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造林技术应用及林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措施探讨
2024-06-28闫春梅
闫春梅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18.043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林业重要性逐渐被大众所认知。林业具备多种生态功能和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生态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林地植被大量锐减,生态逐渐恶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逐渐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就需要注重加强人工造林,通过构建完善的造林方案,大幅提升林地植被的覆盖度,并在此基础上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林木资源保护措施,保障造林成效,提升造林质量。
一、造林以及林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1、保护生态环境
林木具有保护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通过大规模的造林活动,可以改善和恢复退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和水土保持。林木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林木也是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通过种植和保护林木,可以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的物种,维持生态平衡。树木的根系还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林木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持水源的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补给。
2、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林业造林产业和林木资源的保护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林木可用于木材、纸浆、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林木还能够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景观和生态教育等方面的需要。林木的存在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和休闲的需求。
二、造林前准备工作
1、造林地的清理
造林地在造林前进行清理是为了确保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造林成活率。清理方法主要包括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团块状清理。全面清理是指对造林地上的杂草、灌木、枝丫、伐根等进行全面清除。在清理前,首先要对造林地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等,为制定清理方案提供依据。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清理方式,如使用除草机、喷洒除草剂等。在翻垦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树皮、树根等残留物,确保清理干净。带状清理主要适用于较长、较宽的造林地,一般沿着造林地的长方向进行。根据造林地的地形、土壤等情况,划分合适的清理带。采用除草机、手动清除等方式,将清理带内的杂草、灌木等清除干净。团块状清理适用于较复杂的造林地,如地形起伏较大、土壤类型多样的地区。结合造林地的地形、土壤等情况,划分合适的团块。采用除草机、手动清除等方式,将团块内的杂草、灌木等清除干净。
2、科学整地
造林地整地是为了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为树木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整地方法主要包括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不同方法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一般情况下全面整地适用大面积裸地。清除地表杂草、石块和其他障碍物。使用机械如推土机或旋耕机进行土壤翻松,翻松深度一般为20~30cm,然后增加有机肥料并混合均匀,以提高土壤肥力,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结构,避免过度压实。带状整地适用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保留部分自然植被的地方。沿等高线方向开设整地带,带宽通常为1~3m,中间保留未整地的植被带。在整地带内进行深翻或旋耕,深度和全面整地相似。在施工过程中应构建水平或略微倾斜的沟渠以利于水分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块状整地适用于多石、坡度较大或机械作业难度大、地形复杂、土层较薄的山地。按照一定的间距挖掘大小相等的块状整地区。每个块状整地区的尺寸一般为1~2m2,深度20~30cm,在整地块中加入肥料,保证充足的养分供给。施工期间应该注意保持块状整地区与未整地区的自然植被,帮助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水资源较为紧张的地区。在施工操作过程中,首先挖掘呈鱼鳞状分布的坑,每个坑的形状类似于倒置的圆锥体。坑的大小和深度因地制宜,一般坑底宽0.6~1m,深度30~50cm。坑间距一般为1~2m,这样可以有效收集和利用雨水,在坑内放入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然后种植苗木。
3、林木品种选择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应本地气候、土壤条件、较好生态效益、较高经济价值的木材、果品、药材等品种。同时,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植被,选择多种树种,形成混交林,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另外还需要保证所选择的林木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减少造林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推广应用较好的造林品种主要有乔木类如油松、樟子松、沙枣、沙柳、沙棘等。灌木类如沙棘、沙柳、杨柴、沙枣等。这些灌木树种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经济林类如红枣、苹果、梨子、杏子等。药材类如黄芩、甘草、黄芪、柴胡等。观赏类如丁香、玫瑰、金银花等。
4、科学造林技术分析
①直播造林技术
直播造林技术是指直接在预定造林地区播种树种种子的方法,它是一种经济、快捷的人工造林方式。直播造林的适用于草原、沙地、退耕还林、生态退化等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工造林成本高的地方。同时要确保林木种子来源充足,成活率较高。直播造林常用的方法包括了穴播法、条播法和撒播法,在造林过程中通常第3种方法应用最为常见。是将种子均匀撒在造林地上,然后覆盖土壤。适用于土壤质地较轻、杂草较少的地块。在播种过程中乔木类树种每亩播种量约为0.4~0.6kg,播种深度一般在2~5cm,灌木类每亩播种量约为0.3~0.5kg,播种深度一般在1~3cm。播种期间需要根据树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造林地上,注意避免种子堆积和空隙过大。播种后及时覆盖一层薄土,厚度约为1~2cm。也可采用覆盖有机物、肥料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灌溉和施肥,以保证幼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苗期阶段对幼苗进行定期的修剪、疏枝、疏叶等抚育措施,以促进幼苗生长。
②移栽造林技术
移栽造林技术是通过人工将育苗地培育的苗木移植到造林地的一种造林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造林项目,特别是在城市绿化、生态恢复、特种用途林等需要较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场合。造林之前应该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品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根系发达且完整,无损伤的健壮苗木。在定植过程中应该根据树种的最终生长大小来确定定植行距,小型树种可能在1~2m,大型树种可能需要3~5m甚至更多。定植深度通常根据苗木的根系长度确定,保证所有根系都能被土壤覆盖,且根茎(根和干的交界处)位于地面之上。在定植之前应该开挖好定植穴,定植穴比苗木的根系稍大,以便根系自然展开,通常深宽比为1∶1或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下部略小于上部,便于根系向下生长。操作过程中根据设计图纸或根据行距和株距进行合理布局和标记,然后挖出符合规格的穴位,如果土壤条件差,可适量加入腐殖土等改良土壤。将苗木放入穴中,调整位置,使苗木直立,根茎略高于地面,分层回填土壤,每层压实,确保无空洞。定植结束之后浇透水,保证回填土与根系紧密结合。对于较大或者顶部较重的树木,应立即支撑以防倒伏。指导成活阶段,应该每间隔3~5天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注重做好定植后的修剪,去除破损枝条,促进树形良好。
三、林木资源保护措施
1、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和执法力度
持续加大对《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滥伐、盗伐等违法行为。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如宣传片、宣传画、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重要性,提高公众对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检查、调查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执法惩治氛围。在打击滥伐、盗伐等违法行为中,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力度打击违法行为。
2、注重做好森林抚育
造林后的幼林阶段是林木生长初期,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促进幼林的健康生长和发展。为此就需要进行定期的幼林管理,包括修剪、疏伐、整枝等操作,调整林分结构,促进主要树种的生长和优势株的形成。合理控制水分供应,进行适时的灌溉,确保幼苗在适宜的土壤湿度条件下生长。尤其是在旱季或干旱地区,水分管理尤为重要。适时施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发育。根据土壤特性和树种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和肥料配方进行补充。加强对幼林周围杂草的控制,通过除草、覆盖等措施,减少杂草与幼苗之间的竞争,为幼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对发生病害的幼苗及时进行修护处理,如切掉受害部位、涂抹木脂等,促进其快速修复。加大对幼林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整,如建立风障、营造中生地等,为幼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生活条件。定期进行幼林的生长监测,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了解幼林的生长情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强化病虫害防治
①构建林业病虫害监测系统
成立专门的林间病虫害监测小组,负责制定监测计划、组织监测工作、分析监测数据等。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地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重点、时间和方法。在重点林区设立病虫害监测站,配置相关监测设备,如显微镜、摄像头、监测仪器等,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病虫害的能力,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林间病虫害监测信息系统,实现病虫害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传输,提高监测效率。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林间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防治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的责任,确保林间病虫害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林间病虫害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林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
②借助无人机开展林业病虫害巡视监测
选择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续航能力强、携带方便的无人机,以满足林业病虫害监测的需求。根据林业病虫害监测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如摄像头、红外线探测器、气体传感器等,确保无人机能够准确识别病虫害。依据不同林区、不同树种、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巡视监测计划,明确监测的重点区域、时间和频次。驾驶之前注重对无人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无人机的操作技巧和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建立无人机监测数据的处理系统,对收集到的病虫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可视化的监测报告,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与相关科研院所、防治机构合作,交流无人机监测林业病虫害的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监测水平。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监测人员的责任,确保无人机林业病虫害巡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③物理防治林业病虫害
物理防治方法是防治林业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具有环保、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常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了杀虫灯、黄色粘虫板、性诱剂。杀虫灯利用害虫对紫外光和蓝光的趋向性,通过设置黑光灯、蓝光灯等诱杀设备,吸引害虫飞向光源,从而达到防治目的。数据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杀虫灯诱杀的害虫数量来评估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灯光类型,设置合适的灯具数量和高度,保持灯具清洁,定期更换灯泡。黄色粘虫板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趋向性,在林间设置黄色粘虫板,将害虫黏附在板上,从而达到防治目的。数据指标:可以通过统计黄色粘虫板粘住的害虫数量来评估防治效果。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黄色粘虫板,设置合适的数量和位置,定期清理粘虫板上的害虫。性诱剂利用害虫之间的信息素,诱杀同种异性害虫,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数据指标:可以通过统计性诱剂诱捕的害虫数量来评估防治效果。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性诱剂,按照规定的比例配置,设置合适的诱捕器数量和位置。
④生物防治林业病虫害
生物技术防治林业病虫害是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天然或人工产生的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生物技术防治方法包括生物农药,昆虫天敌,生物防治制剂,基因工程防治。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资源,通过发酵、提取等方法制备的农药。常用的生物农药有细菌制剂、真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信息素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生物农药,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利用昆虫、鸟类等天敌昆虫控制害虫。常用的天敌昆虫有寄生蜂、捕食性昆虫、鸟类等。通常选择合适的天敌昆虫或鸟类,合理设置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确保天敌昆虫或鸟类的生存和繁衍。借助生物活性物质,如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行为调节剂等,控制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常用的生物防治制剂有Bt杆菌制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等。操作技术规范: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生物防治制剂,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污染和危害。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防治基因,导入植物或微生物中,使其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常用的基因工程防治方法有植物基因工程、微生物基因工程等。按照基因工程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环境中,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就需要充分认识到林业造林工作的重要性,并注重做好造林之后的林木资源保护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保护措施,保证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短时间内提高林地的覆盖率,更好地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求。
(作者单位:011800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大黑河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