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及建议
2024-06-29王崇彩王黎明江张勇杜立辉
王崇彩 王黎明 江张勇 杜立辉
摘 要:针对代表性冶金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层次互补性、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存在不平衡、就业水平及结构差异性较大、体测达标率不理想等特征,相应做出优化报告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需要、持续调整专业结构、多措并举提升就业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办学定位;教学经费;就业能力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PORT》OF METALLURGICAL UNIVERSITIES
Wang Chongcai1 Wang Liming1 Jiang Zhangyong1 Du Lihui2
(1.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Management Bengbu 233000,China;
2.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Report of representative metallurgical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chool orientation and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 are complementary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investment of teaching funds per student is unbalanced, the difference in employment level and structure is great, and the rate of physical test is not ideal. 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such as optimizing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eport system,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needs of daily teaching operation, continuously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school orientation; teaching funds; employability
0 前 言
根据教育部要求,2011年“985工程”大学,2012年“211工程大学”,2013年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开始发布《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此后相关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成为高校、省(区、市)和国家三级框架。其中,校级主要发布于高校信息公开网站,省级主要发布于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国家级2015年和2016年发布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网站,2017年开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2012年,教育部发文明确《报告》应包含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堂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共七方面,囊括25项数据,如生师比、生均图书、就业率、体测达标率、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和生均实习经费等。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对社会关切度较大的部分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展示。
1 《报告》基本情况分析
查询我国矿冶类特性鲜明的10余所相关高校,选取《报告》信息披露相对完整、数据资料相对详实的四所高校,分别为华北某市的“211工程”A大学、中南某省的“985工程”B大学、某自治区属C大学、华东某省属D大学。
1.1 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A大学本科招生专业35个,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为A+类;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 774人,占在校生总数52.62%。B大学本科招生专业90个,其中新专业(毕业生不满三届)4个,另有未招生(停招)专业13个;入选世界排名前100的学科42个,其中矿业工程世界第1、冶金工程世界第2;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5 385人,占在校生总数56.57%。C大学本科专业75个,其中工学类专业占68%,有4个专业2023年开始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 061人,占在校生总数87.07%。D大学本科招生专业66个,其中有2个专业2023年开始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 978人,占在校生总数86.44%。
四所高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情况见表1,可以看到基本呈现出一定的层次互补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其中,“211工程”和“985工程”两所大学教育理念均强化“精英”教育、“研究型”导向、“世界一流”目标;两所地方大学则均突出服务本区域和特定行业,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型定位。
1.2 教学经费投入对比
根据数据可得性,统计整理A、B、C大学2020-2022年和D大学2022年生均教学经费投入见图1。其中,A大学2020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 172元,但2021年大幅减少到2 611元,未披露具体原因,推断是统计方式发生变化,因为这种情况在B大学也曾经出现。B大学《2021-2022学年报告》披露由于统计方式发生变化(但未进行详细解释),2020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6 536元,相比《2020-2021学年报告》披露的15 591元出现重大调整。
除上述统计方式变化原因外,四所高校生均教学经费投入表现出三大特征。
1)各高校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仅以2022年数据比较,B大学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和生均实习经费三项合计10 297元,分别是A、C、D大学的2.27倍、2.99倍和2.45倍。
2)同一高校不同年份之间同一经费种类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2020-2022年,A大学生均实习经费由400元大幅降低到202元,而C大学则由84元大幅增长到232元。
3)由上述两项“不平衡”决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和生均实习经费三项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校际之间和不同年份之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1.3 不同高校就业情况分析
统计整理A大学2022届,B大学2021-2023届和D大学2023届毕业生去向对比分析见图2。其中,A大学2022届毕业生深造占比55.48%,就业占比34.95%,其他(灵活就业或待就业等)占比9.56%。B大学2021-2023届深造占比分别为45.36%、48.12%、50.38%,就业占比分别为45.36%、48.12%、50.38%,其他占比分别为9.09%、18.58%、13.94%;2021届深造和就业占比基本持平,2022-2023届深造占比逐步占优。D大学2023届毕业生深造占比25.24%,就业占比63.94%,其他占比10.82%。整体看,“211工程”和“985工程”大学以深造占优,地方大学以就业居多。
C大学虽然没有披露整体就业数据,但详细展示了2020-2022届分专业就业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展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就业情况,相关统计分析见表2。其中,2020届66个专业合计毕业生5 437人,升学和就业3 716人,初次就业率仅为68.35%,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受突发疫情影响;2021届67个专业合计毕业生5 778人,升学和就业4 601人,初次就业率为79.63%,相比前一届明显提升11.28个百分点,疫情冲击明显消退;2022届67个专业合计毕业生5 741人,升学和就业4 528人,初次就业率为78.87%。整体对比,C大学由于区位不占优,初次就业率整体不同程度低于其他三所大学。
进一步分析,发现2020届虽然整体就业率较低,但前五专业均位于90%以上。其中,既有该校传统特色类工科专业,如建筑学院全部的3个专业(1988年开始招生的建筑学、2004年开始招生的城乡规划、2013年开始招生的风景园林,学制均为五年),以及2005年开始招生的生物技术;也有成立于2011年音乐表演新设专业。上述专业在疫情冲击下均保持了相对的“需求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在传统矿冶专业基础上实施专业多元发展的积极成效。
2021届就业率最高100%的秘书学为2017年新开办专业的首届毕业生,体现了极大竞争优势;同时建筑学、城乡设计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视觉传达设计(2005年设立)、商务英语(2017年首次招生)也实现了较好就业。
2022届美术学、机械设计制造和风景园林3个专业均实现了100%就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秘书学则均超过97%。
1.4 体测达标率对比变化分析
根据数据可得性,同时尽量保持可比性,选取某大学2020-2022年66个专业的体测达标率对比见图3,可以看到表现出二大特征。
1)全校平均值波动性较大,2020-2022年分别为74.71%、71.35%、86.28%,最大相差14.93个百分点。
2)同一年份不同专业之间波动性更大。其中全校平均值最低的2021年波动性最大,最高的专业为85.81%,最低的仅为40.91%,相差高达44.90个百分点。
2 相关结论和建议
2.1 在制度设计上统一优化《报告》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
目前,我国《报告》发布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成为高校和各级主管部门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各层级在信息与数据的获取上仍存在盲区,三级《报告》呈现出互补性和可比性不足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体现于高校层面。大部分高校做到了及时、准确、完整披露,但也有部分高校相关信息不可查询,或前后年度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均出现较大变化调整,披露标准不规范(如调研发现不同高校不同学年之间,最长的69页,最短的18页)。因此,《报告》在整体结构和功能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进一步优化。
2.2 加强数据分析管理,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需要
部分高校存在数据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如对于体测达标率不同年份和专业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差距,但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提升,未进行相应分析。同时,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统计方式发生变化后,不进行解释或解释程度不足等问题,尤其体现于社会关切度高的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应对数据变动和统计方式调整详实披露,并做出相应分析。建议高校以加强数据分析管理为抓手,从制度上保证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的需要。
2.3 持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多措并举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是高校始终需要一以贯之的工作。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各专业由于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科研产出等多因素影响,必然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出现较大差别。应根据专业特色发展要求,尤其是社会需求变化,持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包括逐步整合和淘汰一些专业,按照产出导向的理念,教学与科研并重,始终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及其制度体系优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难免挂一漏万。为此,本文最终梳理其内、外部循环的路径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