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视域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4-06-29王学东

公关世界 2024年12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模式

王学东

摘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程管理专业,其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项目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团队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开展“三个融合”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工程管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程管理领域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也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挑战,从而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过多注重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缺乏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相对于工程实际更新较慢,课程专业教学与产业融合不够,学生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黑板+教材+课堂”的专业授课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急需创新并付诸实践。教与学“供需”失衡 ,导致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脱节,理论灌输导致学生感到所学无用,对专业“认同度不高”;教与学“教师独大”,导致课堂上学生“参与性不够”。因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养,使之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必要的。

一、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下,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中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专业技术交流,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

(二)工程管理专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在现代工程管理领域,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体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专业工具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质量管理等工作,专业课程应当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类工程管理岗位的工作。随着工程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工程管理领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程管理项目中。工程管理专业还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人才,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2]。还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职业伦理问题。

(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应用型人才还需要有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一)现有教学模式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知识与实践脱节、专业与产业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以听课为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激发其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动力[3]。例如,当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单向讲解时,学生往往只是在笔记上摘录要点,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为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真实或模拟的工程管理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通过讨论某个知名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学生能够理解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其重要性。小组讨论也是一种重要的互动教学手段。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就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集体思考和讨论,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能促进他们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此外,问题解决方法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或个人思考来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实践环节的不足

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往往存在不足。为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还可以引入模拟工程管理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参观和项目合作,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工作流程。此外,通过竞赛和挑战项目,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展示他们的能力。

3.师生互动不充分

在传统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师生互动通常不足,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听课,缺乏与教师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为改善这一状况,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或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不仅能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还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例如,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虚拟实验室等技术,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实践学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

4.专业与产业融合不足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但目前很多课程体系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校企合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为改善这一现状,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度。这种制度下,学生不仅可以从校内教师那里学习理论知识,还能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那里获得实际操作指导。此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合作,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创新,能够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当今工程管理行业的需求[5]。

(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解决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际工程案例和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补齐学生对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短板,提升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主动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

2.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脱节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加深对行业未来发展认识,树立产业和专业亲近感和认同感,提升内需动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7]。

3.解决了专业教学与产业融合不够的问题

本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前沿技术、知识迭代主要在产业界中,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多方协同育人的结果,通过教学、科研、产业的协同融合,使专业课程教学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更紧密[8]。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聚焦“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与实践”3个关键问题,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内驱动力、提升创新思维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三者高度融合。

(一)构建“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三位一体创新路径

通过此,让学生从课堂走进产业,使之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亲近行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加深对产业现状认识,坚定专业选择信念。课程设计“一生一题”,使课堂理论教学转化为理科思维,与工程实际融合。深挖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国家战略、专业前沿,增强其专业使命感。

(二)“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学生个性多元化发展,构建校、企产教融合“双导师”师资队伍。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学生动手和参与能力,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达到了“应用”的教学要求,又能拓宽学生跨学科学术视野。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了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树立“三个融合”教学新思维

课程教学强化“三个融合”,即:产教融合,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更新课程内容;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课程教学;赛教融合,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测量大赛和成图大赛等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和专业使命感[9]。

(四)优化评价和评估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考试、论文、项目成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制定详细的教学评估指标,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价、教学监控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解决了“能力与市场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与产业融合不够”等诸多问题。

结语

针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本文提出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之处,主要是在教学中,需要理论课专业教师和工程实践中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闭环管理,避免学生在工程实际中脱离“双导师”教学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大多是“出大学校门即进大学校门”,缺少行业工程实践经验,教学中不注意工程规范的变化,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这是亟需解决的短板问题。现有行业企业,大多顾虑学生人身安全和企业支出成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实践,这就使得“三个融合”无法在更广领域实施;优化教学资源,以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总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仅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面临的挑战。

本文系呼伦贝尔学院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筑结构》课程建设(项目编号:XXKC20231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慧芸.新工科视域下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农产品加工,2022(01):125-126.

[2]王莉莉.教考分离模式下民办高校新文科课程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100-102.

[3]姚洁.校企融合多元协同新时代大数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22(10):92+110-111.

[4]孙俊伟.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06):96-101.

[5]刘朝霞.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08):228-229.

[6]唐满宾.基于开放式协同育人平台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以工业机器人类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4):78-82.

[7]陈颖,刘鹏,张聪,等.新工科视域下面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7):25-28.

[8]谭毅,陈丽梅,丁志坤,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6[2024-04-15].

[9]冯宁.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03):147-150.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