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光塔影三千里
2024-06-29云海黄奕睿
云海 黄奕睿
流淌了两千多年的大运河既是一条政治之河,也是一条经济、文化之河。在人们向河求生、顺水逐梦、开拓进取的过程中,敬神礼佛之塔慢慢也有了镇水厄、导航船、兴运势、作景致等多种职能。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一座座高塔傍运河而起,随运河兴衰。
燃灯塔影耀通州 供图/视觉中国
一枝塔影认通州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描写通州的诗句。诗中所说之塔,就是大运河沿线著名古塔—燃灯佛舍利塔(下文简称“燃灯塔”)。相传是因塔中供有燃灯古佛的舍利子而得名。
京杭大运河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州,将北方的政治中心与南方的经济中心紧密连接起来。元代以降,粮食、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甚至砖石木料等建设物资,都是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输往京城。位于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城市功能紧紧围绕漕运和仓储,甚至名字就是取自“漕运通济”之意。而大运河北端水口的具体位置,正在燃灯塔附近的五河(北运河、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汇聚之处。
几百年间,沿大运河北上的商旅船工,只要远远望见高耸入云的燃灯塔,便知一路风尘仆仆的终点就要到了,心中也多了些许安稳。久而久之,燃灯塔也因此声名远播,位列“通州八景”之首,成了大运河终点的重要地标。
燃灯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始建于北周年间,其间几经整葺,现存塔身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保留了浓郁的辽金时期的建筑风格。塔上供有佛像百余尊,加上塔身和须弥座各处所刻佛像,共计400余尊,是当之无愧的“百佛之塔”。有如此之多神佛护佑,想必给了许多水上往来的人们莫大的宽慰。
其实,燃灯塔建造之初就是为了镇水。南北朝时期,今温榆河、潮白河、高粱河、小中河于通州城北汇流,称“潞水”。遇到降雨量大的年份,潞水经常泛滥成灾。传说中,这是有一条白龙在河中兴风作浪,春天喝干河水,让两岸庄稼无法灌溉,夏天又吐出河水,酿成洪灾。百姓为了保卫家园,只得不断挖井筑堤,如此年复一年,苦不堪言。这件事最终被玉皇大帝知晓,派天神建宝塔一座,镇白龙于塔下。虽是传说,但也间接反映出人们对“宝塔镇河妖”的希冀。
如今,漕运已停,燃灯塔也被高楼大厦包围,但1400岁的它依旧巍然矗立于大运河畔,是不变的航塔,也是通州的地标,见证着这片热土的日新月异。
巍然矗立的燃灯塔 供图\视觉中国
燃灯塔 供图/视觉中国
塔岸闻钟应运生
山东临清被誉为“运河明珠”,作为大运河旁的重要码头,临清“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长达数百年,运河边的钞关、鳌头矶等遗址时至今日仍在向我们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钞关,即税关。临清钞关是明清时期的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也是大运河沿线现存的唯一钞关遗址。钞关几百米外便是为防洪而建的鳌头矶,临清漕运鼎盛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此处眺望运河,赋诗唱和,寄情抒怀。
鳌头矶北行约3.7公里,便是安坐于卫运河东岸的临清舍利宝塔,又名运河舍利塔。舍利宝塔是仿木结构的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体垂直,刹顶呈将军盔形。登塔远眺,运河如带,翠堤蜿蜒,美不胜收。八角挑檐都系有小铜钟,风摇钟鸣,声越四方。故有“塔岸闻钟”添为古代临清八景之一。
鳌头矶 供图/视觉中国
临清钞关 供图/视觉中国
临清舍利宝塔 供图/视觉中国
关于这座舍利宝塔的来历,传说与风水开运有关。据载,明万历年间,临清风水出了问题的说法甚嚣尘上。在临清为官的兵备副使钟万禄决定,将城南的观音像移至城北卫运河边,并建造一座宝塔。事情定下来后,革职为民、赋闲在家的柳佐被推举主管此事。他提出“丰财货而发科名,蕃丁口而绵爵禄”,顺利解决了建塔的资金问题。历时9年,一座舍利宝塔在运河之畔拔地而起,此后更是吸引了中外无数视线。1793年,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就曾在临清运河塔湾码头写生,创作了水彩画《临清州塔》,以写实的笔触描摹了“殿阁嵯峨,塔涌九级”的舍利宝塔前商贸往来的繁荣景象。
旧日繁华的漕运,往来南北的船只和商旅,都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舍利宝塔依旧与运河相伴。当我们再次登临塔顶,凭高远眺,孤帆远影,运河如带,心旷神怡的感觉一如往昔。
临清州塔 威廉·亚历山大 供图/视觉中国
文峰塔 供图\视觉中国
文峰塔 供图\视觉中国
九峰砚池塔作笔
扬州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是“富甲天下”的“淮左名都”。令历代游人心心念念的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运河支流瘦西湖,有坐拥“天下第五泉”,鉴真作主持、欧阳修苏轼来修堂的“淮东第一观”大明寺。此外,还有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文峰塔。
坐落在扬州城南运河东岸的文峰塔为七层八面、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高塔。塔基为砖石须弥座,塔身青砖青瓦,塔顶为八角攒尖屋顶,最上为铸铁塔刹。
“文峰”二字饱含着人们祈盼文风顺畅、攀登高峰的美好愿景,所以扬州人历来都将文峰塔比作一支参天巨笔,而它身侧的运河则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至于运河彼岸九峰园的荷花池就像一方砚台。每当日丽天晴,塔影倒映在荷花池,唤作“砚池染翰”。近人李伯通《文峰塔》中所咏“九峰砚池塔作笔”便是赞美它的诗句。
运河流到文峰塔近前,有三湾以蓄水势,古称“三湾子”。文峰塔建在这里,是从运河进入扬州的门户和地标。塔上的灯龛,亦起到了航标的作用。明清时期,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这里便改作了“宝塔湾”。
文峰塔外有“古运河”石碑,记录了鉴真大和尚由此解缆入江、东渡日本的故事。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曾命弟子在此造船,准备首次东渡。随后的第二次、第四次以及第六次成功东渡都是由此出发。9 0 0余年后,清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在此停留。
六和塔 供图/视觉中国
文峰塔最适合登高远眺,古塔静谧安详,河水流淌不息,形成了美妙的动静对比。“云来衣一拂,天近首难搔”“危楼切太空,尘埃俯溟蒙”……几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描摹过它的绮丽景观。文峰塔脉脉不作一语,一直矗立在运河畔,从运河归来的游子,只要看到它,就会晓得扬州将至。
江水安澜望六和
杭州,处于大运河南端。河道于此由北往南延伸,经由上城区三堡船闸汇入钱塘江。六和塔就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
供图/视觉中国
六和塔 供图/视觉中国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都,钱塘江冲击堤岸,时常淹毁沿江庄稼房屋,威胁人畜财物安全,国王钱俶为镇压江潮为害,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东南西北”六合之意。
六和塔外在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内里构思精巧,结构奇妙。其外部为八面十三层木结构,内部为七层砖石结构,风格独特。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10 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格外和谐。
六和塔流传着许多典故。相传,钱俶的祖父钱镠曾在八月十八潮神生日之际,带万名弓箭手击败潮神,射退潮水,留下了“钱王射潮”的传说。此外,《水浒全传》第119回说的就是鲁智深圆寂于此、武松于此出家的故事,故而六和塔内留有两位英雄的画像。
古人云“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将军”,镇潮安澜的六和塔倒也名符其实,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乾隆皇帝也曾游经于此,并依层题字立匾。
现在六和塔的塔身依旧是南宋原物,但古人以塔镇潮的愿望,早已成了遥远的心事。其实不管建塔的初衷是敬佛镇水,还是导航开运,宝塔地处山水形胜之地,是运河畔一道不得不说的亮丽风景:运河之上,商船云集,桅杆林立,而高塔本身,也与世俗烟火融为一起,成为大运河繁华长卷上光彩夺目的图章。
六和塔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