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体验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创新探究
2024-06-29李含
李含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于中华民族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沉浸传播所提供的适应多维感觉通道的全息性信息,通过“以虚增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提高实效性,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深”“动”,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刻性、生动性、实效性。本文通过研究沉浸传播的特征及其带来的挑战、沉浸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契合的赋能点,探索在沉浸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提出应该把握住契机,实现沉浸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应用,进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长效传播。
关键词:沉浸传播;以虚增实;价值契合;实效性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传播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常规方式有专业讲座、融入式课堂讲授、参观、讨论、展览等,除此之外,还应顺势而为,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创新、深入、高效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关任务。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VR、XR 和泛在网络等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进入大发展和大变革。人类以迈进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呈现可视、个性、交互、即时等独特特征的沉浸传播时代,沉浸传播已经改变并且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已经由本地化生存转向泛在化生活,这些为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全新的机遇。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的快速发展,思考、把握沉浸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展的影响,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去实际地创新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展,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逻辑必然[1]。
因此,应该顺应 5G 时代沉浸式传播给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通过研究探索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沉浸传播显著特性的价值契合点,探索如何以虚拟现实为主要特点的沉浸传播赋权和赋能,从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寻求契合受众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深”下去,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刻性、生动性、实效性。
直面沉浸传播带来的挑战,把握沉浸传播时代的发展机遇,既是国家数字战略的现实要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创新实践,特别是对于培育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沉浸传播的特征及其带来的挑战
(一)沉浸传播的概念
沉浸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将一切媒介形式,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人的完全沉浸状态为指向进行深度融合[2]。
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之前没有的力度,去推动着信息传播的方式进行变革。最初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只是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与情感即时交流,随后,发展到了可以借助一定界面与设备来实现跨越时空的即时沟通与交流,之后,发展到界面消失,而无须借助于界面就可实现如同面对面进行即时交流。深度沉浸多维呈现,是面向人的全方位的,通过人体感官,直接刺激,达到身心全面地沉浸人不自知的效果[3]。
(二)沉浸传播特征
沉浸传播有自己的独特特征,这依赖成熟完善的泛在网络。传播无时无处不在,它超越了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传播对象从大众到分众再转向泛众,完全颠覆了“受众”的概念[4]。互动是沉浸传播时期的典型特点,沉浸传播时代强调个性化的体验。沉浸传播的程度高,其传播效果具有“润无声”的特点。人类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时,多少都会有沉浸状态。依据感知系统受到刺激的不同程度,可以将沉浸分为信息沉浸、感官沉浸和大脑沉浸,媒体的沉浸传播的生成,且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有显著区别,就是依赖智能技术的支撑和沉浸传播带来的深度沉浸效果[5]。沉浸的目的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三)沉浸传播的时代特点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整体看“沉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沉浸传播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正向智能化发展。面对这一重大变化,必须重视起来,把沉浸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应用好。
网络技术对社会结构进行了重塑,随之产生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这类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度的介入,可以给教育对象一种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这就是沉浸传播时代的深远影响。
(四)沉浸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沉浸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创新开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几方面:
(1)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思考、把握沉浸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的影响,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顺应智能技术发展大势的逻辑必然。
(2)在沉浸传播时代,认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在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选择。
(3)沉浸传播可以有效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所以,沉浸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如何从路径层面检阅和优化,就是顺势而为,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去实际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行创新开展,就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沉浸传播特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在沉浸传播的时代,人的思维和生活模式包括生存空间及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沉浸传播可以充分地利用媒介或载体,从而实现身心沉浸其中、聚精会神的传播效果,所以,合理运用沉浸传播媒介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能够切实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一)两者的主要特征在“润物无声”方面具有极强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始终如一坚持正确导向。作为传播者,应该考虑怎样在众多个性化信息服务中、怎样在受众相对有限的注意力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信息有效传播,从而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并过滤和剔除掉干扰信息和负面信息,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确导向,这将会面临很多挑战。
渗透性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特征[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应“随风潜入夜”,从而实现提高实效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广泛渗透到受众业务工作、生活交往中是必然选择。
在沉浸传播中,万物皆为媒介,而媒介就是环境。沉浸式传播的沉浸性等特征,将传播内容改变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容易产生“共情效应”[7];依靠感官沉浸和体感交互,可以使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从“看”到“体验” 转向,可以形成比较独特的身心经验,对传播的内容可产生较高的投入度;沉浸式传播内容会给受众一种更加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和互动感,也提高受众对于信息的情绪共情及可信度与分享意愿。
显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可以渗透到受众所接触到的所有媒介中。
(二)沉浸传播“以虚增实”可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起来、“深”下去、“动”起来
沉浸传播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这些关联要素所具有的显著的增强作用。具体说明如下:
1.沉浸传播的可视化、现场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活”起来,有利于加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沉浸传播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和沉浸感强的优势,可以给受众赋予直观和可视化的认知,并能够有效促进受众做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思考,也有助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利用沉浸传播表现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通过更加鲜活的形式呈现。比如利用“三度”,即有“时间跨度、历史厚度、现实深度”这三度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沉浸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借助互动该表现形式来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中国故事“活”起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就应该充分地借助于沉浸传播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形态,达到润物细无声、深入人心的绝佳效果[8]。
2.沉浸传播所具有的精确化、个性化特征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深”下去,从而有利于加深受众的情感认知
根据人的实际需求,沉浸传播可以一对一地提供相对精准的信息,使受众可以相对精确地获取对其有效的信息。情感因素对于文化传播的接受具有激发的作用,其不仅仅影响着接受程度,而且也影响着是否能接受。利用沉浸传播的这一特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能沉浸在教育内容中,达到心无旁骛的状态,且在情感上很容易感同身受,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也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可以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
3.沉浸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参与感特征,使受教育者可以“动”起来,从而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一步外化为实际行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成为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内在的自信,同时也可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行动自信。强调把用户作为中心,把用户的参与置于首位,是沉浸传播的主要特性。所以,沉浸传播可以营造对受教育者重复良好行为的有利的教育情境,也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可以反复实践以便形成更加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促进受教育者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的认识外化。
三、在沉浸传播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思考
(一)通过优化教育方式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深刻性
1.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正面的引导
正面引导法可以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并使它外化成为实际的行动。比如,中华文化发展的几千年历程中,涌现出很多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很多的优秀事迹,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实际上则效果明显,比较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与思考。
2.利用反面的典型来开展警示教育
有针对性地来选择某些反面的典型作为案例,来引导受众从案例中吸取警示教训,使他们可以引以为戒,并可以做到自省、自警、自律,进而可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
(二)通过创新方式方法等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生动性
能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取得较好的实效,首先是要看传播的方式、方法和传播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要围绕热点,顺应时代的大势,抓住受众普遍上网学习的这个特性与习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云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尽量避免太强理论性、过浓说教味的方式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这个群体偏好对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使用,可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三)通过丰富学习形式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沉浸感
当下,由于 VR 与 AR 及 MR 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传播者需要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交互式的学习场景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也可以利用“5G+3D+VR”相结合的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题教育,如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知行合一的认知观等作为主题的以沉浸传播为主要方式的教育;还可以借助于文化历史博物馆等场馆,进行体验式的实景传播;也可以通过沉浸式表演形式让受众互动体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通过充分发挥这类新技术的作用,让受众沉浸其中,进行体验与感知,从而有效增强受众的情感认知认同。
结语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数据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整体看“沉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对社会结构进行重塑,也随之产生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逐步深度的介入,可以给教育对象一种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这就是沉浸传播时代的深远影响。毕竟,沉浸传播可以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之间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知系统获得全面的沉浸体验,使其可以在不自知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提高实效性应该“以虚增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须把握契机,创新新路径、新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真正“活”起来、“深”下去、“动”起来,从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长效化、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嘉,张维佳.论沉浸传播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20,(01):32-39.
[2]曾晓渊.新技术背景下全觉传收的融媒体逻辑[J].青年记者,2019,(11):4-5.
[3]甄巍然,王海.4R营销理论在传媒领域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2010,(17):58-59.
[4]王寅申,朱忆天.沉浸传播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革与价值澄明[J].思想理论教育,2021,(04):90-95.
[5]陈蓓.微媒体视角下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提升与策略[J].新闻爱好者,2022,(05):108-110.
[6]张树锋.微粒社会移动媒介共情传播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走向[J].编辑之友,2022,(07):63-70.
[7]徐明华,李丹妮.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沟通介质和认同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38-42.
[8]李莉.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20,(11):25-30.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