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之河:大运河上的水利遗址

2024-06-29向芳

读者欣赏 2024年6期
关键词:古渡瓜洲供图

向芳

中国大运河初凿于春秋时期,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与演变,至今仍沟通着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对促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的运河遗产主要包括保障其运行的工程遗存、配套设施、管理设施遗存以及与其文化意义密切联结的相关古建筑群等。这些遗产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漕运和城市发展等有着重要意义。

万宁桥 供图/视觉中国

运河上的古桥

桥的本质在于构建连接,打破地理束缚,将分隔的两岸紧密相连。在中国大运河的绵长河道上,伫立着不少历经千年岁月的古桥,它们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诗意画卷。这些古桥静静地横卧在河流两岸,连接着古今的对话,默默见证着民族历史的波澜壮阔。它们是文化与历史的珍贵载体,亦是水利工程的杰作。

万宁桥又称后门桥、海子桥,始建于1285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这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横跨在什刹海前海东岸的玉河上,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起点,见证了北京漕运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因处在地安门之北,它又得名地安桥。桥身长10余米,宽近10米,以块石铺砌,微拱的桥面与两侧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护栏相映成趣。万宁桥兼具桥、闸功能,肩负着调节水势与保障漕运的重要使命。桥旁设立的镇水神兽,寄托了古人祈求水运平安的美好愿望。1950年发现的四方石柱,则揭示了此桥在明清时期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地位。

宝带桥被誉为“苏州第一桥”,横跨在大运河与澹台湖间的玳玳河上。此桥与赵州桥、卢沟桥齐名,被列为“中国十大名桥”之一。宝带桥全长316 . 8 米,有5 3个桥孔,是中国现存最长、桥拱最多的古代连拱石桥。始建于唐代的宝带桥,初为便利漕运而建,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的修缮与重建,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古人盛赞该桥如长虹卧波,元代诗僧善住《宝带桥》一诗中的“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更是生动描绘了宝带桥的壮丽景色与繁忙的运输场景。如今,这座古老的桥梁与依旧与运河相伴,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拱宸桥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杭城的北大门和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桥上的浮雕、望柱和防撞墩上的神兽雕塑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的六幅浮雕为我们讲述着运河的古老历史。如今,巍然屹立的拱宸桥已然成为杭州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凭吊。

运河上的古闸

上下图:宝带桥 供图/视觉中国

船闸与水闸作为大运河水利系统的核心组件,它们巧妙利用水位差异,通过独特的闸门与闸室结构,为来往的船只打造出一条平稳顺畅的通航水道。在元明清时期,政府为确保运河水量稳定,特意在两岸修筑了减水闸与进水闸,有效承担蓄水和泄洪功能;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更布局了一系列节制闸,通过蓄水或放水的灵活操作,精准调节水位落差,确保船只无论上行还是下行,均能在平稳水位中安全航行。这些闸口不仅为航运提供保障,还通过精确调控水流,为农田灌溉、排沙清淤及防洪抗灾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清代进士赵亨钤曾说:“山东运河自台儿庄以北,地势日高一日,故水闸极多。”从台儿庄到临清,素有东八闸、中八闸和西八闸之说,实际上其间大大小小各类水闸的数量远不止这些。元代在隋代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挖通了从山东临清到山东东平的会通河。然而会通河流经之地东高西低,为调控水势、稳定水流量,政府多沿河建闸,所以会通河也有“闸河”之称。临清位于会通河与卫河的交汇处,闸坝设施重重。临清闸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是会通河与卫河的交汇点上的首个船闸,与会通闸、隘船闸“三位一体”,管控漕河蓄泄、船闸启闭,确保漕船转输畅通无阻。

位于江苏扬州的邵伯闸是京杭大运河船闸中不可不说的一座。邵伯闸由三座相互连接的大型船闸组成,宛如巨龙横卧在运河之上,其规模之巨、设计之巧,可谓深刻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这座船闸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随着大运河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为重要的航运节点。近些年建成的邵伯三线船闸更是全国最大的内河船闸之一。如今,借助先进的技术支持,邵伯闸已实现管控一体化和全过程管理,继续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水上交通的通畅贡献着力量。

柳林闸又称南旺上闸,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柳林闸村,是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段主航道上的节制闸之一,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汶水“三分下江南”的第一闸。自建成以来,柳林闸以其独特设计和精巧机制保障着往来船只的顺利通行—闸门紧闭时可以有效蓄水,使水位抬升,从而助力船只顺利航行;而当闸门开启时,又可以确保航道畅通无阻。这般设计巧思不仅体现了古代工程师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

拱宸桥 供图/视觉中国

扬州邵伯运河船闸 供图/视觉中国

瓜洲古渡 供图/视觉中国

鸟瞰瓜洲古渡 供图/视觉中国

运河上的古渡

在大运河蜿蜒流淌的河岸边,许多古渡口星罗棋布,它们是曾经的商贸交通要冲,也是文人墨客遣兴抒怀之地。这些古渡口,如同历史的印记,镌刻在运河的生命中,承载着无数令人动容的时光。透过它们,人们可以想见昔日漕运的繁忙,千帆竞渡、舟楫往来,以及那一份属于水乡的柔情与诗意。总之,无论是昔日的繁荣还是如今的沉寂,这些古渡口都是大运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见证了大运河的辉煌,也诉说着这条古老水道的传奇。

瓜洲古渡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它曾是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亦是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江北重镇”。瓜洲之名,因其状如“瓜”字的沙渚而得,随着历史变迁,这里逐渐由渔村发展成繁华城镇。伊娄河的开通,更使瓜洲成为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推动了瓜洲的繁荣。瓜洲古镇的人文底蕴深厚,唐代扬州籍诗人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抒怀地点就在瓜洲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王安石、陆游等文人墨客均在此留下了传世诗篇,相传冯梦龙笔下杜十娘的故事也发生于此。如今,瓜洲古渡遗址仍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当地也正在将其打造为融合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现代旅游的休闲度假胜地,使其继续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东关古渡坐落于扬州瘦西湖之滨,自古以来便是风景胜地。扬州在唐代已享有“东南第一商埠”之美称,而东关古渡更是当时扬州最繁忙的交通枢纽。自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因官河淤塞而开七里港河起,此处便成为扬州城东门外的主要渡口。历经宋、元、明、清,东关渡口始终是盐运、漕运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扬州的繁荣与变迁。民国时期,东关渡口仍是进出扬州的要道,直至20世纪末。如今,古渡口虽然已不见当年的商贾云集,但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湖水清澈,绿树成荫,古渡与周围古色古香的庙宇、民居等历史文化遗迹相映成趣。而扬州的美食,如炒饭、糖醋鱼、烤鸭等,更是游客品味古城韵味的同时,不容错过的味蕾盛宴。东关古渡,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扬州城独特文化魅力的缩影。

东关古渡 供图/视觉中国

江苏镇江的西津古渡历史悠久,名字几经更迭,从三国的“蒜山渡”到唐代的“金陵渡”,直至宋代被定名为“西津渡”。该渡口坐落于象山屏障之东,北与古邗沟相呼应。因重要的交通位置,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东吴水师曾在此驻扎,到了唐朝更有兵士常年巡逻。西津渡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当年扬帆北上,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诗人乘船过江之处,就在今天的西津古渡。如今,古渡已远离长江岸边,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在现西津渡景区的入口处,游客可以透过厚重的玻璃看到明清时期的码头遗址。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西津古渡已成了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街区。街上的古建筑被精心保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中造型独特的昭关石塔更是引人驻足,让人们在这里回味历史,感受岁月的流转。

东关古渡 供图/视觉中国

西津古渡 供图/视觉中国

大运河历经千年的沧桑,虽然现代航运功能已不如往昔,但其独特的水文特征以及沿线古老的运河遗迹与水利设施等依然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水利工程和科技的宝贵资料,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然而,由于水文环境的变化、水质的污染以及沿岸开发等,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受到了严重威胁。随着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和相关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参观大运河,亲身感受古老水利工程的非凡魅力,这不仅增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也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大运河,这条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河流,而今仍以其独特的水文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猜你喜欢

古渡瓜洲供图
侨眷焦治稼:“古渡诗人”的家国情
《岁供图》 马菁
古渡熙攘千帆竞 滇池北岸谱华章 守正创新强承载 起航奋进新中心——这里是官渡,这就是官渡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回不去的瓜洲
弹劾
金江古渡
图 鉴
图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