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4-06-27安莉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品格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编创补充习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策略,将德育工作与数学教学融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数学;德育;德育工作
作者简介:安莉(1975—),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辅读学校。
当下,教师应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良性发展。教师应积极探究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学科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可以结合数学文化、数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可以打破数学与生活的壁垒,结合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怀。
一、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德育工作
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蕴含一定的德育元素,教师可通过合理运用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调整顺序、细致讲解教材中的情境等。这样,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并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影响。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用算盘帮助计数和数数”相关知识开展德育工作。
首先,用“你知道吗”栏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课“你知道吗”栏目指出“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并提出“大约在500年前,算盘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教师可在课上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树立文化自信。
其次,用互助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本课教学中,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习在算盘上拨出特定的数。期间,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快速理解“上珠”和“下珠”的具体使用方法。对此,教师可以请已经掌握算盘计数方法的学生以“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帮助其他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并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用课内练习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学生掌握算盘拨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需要组织相关训练,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地参加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拨珠的速度和准确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多次地展开拨珠、数数活动,也可以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参与大量训练,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
精神。
可见,教师将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自然结合,合理利用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合作和练习,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价值,形成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编创补充习题,融入德育元素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练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1]。教师可以适当编创补充习题,并在补充习题的题干信息中引入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同时,在编创补充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设计简单的问题,再引入复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复杂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意识。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单元练习,通过题干信息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价值理念。
习题1:临近国庆节,小红想要编织出3个中国结,分别将其挂到父母的卧室、自己的房间和客厅。已知编一个中国结需要用105厘米的红丝绳,小红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厘米的红丝绳?
习题2:植树节期间,学校号召三年级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植树活动,希望可以由此美化环境。已知该校三年级共有7个班级,每班分得90棵树苗,该校三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共需要种下多少树苗?
习题3:学校开展“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全体学生都需要参与活动,践行勤俭节约的观念。生活委员小李参加活动期间,需要为班级同学购买45本笔记本。在文具店中,小李发现了不同种类的笔记本。其中,A型笔记本(50页),每本3元;B型笔记本(120页),每本9元;C型笔记本(240页),每本18元。小李应如何购买笔记本?共需要支付多少钱?
可见,将数学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自然结合,能够将学生引入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形成积极的价值理念。
三、引导自主探究,增强意志品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直面困难、克服困难的意识和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自主探究任务,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学科知识,克服探究期间遇到的各类困难[2]。组织相关活动期间,教师应确保学生具备自主探究新课知识的潜能,并为学生提供支架,引导学生探究新课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教学为例。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后,学生具备了通过归纳推理总结运算规律的经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探究乘法相关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相关知识的探究难度较低,学生可以顺利归纳总结出相关知识,并由此出发探究“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由于“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探究过程相对复杂,教师可以提供解题思路与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例5”。
例5:每个班级领24根跳绳,四班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解题思路1: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求共领多少根跳绳,即(6+4)×24=240(根)。
解题思路2: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再求共领多少根跳绳,即6×24+4×24=240(根)。
由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更多的相关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
补充问题1:每个班级领3个篮球,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个篮球?
解题思路1: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再求共领多少个篮球。
解题思路2: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个篮球,再求共领多少个篮球。
补充问题2:每个班级领2个足球,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个足球?
最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参考(6+4)×24=6×
24+4×24这一等式列出更多算式,并让学生尝试用字母归纳此类计算问题的解题规律。
教师以解题思路与补充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升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述人物故事,学习宝贵精神
适当讲解人物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领域伟大人物的精神,并使学生在学习他人精神的过程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3]。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讲解人物故事。例如,展开互动、开发微课、编写绘本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拓展练习活动,请学生在2分钟内在□填写正确数字:1+2+3…+100=□。很多学生都会思考“简便算法”,从而产生求知欲。由此,教师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高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迁移运用加法交换律,通过(1+100)+(2+99)+…+(50+51)=5050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挖掘高斯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产生了解更多高斯的故事的热情,因此教师还可以开发并分享与高斯相关的人物故事绘本和趣味微课。
可见,教师讲解人物故事,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人物故事,挖掘优秀的精神品质。
五、组织生活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为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让学生积极践行所学价值理念。适当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可以推动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可将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工作的结合作为重点,组织生活实践活动[4]。同时,考虑到生活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为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教师给予学生多个可自由选择的活动,并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活动小组,推动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使学生在同伴的监督和鼓励下坚持完成任务。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的教学为例,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期间,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规划、严谨务实的品质,让学生能够形成快速、有效、准确、负责地收集和整合数据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入如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实践活动。
活动1:调查本校同学参加体育运动时间的情况。
活动2:调查本校六年级同学阅读课外书籍的
情况。
活动3:调查本校五年级同学观看新闻的情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协助对相同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成立活动小组,共同开展调查活动。为提升活动效果,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针对参加活动1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如下要求。1.思考调查活动的价值。2.细化调查方向(每天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3.与同学有效配合(如每一位学生负责收集几个班级的数据)。4.以严谨的态度整理数据(如组员合作整理数据、核对数据整理成果等)。5.基于调查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据收集与整理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又可以使其形成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数据收集与整理活动的意识,还可以使其在分析本组或其他小组数据收集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阅读课外书籍、绿色出行等意识。
六、注重言传身教,提升德育效果
很多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且具有模仿教师的倾向[5]。为有效提升德育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有助于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活动,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个人品德。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结合例8及相关练习组织学生探究“公顷”“平方千米”相关知识期间,教师需要引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占地面积”“鄱阳湖的面积”等相关信息;讲解相关内容期间,教师需鼓励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公园、建筑、湖泊等的面积,提升学生量感的同时,使其感受祖国山河之美、建筑之美。为提升德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应以身作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出自己对自然遗产兴趣浓厚,并指出自己将利用课后时间收集与自然遗产相关的信息。而后,教师可以在单元复习课上分享自己所整理自然遗产信息,介绍“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相关信息,并介绍自己收集这些信息期间遇到的困难,分享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对“公顷”“平方千米”相关知识记忆的同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行为,学会主动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信息,并以严谨的态度分析、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选择恰当的方法克服信息收集期间遇到的各类困难。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内容,通过有效调整教学顺序、辅助学生研读教材信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参与合作、训练等途径自然开展德育工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创补充习题将德育元素与数学学科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指引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讲解数学领域的名人故事让学生学习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积极的价值理念。最后,教师应以身作则,鼓励学生践行学科学习期间产生的个性想法,进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国仕香.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2(34):42-44.
[2]许莲.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2(33):151-153.
[3]郑玉龙.德智双育:小学数学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基本路径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2(25):46-47.
[4]王新霞.聚焦数学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6):137-139.
[5]傅明玉.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