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一代“内卷化”的现实表征及其原因分析

2024-06-29严超群杨昂锦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内卷化内卷

严超群?杨昂锦

摘要:近年来,“内卷”一词突破社会科学概念演变为年度流行语,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客观原因和青年群体自身发展失衡的主观原因。“内卷化”是青年群体生活状态的共同特征,渗透在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本文将“青年大群体”按照环境标准划分为高校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3个小群体,从不同侧面对其“内卷”现实状态加以描述与展现。最后从就业环境、社会氛围、主体自身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学理性分析,力图找到青年群体恶性“内卷”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其疏解之策找到出口。

关键词:青年群体;内卷;现状分析;形成原因

引言

青年一代“内卷”现象在学生之间愈演愈烈,更是全面渗透于在职员工群体之中。群体性出现劳动价值认识偏差,“内卷”式的劳动不再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反而是人们精神世界发展的“牢笼”。工作时长和内容“量”的较量,看似带来了持续产出的“工作繁荣”景象,实则是毫无意义的低水平重复工作,增加了员工的职业焦虑感,令人身心俱疲、停滞不前。职场也大致分为享受型内卷、功利性内卷、被迫性内卷三类群体。“享受型内卷”群体游刃有余地适应职场规则,凭借能力横扫一切、乐在其中,掌握主动权被戏称为“卷王”。为了争取有限资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功利性内卷”群体也参与其中。“被迫型”群体与前两者相比,精神压力更大,本身无心参与无效竞争,但迫于多方面压力必须参与恶性“内卷”,逐渐遗忘创造美好幸福的工作目的。工作经验的量变是为了实现质变的突破,同事之间是互相进步和谐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不良竞争。

一、三类青年群体“内卷”的现实表征

环境、自我选择的差异性使在校生、毕业生和在职人员三类群体“内卷”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内卷”范围之广、程度之激烈,全面影响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主要反映“当代青年在社会实践中自我重复、自我内耗、争抢式的努力却得不到进步的生活样态”[1]。

(一)高校在校生:学习目的异化,“绩点”学业囚徒困境

错误的学习价值观致使学习目的异化,也是学生群体产生“内卷”的主体原因。学习是基于实践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异化的学习规则以考高分,提升自身社会地位为主,忽视学习的内在本质意义。“高考指挥棒”“绩点为王”“考什么教什么”“什么学分高就学什么”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在违背主动、自律、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本质外,也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积极性,形成了偏科、懒散、蒙混过关“假象学习”的不良风气。美国学者弗洛姆尖锐地指出:“现在的教育目的已经成为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益, 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发展”[2]。

学习目的异化促使学习过程异化,进一步使学生群体陷入盲目“内卷”。学习的意义无从感受,学习的动力更无处可寻。“高校学生内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上脱实务虚、学习竞争表现为弃本逐末、个体在这样的内卷学习中舍心逐物”[3]。迫于压力,常会出现学生“用尽手段”想要占据“内卷”上风,为了评优、保研等名额,忽略自身发展真实需要,充当假性学习的“表演者”,学习过程中拒绝踏实研究学问本身,一味追求高分,绩点,甚至作弊挑战教育诚信的底线,这无疑是根植于学习生活中限制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陷阱。

(二)应届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毕业选择高度相似化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阐述,广大青年应充分考量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与能力,有目的性地选择热爱的职业,从而创造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和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马克思看来,“在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4],职业的不同只是分工不同。然而,受经济市场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培养下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片面、模糊的就业观念,具体表现为:(1)对行业、企业、岗位定义“好坏贵贱”之分,盲目追求“体面工作”;(2)缺乏自身考量,忽略客观实际,追求理想化的就业条件;(3)部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

为获取安全感,学生趋向于高度相似的毕业选择,造成“慢就业”“考研热”“考公潮”等社会现象。根据麦可思《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智联招聘《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等多渠道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就业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其中,就业占比为50.4%,较2021届下降了6.50%[5],考研人数占比40.78%,较2021届增长6.57%;而2021届毕业生脱产考研比例6.1%、二次考研比例4.9%。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占比2022届高校毕业生17.57%,较2021届增长0.73%[6]。频繁竞试消耗青年群体时间、精力和信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青年大学生的择业“内卷”于个人而言,不利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于社会而言,创造不了更多的社会财富,结果是弊大于利。

(三)在职人员:劳动价值认识偏差,工作意义贫困

劳动价值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工作意义贫困,不利于精神世界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工作时间大大占据空闲时间,出现了“不能闲”和“不敢闲”的现象,这样一来用于消除身心疲惫以便投入新工作的时间变少。“当今社会,人们很难感受到这种多样化和复数性的活动所带来的惬意”[7]。马克思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预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条件就是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自由时间作为人的积极存在方式和自身发展空间,它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工作时间,人们可以发展个性、艺术等精神世界[8]。精神世界的贫乏造成人类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失落,“愚笨”的人们成为没有精神生活的“经济动物”。

二、“内卷”现象产生的分层原因

“内卷”一词从学术词汇演变为年度流行词和人们“口头禅”,真实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内卷”现象的生成原因既蕴含了客观的社会经济根源,也有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在主观原因。

(一)经济发展乏力,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多重不确定因素造成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9]。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使就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长期结构性矛盾冲击和庞大毕业生群体涌入社会的就业压力仍然不容小觑。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却“冷热不均”,生产制造业“招工难”,IT业、金融业 “挤破头”,就业竞争“白热化”与“无人问津”并存。另一方面,自主创业群体在经济大背景下缺乏经验支撑,抵御风险能力有限。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经营陷入困局,传统行业的遇冷没落,新兴行业的需求与劳动者素养不足匹配,无法充分发挥吸纳青年就业、稳固国家经济的作用,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根源。

就业是民生之本。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全国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17.67%,最高达19.9%,同比增长23.9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89%,最高达6.9%,同比增长11.98%[10]。失业不但影响了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且容易造成求职内卷与职场焦虑。由于承受着“降薪”“失业”的恐惧,青年纷纷由“求变”转向“求稳”,部分盲目以进入丰厚待遇、就业稳定的行业、企业和岗位为唯一目标,从国考到各类编制考试,从国企到大型企业,整体陷入了“职场内卷—工作压力—职场内卷”的恶性循环。

(二)功利主义盛行,社会氛围急躁

当今社会自由思想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营造了滋生功利主义的“温床”,并在“内卷”的语境下更具遮蔽性,错误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就是功利主义的具体体现。错误的学习目的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和没有掌握进入社会的就业技能,自身发展与就业岗位不相匹配,从而找工作处处碰壁。另一方面,学生狭隘地将择业范围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也是功利主义在就业选择上的真实写照。整个社会职业选择氛围较为急躁、狭隘,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深受传统职业观影响,认为医生、教师、公务员才是真正职业,其他职业社会认同度低,全部涌向考编考公,造成行业过度饱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就业环境越会加剧青年一代“内卷”程度的根本原因在于稳定性的生产方式在市场份额变小,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更新换代快、不稳定的生产关系,人们本能性地涌向那些较为稳定的岗位,以便自己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节奏中获得“安全感”。可替代性越高的职场青年的压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仅要面临公司企业内部机制的淘汰压力,还要面临职场新生人员代替的压力。他们犹如“待宰羔羊”,陷入与同事的无限“内卷”之中,不断地学习和加班来展现价值才能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地位。“疲惫的、抑郁的功绩主体在不断地消耗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困苦不堪”[11]。在此背景下,在同他人绩效竞争中产生的压力直接变成了对自我能力的焦虑。久而久之,出现群体性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亚健康状态,或者走向另一极端:“躺平”“摆烂”等不利于青年群体发挥奋斗精神的消极倾向。

(三)群伙效应默化,主体行为盲目

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价值观念、行为选择等方面形成强大的随从效应。对于青年群体,在校同学是他的参照物,进入职场同事便成了同辈群体,没有主见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善其身,最终意识盲目,行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学生群体深处学校“象牙塔”,社会实践经历少,自身未来规划模糊,加上周围环境或家长的影响,考研、考公成为高校学生“内卷”的“重灾区”,甚至出现了全班集体考研、考研低年级化和逆向考研的现象,学生群体逐渐形成忙、茫、盲的氛围。“各方面主客观因素共同加剧了就业难,使毕业生报考国家或地方公职岗位意愿达到历史新高”。高度相似化的就业意愿,就业选择的单一化,不利于社会创新性发展和个人进步。

企业缺乏正确的评价激励机制,员工出于压力营造努力工作的假象,不仅加剧职场恶性“内卷”,还不利于健康企业文化的形成。“在内卷文化催生的激烈竞争中的员工如同在“潘洛斯阶梯”上奔跑,看似积极进取,实质工作毫无进展,永远在低水平层面徘徊”[12]。时常出现“老板不走员工不敢走”“同事不走我不走”的加班“怪圈”,这样毫无效率的工作量的堆砌除了压缩休闲时间,加大自身工作倦怠感毫无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放低自身姿态,矮化职场地位。久而久之,盲目参与毫无意义内卷中的员工败下阵来,无奈做出妥协,“摸鱼”“摆烂”“佛系”等“反劳动”的亚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获得共鸣,匀速蔓延开来。

(四)网络工具激化,焦虑情绪倍增

互联网载体的快捷性让人们获取信息摆脱了时空限制,赋予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但隐匿性特点又使网络成为各种自由主义思潮的“温床”,从而激增焦虑情绪。经济发展面临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和社会资源分配差距大等问题,“出身地位”“阶层壁垒”现象时有存在,整体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长期积累的贫富矛盾和社会问题成为贩卖“焦虑”的内容。作为网络文化繁荣的产物,“内卷”正是在这种消极的文化土壤上孕育而生。“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17.2%”[13]。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本身缺乏充足的社会阅历,思想观念尚未成熟,自然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商家利用青年群体对周遭环境的对比和现有物质不满的心理基础,通过大肆宣传极端个案,制造压力环境,恶意炒作,从而控制“流量密码”,如“富二代”“财富自由”“考不上则失败”等。“大数据的算法推荐等技术促生“信息茧房”,极易使青年形成标签化、以偏概全的认知,无限放大少数人的个人焦虑情绪,引致大量青年跟风,导致社会焦虑的泛滥”[14]。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焦虑蔓延致使青年群体为寻求心理安全感,跨越阶层壁垒,有意无意卷入“内卷”的恶性竞争。

结语

“内卷”一词成为年度流行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但它是青年群体心态的集中体现,承载了青年群体的集体时代呼声,为探究青年精神诉求提供了重要窗口。充分认识“内卷”的现实图景和形成原因,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年群体避免“内卷”的恶性消耗。

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室友又去哪儿了?——内卷现象的社会成因及其对青年一代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2b04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晓雯.壁垒与破壁:当代青年“内卷”现象的现实表征与规避之道[J].理论导刊,2022(04):99-106.

[2](美)佛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0.

[3]苑津山,幸泰杞.“入局与破局”:高校学生内卷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与身心自救[J].高教探索,2021(10):123-128.

[4]Karl, Marx卡尔·马克思.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J].德语学习,2011(1):12-20.

[5]中国经济导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字当头 择业市场出现诸多新变化[EB/OL]. (2022-05-24)[2022-10-23].http://www.ceh.com.cn/cjpd/2022/05/1488522.shtml

[6]中国青年报.202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两成应届本科生升学[EB/OL].(2022-06-13)[2022-10-23]. 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2-06/13/content_jNA3jUwP2.html

[7]蓝江.功绩社会下的倦怠:内卷和焦虑现象的社会根源[J].理论月刊,2022(07):5-1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一季度例会[EB/OL]. (2022-03-30)[2022-10-23].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520514/index.html.

[10]国家统计局. 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度数.[EB/OL].(2022-10-14)[2022-10-23].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

[11](德) 韩炳哲.倦怠社会[M].王一力,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74.

[12]杨均,马君.内卷特征下员工职业倦怠破解路径[J].企业管理,2021(9):112-115.

[1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2022-10-23]. http://cnnic.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14]李博文,杨舒航.贩卖焦虑类网络热词的传播分析[J].青年记者,2020(24):3.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内卷化内卷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遥远的未来要以现在为代价,究竟值得吗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群体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调查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