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024-06-28赵小成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1期
关键词:中举范进中举人

【教材分析】

人文主题:《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章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对陈腐的封建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和张乡绅等人物形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特点,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活动的大背景,深入领会作者的意图,体会古今语言的区别,引发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有一定的阅读欣赏和品析能力。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阅读文学作品和历史学习,对明清科举制度有浅显了解。

【教学目标】

1.根据题目和小说主要内容,理清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

2.运用对比、夸张和人物描写等手法,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结合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形象,归纳文章主题,加深对讽刺小说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夸张和人物描写等手法,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主要和次要人物的形象,归纳文章主题,加深对讽刺小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读书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读,皓首穷经,依旧美梦落空,甚至有些人因为科举考试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范进中举》,一起来看看举人范进的悲喜经历。

二、梳理情节

1.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2.结合中心事件,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划分故事的情节,并用章回体小说式的小标题来概括每一个情节的内容。

背景:中秀才胡屠户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见报帖范进发疯

结局:送贺礼众乡邻巴结

3.总结: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中举”,按时间顺序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来划分情节,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在《故乡》和《社戏》的情节概括中。

三、一语立骨,析“疯”之成因

1.结合刚刚的梳理,请概括出范进在文章中的三种身份。(明确:疯举人、穷秀才、官老爷。)

2.依次通过人物描写的手法,来具体解读这三种身份下范进的种种表现,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为探究小说主旨做铺垫。

范进确认自己中举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屏显:“噫!好了!我中了!”

师:类似的话还出现过一次,大家找找。(“噫!好!我中了!”)这两处都出现在描写范进发疯的部分。我们先走近“疯举人”范进,看看范进为什么反复说“好”,又到底好在哪里,他一声“噫”的感叹背后隐含了什么。

◆环节一:走近“疯举人”范进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请找出文中描写范进发疯的部分,专注地阅读这部分,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范进的。

屏显: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并且做出“拍”和“笑”的动作。“噫”,要读出惊讶、惊喜。)

预设:夸张。

(1)发疯的动作夸张: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拍手的动作和笑的表情贯穿始终,极富变化。

师:仿照示例,在括号中填写用一个字来概述范进当时的心理。

()喜→()喜→(疯)喜

(惊)喜→(狂)喜→(疯)喜

(2)发疯的语言夸张: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师:前后两句虽一字之差,意义却有所不同,谁来品一品?

预设:“好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表示已经完成。几十年的科考终于熬出来了,范进释然了,他长舒一口气。而“好”,是正在进行。上一句是中举后的释然,这一句是中举后的欢呼!大家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范读,生再读)

(3)发疯的外貌夸张: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他的狼狈不堪,极具喜剧讽刺效果。

师: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疯举人”范进,起到了讽刺的效果。用一副对联来概括“疯举人”范进:

苦尽甘来,老书生(金榜题名)

乐极悲生,范举人(喜极而疯)

(生填空)

过渡:这范进疯得蹊跷,疯得荒唐,考中了,高高兴兴地做官才对,怎么就一下子疯了?这还得从头说起。让我们一起走近“穷秀才”范进。

◆环节二:走近“穷秀才”范进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4自然段,找出表明“穷秀才范进”生活和地位的词句。

生活上——

住在茅草棚,每日小菜饭;不知猪油味,乡试无盘缠;

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地位上——

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啐”他;

众乡邻不理不睬。

(2)这时的范进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请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范进的语句进行品析。

①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②范进唯唯连声……

③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预设:范进的语言并不多。此时的范进,不善言谈。在岳父面前,胆小敬畏、懦弱麻木、卑微低贱,一副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的奴才相且热衷科举。

师:中了秀才的范进为什么没发疯?

预设:生活、社会地位没有多大的改变。

用一个上联概括“穷秀才”范进——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环节三:走近“官老爷”范进

(1)穷秀才范进中了举之后,生活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生活上——

乡邻们:拿鸡蛋,拿白酒,背米,捉鸡,搬桌拿凳;

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银赠房。

②地位上——

乡邻们:范老爷;

胡屠户:文曲星、贤婿老爷;

张乡绅:称兄道弟。

(2)这时的范进还像穷秀才时那样不善言谈吗?从文中找到依据谈谈自己的见解。(以下均为第10自然段内容)

①范进迎了出去……

②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③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④范进再三推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预设:范进的话并不少,长句子渐多,而且“又说了一会”,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范进不是寡谈之人,而是侃侃而谈,话语流畅,礼节周到,应对自如,可见他性格中的圆滑世故。而从对钱的“再三推辞”足见其虚伪的特点,尤其是后文中有“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即”字,有立即、即刻的意思,写出了他见钱后的迫不及待。这一行动出卖了他隐藏的内心世界。

这时的范进:圆滑世故、虚伪。

(3)是什么让范进由一个贫困潦倒的穷秀才,一步登天到名利双收的官老爷?

——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在其存在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选出了大量的有志之士,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到了晚清,科举制度却变了味,成了无数读书人向上攀爬的阶梯。

(4)中了举的范进为什么发了疯?

(生讨论)

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之路。

师总:从20岁的青春少年考到54岁的白发苍苍,范进直考得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直考得忍饥挨饿、忍辱偷生。当苦苦追求的梦想突然实现了,当荣华富贵就要纷至沓来的时候,强烈的反差让范进喜极而疯了!

同学们请看穷秀才范进——

中举前,矮人三分,财米无依靠,内亲外戚,谁肯雪中来送炭?

中举后,高人一等,衣食有着落,远交近友,都要锦上再添花!

四、合作探究,总结写法

小组讨论: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课文的写作手法。教师提问,学生结合课文来回答。教师课件展示主要信息:对比、夸张、细节描写)

总结深化: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

如果报录人走了之后又折返回来,并且告知范进其未曾中举,是他们弄错了,中举的是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年轻人,结局又会如何?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一篇400~500字的文章。

六、表达提升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如今的学习和考试?

示例: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要遇见更好的自己。学习就像建房子,让我们一步步向上,打开格局,见识更美的风景。

七、教师寄语

当我们仅仅把读书当成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读书所限制。好读书,但是不要读死书,要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我们要让自己在书中站起来。就如作家王蒙所说,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玉都中学)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赵小成(1982—),男,汉族,甘肃泾川人,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中举范进中举人
范进访汤知县
举人
“范进中举”现实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清朝名医叶天士拜师故事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幼儿园小朋友排排站:只为庆祝院长幺儿“中举”?
论宋代的举官制度——以崔与之的举人为中心
《范进中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