沟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岑家湾村, 地理坐标为40°13′32″N、114°39′52″E,海拔840 m。马圈沟是泥河湾盆地东侧桑干河(永定河上游)南岸湖积台地的一条冲沟,壶流河经其西侧汇入桑干河。桑干河由西向东穿流泥河湾盆地,四周有熊耳山、恒山、六棱山、小五台山、凤凰山等属于阴山余脉和太行山支脉的中高山环绕[23]。

蓝田公王岭遗址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公王村,地理坐标为34°11′01.5″N、109°29′23.7″E,出土古人类头骨化石层海拔728 m[4]。该遗址位于灞河(渭河一级支流)左岸黄土台地,其地貌特征为关中盆地与秦岭北麓过渡区,属于关中盆地东南部边缘地带[14]。

3 遗址自然环境

3.1 三峡地区古人类遗址的自然环境

3.1.1 龙骨坡遗址

龙骨坡遗址动物群包括大量华南动物区系动物,有一些横断山附近的西南区特色哺乳动物,也有一定数量华北区动物。古植被中,有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也有暖温带落叶阔叶乔木等;有喜干和喜湿的禾本植物,还有多种喜温暖阴湿的蕨类。动物植物综合分析显示,更新世早期时龙骨坡遗址古气候有冷干— 暖湿波动,但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层遗存分析显示,植被特征是以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动物群面貌呈现以西南区、华南区为主,有南亚和我国南北区系过渡型动物混杂。其中巨猿(Gigantopithecus)、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印度长尾鼩(Soriculus leucops)、攀鼠(Vernaya)、绒鼠(Eothenomys chinensis tarquinius) 等与印度、越南相同的南亚动物区系成员的出现,显示龙骨坡遗址古居民生活时期,其生境应与该区域现代三峡峡谷气候相似,但比现在三峡高海拔山地气候湿热,应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10,24]。

3.1.2 建始人遗址

建始人遗址与龙骨坡遗址分处于巫山山脉的南坡和北坡,哺乳动物组合虽存在差异,但都以亚热带森林动物为主,且均以巨猿(Gigantopithecus) 作为环境标志性动物。孢粉分析显示,建始人遗址的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包括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温带阔叶乔木、山地针叶乔木,禾本植物占比较少,但同时包括喜干和喜湿类型,喜潮湿的蕨类占比大于禾本植物。动植物组合显示,该遗址古人类活动期间有多次冷干— 暖湿波动,但古人类主要活动时期的古环境,应为以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间杂山地针叶林和温带阔叶林[11]。

3.2 三峡地区之外古人类遗址的自然环境

3.2.1 人字洞遗址

人字洞遗址北方型动物(古北界)、南方型动物(东洋界)和广布型动物均有,其中北方型动物包括华北地层常见属种,约占总数的60%;南方型动物约占总数的28%,动物组合显示该化石地点具有南、北方动物区系过渡性质,但更具有古北界色彩[12]。安徽省铜陵下更新统标准地层朱冲组孢粉显示,该地区下更新统分为上、下部,包含木本植物(针叶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和草本植物,下部为粗砂砾石层与上部杂色亚黏土相比,下部草本植物比例高于木本植物;上部孢粉含量比较丰富,草本植物花粉与木本植物花粉含量接近。孢粉组合显示,早更新世时期该区域有冷干—暖湿气候波动,植被以草原环境为主,间杂针阔混交林[25]。根据孢粉组合结合动物群分析,人字洞生态环境为暖温带森林—草原环境,以开阔草原为主,周边丘陵与山地存在针阔混交林[17]。

3.2.2 元谋人遗址。

元谋人动物群以暖温带为主要特色。孢粉分析显示,元谋人生活时期植物以山地针叶乔木为主,少量温带阔叶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对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进行综合分析,推测早更新世早期元谋盆地应是比该地现代气候更加凉爽的暖温带气候,植物群落应为针阔混交林— 稀树草原[13,26]。

3.2.3 马圈沟遗址

马圈沟遗址第I-III 文化层的发掘位置虽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但地层剖面上相连接,可逐层对比,本文选择时代最早、出土遗存最丰富的第III 文化层(1.66 MaBP) 作为探讨对象。马圈沟遗址第III 文化层包括大量淡水软体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15],动物群组合显示古北界温带动物群为主要特色。该遗址植物化石包括浮水或半挺水植物菱属(Trapa)[15],孢粉组合以针叶乔木(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等等)和草本植物(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为主,包含一定数量的阔叶乔木(榆属Ulmus、栎属Quercus,等等)[27]。综合孢粉和动物群总体面貌分析,当时古环境气候以中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稀树草原为主,间杂针阔混交林的环境景观[23]。

3.2.4 公王岭遗址

公王岭蓝田人遗址伴生有8 目23 科42 种哺乳动物,动物群中主要包含我国南方亚热带森林型动物成分,缺乏北方动物群中常见属种。动物组合显示,该区域处于亚热带森林和温带森林草原交接地带,属于以森林为主的亚热带气候。根据蓝田地区张家坡早更新世地层材料分析,蓝田人生活时期的植物包括阔叶树、针叶树、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北麓是以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当时遗址古气候应与现代秦岭南坡汉中盆地类似(属于亚热带)[14,28,29]。该古环境分析与遗址地层堆积特点相吻合(如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虽然发现于淡黄色古侵蚀面上,但其上、下均有褐红色或棕红色亚黏土堆积)[14]。

4 讨论

4.1 早期古人类的时空分布

目前,三峡及周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6 处,在时间范畴上距今约2.48~1.54 MaBP;属于早更新世较早阶段。在地理范畴上基本以三峡地区为核心(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湖北建始直立人遗址),南方和北方均有。在地域分布上处于北纬25°N~40°N,横跨东经101°E~118°E(图1),属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低纬度地区。除个别地点(繁昌人字洞遗址)之外,基本都位处于第二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或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

4.2 古地貌特征

新近纪以来,新构造运动改变了我国上新世准平原地表形态和水系走向,奠定了现代地形地貌特征。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新构造运动使山地快速抬升,盆地断陷及强烈的地块差异性升降,使地表形成山体、盆地相伴发育地貌[30]。

4.2.1 三峡地区遗址古地貌

巫山龙骨坡遗址与湖北建始人遗址均处于渝东鄂西山地。晚第三纪时,该区域已形成中低山、断陷盆地相间地貌。早更新世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升降,使该区域山地夹盆地地貌特征进一步显著[31]。更新世早期,长江三峡与清江水系都还未贯通(现代长江水系尚未形成)[32,33]。流域水潴存于本地系列断陷盆地中,如利川盆地、建始盆地、恩施盆地、庙宇盆地等[34]。从该地区板块地貌特征上分析,巫山龙骨坡遗址与建始人遗址处于这种森林与湖沼广布的中低山山间盆地之中。

4.2.2 三峡地区之外遗址古地貌

从古地貌特征观察,云南元谋人遗址、泥河湾马圈沟遗址、陕西公王岭遗址,都是处在第二级阶梯小型盆地内部边缘位置。其中元谋人遗址坐落在滇中高原断陷盆地,古人类活动时期金沙江流域尚未形成[35],本区域内沿地层断裂带发育着众多山水相依的断陷湖盆[36],元谋盆地(元谋古湖)即为之一。出土元谋古人类化石的地层显示出古湖被河流所替代的环境变化过程,元谋古人类活动时期遗址周围有一些低矮的丘陵[13,22]。陕西公王岭遗址与河北马圈沟遗址相距较远,分属于不同水系(渭河流域与海河流域)。但这2个地点均与汾渭地堑相关联,分别属于古汾渭地堑(断陷盆地)的泥河湾盆地与关中盆地。马圈沟遗址位于汾渭地堑东北侧,公王岭遗址位于汾渭地堑东南侧。汾渭地堑是连接黄河2 大支流(汾河与渭河)的大型裂谷,在中更新世黄河贯通之前,该地带发育有大型断陷内流湖—— 泥河湾古湖和古三门湖[37]。马圈沟遗址属于泥河湾古湖范畴,公王岭遗址所处的关中盆地边缘,实为古三门湖的一部分[38]。马圈沟遗址、公王岭遗址,都属于汾渭断陷盆地内河湖与周围中高山衔接地带:秦岭在该时期已为中高山,公王岭为山麓前靠近河湖的衔接处[39,40];泥河湾则为中高山地环绕的滨湖地带[23]。

人字洞遗址地貌是江南低山丘陵与长江下游平原分界处,长江在冲出中游山系(大别山和九华山之间)奔流进入下游平原时,其离开山区、涌入平原的山口即为人字洞遗址所在地。人字洞遗址发育于低山丘陵,背靠九华山山系,面向下游平原。第三纪时,该区域有古长江支流穿行于低山与小型盆地之间[12]。第四纪初期,长江中下游丘陵抬升、低洼地下陷沉降,该区古长江两岸河湖水道发生迁移与合并[41]。人字洞遗址距长江很近(西北距长江约20 km),但该遗址并不是长江古阶地,而是发育于中生代灰岩山丘裂隙里,处于长江东南岸河流水系发育的中低山环境。

4.3 早期古人类的生存环境

第四纪初,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至海拔2000 m 以上时,受下垫面地形影响,大气环流在热力与动力作用下形成现代季风环流[42]。季风环流破坏了纬向行星风系对东亚的控制,我国广袤自然环境开始形成显著区域差异,演化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3 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我国气候热量、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呈现与现代相似特点[43]。更新世期间,我国季风环流受地壳构造隆升影响分为3 个阶段(2.6 MaBP, 1.6 MaBP, 0.8 MaBP)[44],目前所发现古人类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古遗址正好发生在季风环流第1 阶段(2.6~1.6 MaBP)。该阶段我国季风环流形成(冬季风与夏季风特点明显),现代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在当时已经出现[45],这就是我国当前最早古人类生存时期的古气候环境。

第四纪早期冰期气候曾使欧洲到西伯利亚地区的欧亚大陆北部发育横贯东西的冰碛层,但中国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受东部季风环流和下垫面地貌影响,没有形成过统一的“大冰盖”,只发育有小规模的山岳冰川[46]。无冰川覆盖且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造成我国第四纪早期出现冷干—暖湿气候波动[47],但其气候总体特点是适宜人类生存的,该方面有很多古生物证据。如早更新世时期维氏狒狒(Procynocephalus wimani) 曾出现在华北(1.0 Ma)[48],而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广泛分布显示自然环境与东南亚、马来西亚环境相近似[49]。分布于越南、印度至我国西南地区的世界上最高大灵长类巨猿的存在,证实早更新世时期我国南方有繁茂森林及雨量热量充足的自然条件[50]。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研究认为,早更新世青藏高原未隆升到现代高度,因此夏季风比现代分布区域更广,湿润的夏季风可以深入到现代半干旱的华北地区;东部季风区则处在比现在更加湿润的环境中[51]。综合遗址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动物群分析,认为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地理范围在东部季风区,但当时古气候比现代更加温暖湿润;且同时存在显著气候降温和冷热交替事件,南北动物群过渡带曾发生南移[17]。古人类主要活动于亚热带常绿森林地区(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公王岭遗址),南北过渡区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过渡地带也是古人类重要分布区(人字洞遗址、马圈沟遗址、元谋人遗址)。比较特殊的如现地理纬度属于亚热带的人字洞遗址、元谋人遗址,其遗址古动物群是以温带动物成分为主[17,26]。而现属于温带的公王岭遗址,其古动物群却以亚热带森林动物为主[28]。此外,中国早期古人类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反映遗址古生态环境总体优越,具有适宜古人类和动植物生活的良好条件。

4.4 早期古人类的生存行为

早期人类生存行为的探讨,需要从埋藏学、石器分析与动物考古等方面做很多工作。限于材料,本文仅从遗址分布、文化遗存等方面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

4.4.1 临近水源的森林- 草原狩猎和采集

我国三峡及周边地区目前所发现2.48~1.54 MaBP 期间古人类遗址,从地理环境看都具有滨湖或临近河流的环境,植被特征均以森林为主,森林—草原环境为辅。推测当时人类主要生活方式是围绕靠近水源的森林、草原开展狩猎和采集。如马圈沟遗址、元谋人遗址等,均保存有更新世早期滨湖地层堆积。马圈沟遗址发现有古人类猎杀草原猛犸象的活动遗迹,其中清晰保存着石制品穿插在骨骼上的现象(第Ⅲ文化层)。出土石制品中除石核、石片、断块、残片、石锤外,还包括进一步加工修理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有些石制品可以拼合[18],显示遗址本身为石制品加工、生产现场。元谋人文化层中,虽然出土石制品和带有人工痕迹的骨骼碎片数量有限,但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制工具(刮削器、尖状器),其组合特征也显示出人类在该地进行石制品生产和狩猎活动[13]。龙骨坡遗址处于宽谷或湖泊沼泽汇水环境[20],出土有石制品、骨制品、附带人工痕迹的骨骼及疑似人类处理动物尸体的现场等[19]。

公王岭遗址文化层保存在古侵蚀面上,人类文化遗存包括石制品(石片、石核、刮削器和砍砸器)、带有人工割剁痕迹的动物遗骸等[14]。该化石点虽然经过地表片流近距离快速搬运、再次堆积,但该遗址与其距离和时代相近的上陈遗址等,同属于更新世早期秦岭北麓临近河湖地带,公王岭遗址及相近其它遗址共同出现的石制品组合很丰富(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52],显示该地区更新世早期曾有稳定的古人类群体围绕水源充沛区域活动。

4.4.2 洞穴利用

本文讨论的遗址中有3 个属于洞穴遗址。从目前发现材料分析,当时人类已开始主动进入洞穴,并把洞穴作为生产石制品、处理动物资源的生产和休憩场所。但是,该阶段人类所利用的洞穴,主要为小型“天坑”状垂直溶洞(龙骨坡遗址[19]、人字洞遗址[12]),或者水平溶洞距离洞口较近的地方(建始人遗址[11])。这类洞穴的共同特点是视线好、活动方便。该阶段中国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所以人类对大型、潮湿或黑暗的洞穴进行开发利用可能还存在困难。

5 结语

通过对三峡及周边地区目前所发现的2.48~1.54 MaBP 期间的古人类遗址进行整体观察,可以确定在蓝田直立人及其以前时代,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有较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它们与被认为中国最早人类化石代表的元谋人时代相近,或者早于元谋人时代。初步观察,这些古人类活动遗迹具有以下规律:

1)从分布区域上看,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或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交界处),个别地点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丘陵地带(人字洞遗址)。

2)这些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区域古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环绕的盆地或濒临河湖。具有与大型水源环境位置相近特点(与河湖相近)。

3)古遗址植被特征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公王岭遗址),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过渡地带(人字洞遗址、马圈沟遗址、元谋人遗址;由于处于过渡带的特征,动物群面貌较复杂,但都具有南北动物混杂、温带草原动物显著的特点)。各个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反映遗址当时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以及可供古人类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

4)中国古人类该时期已开始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能够选择性利用洞穴环境作为栖息地,或者把洞穴作为制作工具和处理动物尸体的场所。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是人类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暗示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幼平.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21

[2] 吴秀杰.中国古人类演化研究进展及相关热点问题探讨[J].科学通报,2018, 63(21): 2148-2155

[3] Kappelman J. An early hominin arrival in Asia[J]. Nature, 2018, 559: 480-481

[4] Zhu ZY, Dennell R, Huang WW, et al. New dating of the Homo erectus cranium from Lantian (Gongwangling), China[J].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15, 78: 144-157

[5] Leakey LSB, Tobias PV, Napier JR.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omo from Olduvai Gorge[J]. Nature, 1964, 202: 7-9

[6] Harris JWK. Cultural beginnings: Plio-Pleistocene archaeological occurrences from the Afar Rift, Ethiopia[J]. African Archaeological Review, 1983, 1: 3-31

[7] 童金南,殷鸿褔.古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18

[8] 刘武,吴秀杰,邢松,等.中国古人类化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378

[9] 武仙竹,裴树文,邹后曦,等.中国三峡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J].考古,2009, 498(3): 49-56

[10] 黄万波,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183

[11] 郑绍华.建始人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12

[12] 金昌柱,刘金毅.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期人类活动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39

[13] 周国兴,张兴永.元谋人:云南元谋古人类文化图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1-182

[14] 陈恩志.蓝田直立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93

[15] 谢飞,李珺,刘连强.泥河湾旧石器文化[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16-48

[16] Han F, Bahain J, Deng CL, et al. The earliest evidence of hominid settlement in China: combined electron spin resonace and uranium series (ESR/U - series) dating of mammalian fossil teeth from Longgupo cave[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7, 434: 75-83

[17] 金昌柱,郑龙亭,董为,等.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J].人类学学报,2000, 19(3):184-198

[18] Zhu RX, Potts R, Pan YX, et al. Early evidence of the genus Homo in East Asia[J].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08, 55(6): 1075-1085

[19] Wei GB, Huang WB, Chen SK, et al. Paleolithic culture of Longgupo and its creators[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54: 154-161

[20] 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等.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J].中国岩溶,2006, 25(1): 40-45

[21] 唐贵智.长江三峡地区新构造地质灾害和第四纪冰川作用与三峡形成图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9

[22] 钱方,周国兴.元谋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28

[23] 袁宝印,夏正楷,牛平山.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 12-225

[24] 武仙竹.论龙骨坡遗址[J].华夏考古,2018, 3: 38-44

[25]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长江中下游地层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693

[26] 徐钦琦.南京汤山早期人类及南方几个猿人遗址的生活环境[J].人类学学报,1999, 18(4): 263-269

[27] Potts R, Faith JT. Alternating high and low climate variability: the context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speciation in Plio-Pleistocene hominin evolution[J].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2015, 87(6): 5-20

[28] 周明镇.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J].科学通报,1965, 6: 482-487

[29]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新生代孢粉组.陕西蓝田地区新生代古植物学的研究[A].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160-172

[30] 张兰生,方修琦.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2-65

[3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49-333

[32] Zhang YF, Li CA, Wang QL, et al. Magnetism parameters characteristics of drilling deposits in Jianghan Plain and indication for form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ee Gorges[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 53(4) : 584-590

[33] 王增银,姚长宏,周梓良.鄂西清江的形成与演化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99, 18(3): 25-29

[34] 李俊涛,陈玉华,徐建军.湖北省湿地演化的地质地貌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7, 114(4): 539-543

[35] 杨达源,韩志勇,葛兆帅,等.金沙江石鼓- 宜宾河段的贯通与深切地貌过程的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8, 28(4): 564-568

[36] 明庆忠,潘玉君.对云南高原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性及环境演变的初步认知[J].地质力学学报,2002, 12(4): 361-368

[37] 王乃樑,杨景春,夏正楷,等.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i-iii

[38] 王苏民,吴锡浩,张振克,等.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J].中国科学:D 辑,2001, 31(9): 760-768

[39] 滕志宏,王晓红.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J].陕西地质,1996, 14(2): 33-42

[40] 李智超.渭河盆地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及环境演化[D].西安:西北大学,2017, 96-105

[41] 姜月华,陈立德,向芳,等.长江演化及其对洪涝灾害防治的启示[J/OL].中国地质:1-3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20822.1508.020.html, 2022-08-23/2023-04-23

[42] Li JJ, Fang XM.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 44(23): 2117-2124

[43] 丁一汇.中国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35

[44] Ding ZL, Rutter N, Liu TS. Pedostratigraphy of Chinese loess deposite and climatic cycles in the last 2.5 Myr[J]. Catena, 1993, 20: 73-91

[45] Guo ZT, Liu DS, Fedoroff N, et al. Shift of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at ca. 0.85 Ma BP[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3, 38(7): 586-591

[46] 施雅风.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6-68

[47] 张兰生.中国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20(4): 81-86

[48] 周明镇.从哺乳动物群性质谈中国灵长类化石的分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 1: 77-82

[49] 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 1: 9-21

[50] 吴汝康.巨猿下颌骨和牙齿化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48-59

[51] 刘东生,丁仲礼.季风区古环境演化的相似性与人类演化[J].第四纪研究,1999, 19(4): 289-298

[52] Zhu ZY, Dennell R, Huang WW, et al. Hominin occupat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ince about 2.1 million year ago[J].Nature, 2018, 559: 608-612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yjg192029)

猜你喜欢

长江三峡行为人类
“长江三峡1”号在湖北宜昌首航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三峡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对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影响初探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放鲟记 关注第58次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