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24-06-27马登佼王昆鹏王玺

今传媒 2024年6期
关键词:发文红色文化

马登佼 王昆鹏 王玺

摘 要:红色文化浓缩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我国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分,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学者、机构、关键词、发文趋势等维度系统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演进规律,旨在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90-04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四川红军长征早期西方报刊报道的挖掘与传播利用研究”(DSDJ23-40);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项目:“英美报刊关于红军长征的内容挖掘与文献整理研究”(NC23C247)。

一、引 言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拥有独特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并宣传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国际形象是如何被塑造与理解的,这对促进国际合作以及提升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通过将这一文化推向国际,分享我国在治理和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全球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还可以强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文化、政治、技术及传媒等。在新时期,为提升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分析,以客观且全面的方式呈现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格局,揭示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旨在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该领域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CiteSpace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结合了统计学的定量分析和图表的可视化功能,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作者分析、机构分析以及关键词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的检索方式为:(红色文化or长征or红军)and(国际传播or海外传播),检索时间为2023年12月14日。在初步检索中共得到171篇相关文献,通过筛选排除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后,最终确定了150篇文献样本用于进一步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力量分析

1.学者分析

本研究绘制了学者共现图(图1),不仅呈现了主要学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还反映了各学者在该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和互动程度。

图1显示,该网络包含149个节点和43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39。较低的网络密度表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学者间的合作研究较为稀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程度尚未成熟。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可以根据公式M≈0.749×√Nmax计算得出,其中,Nmax为发文量最高的学者总发文数。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中,最高发文量的学者发文数为3篇,据此计算,发文量超过2篇的学者可视为核心作者。经统计,达到此标准的学者共有13位,包括刘娇、张楠楠、杨国藏、余琦、刘小莉、刘海鑫、向长艳、张星亮、杨才林、涂志明、韩洪泉、韩静以及黄小芳等,这些学者累计发表论文27篇,占总发文量的18%。这一比例远低于普莱斯定律规定的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占发文总量50%以上的要求,表明该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发文量达到3篇的学者中,刘娇来自江西理工大学,她的研究主要关注我国红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及其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马瑞娴、张楠楠和杨国藏均来自河北金融学院,主要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其他核心作者的研究领域包括文本挖掘技术在红色文化研究中的应用、红军长征早期的国际传播以及长征文化在北美洲的传播等。

2.机构分析

由机构共现图(图2)可知,高校是研究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主要力量。该图包含126个节点和4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1。反映出机构间的合作力度不够大,并且大部分合作集中于同一高校内部,跨区域合作相对不足。从发文量来看,达到3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河北金融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说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区。例如,河北不仅是北方革命斗争的重要策源地,还是抗战时期敌后抗战的主战场;江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活动基地,井冈山和瑞金等地是中国革命的标志性地点,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学术研究的组织结构上,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等二级单位,这些学院肩负着深化红色文化研究的使命。

(二)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图3)包含174个节点和30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202,表明该领域内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密切。图3中节点的大小代表了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节点越大说明研究热度越强、越深入,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反映了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的高低。从图3可以观察到,共现节点数量和连线数量较多,这表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范围正在逐渐扩展,相关研究的联系比较密切。

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除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和“海外传播”等检索词外,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还有“主流媒体”“延安时期”“中国故事”“传播艺术”“话语权”“政治符号”“新时代”“红色旅游”“外宣翻译”“一带一路”以及“传播效果”等,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综合对关键词的逻辑整合分析,本研究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主题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注国际局势,牢记任务使命。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是提升我国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付志刚在其研究中指出:“长征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透过业已形成的长征符号,能够消解意识形态的偏见,从而将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与坚韧不屈的革命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在现实与未来世界中的地位。”[1]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象征,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传播有助于树立我国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第二,分析传播逻辑,紧抓任务关键。袁丽媛等深入探讨了叙事主题、叙事视角以及叙事结构等多个维度,旨在分析面对全球政治与文化的差异时如何寻找最合适的叙述策略[2]。范海龙认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要在议题设置、故事选择、资源运用等方面多做工作、下大力气[3]。曹雯认为,当代媒体要适应媒体融合形势,构建起适应全球传播需求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左小麟等总结了云南大学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培养传播人才的路径及经验,提出要实现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主流媒体和人才是关键要素[4]。总之,我们要优化叙事结构与话语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努力构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有生力量。

第三,立足时代需求,创新传播路径。一方面,我们要推进新型媒介传播。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型媒介的崛起,信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广泛,文化互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张建平等提出,通过建立独特宣传定位的短视频平台以及构建众播、众创、众享的传播场景来增强参与感[5]。另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多元化融合传播。只有将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城市形象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政策相融合,打造更具包容性和战略性的传播路径,才能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和国际社会的期待。

第四,研究过去成功的路径与经验,可以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有效借鉴。学者从《先锋报》等长征期间的各类刊物、斯诺等国外记者的报道,以及借国际友人传播红色故事等多个视角,总结回顾了早期红色文化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并深入理解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复杂性。

(三)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演化趋势分析

1.年度发文量分析

年度发文量作为相关领域动态变化趋势的关键指标,能够反映该领域总体发展趋势以及研究者的关注程度。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年度发文趋势图(图4)显示,学界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关注始于2006年。在接下来的10年中,学界的研究深度没有明显增加,共发文16篇,年平均不足2篇。然而,从2016年开始,发文量突然增加。在接下来的5年中,共发表了30篇论文,年平均发表6篇,是前一阶段的4倍;而到了近3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持续攀升,直至2023年达到高峰,共计31篇,这表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目前正处于高度活跃阶段。

2.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有利于从时间维度研究相关领域阶段性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整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参数,设置“γ[0.1]”为“0.3”,得到图5,其中“Strength”表示强度突现值,数值越大,相对应的关键词就越重要。

综合年度发文量与关键词突现图,可以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演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

(1)2006-2015年为缓慢起步阶段。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也是第一篇关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论文发表的年份。此后,学者从长征早期对外传播、红色旅游以及红色歌曲、电视音乐片等角度,开始了红色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研究。然而,这一时期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不足,研究力度相对较弱。

(2)2016-2020年为蓬勃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国际社会对了解我国文化、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渴望日益增加,红色文化作为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之一,受到极大关注。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包括传播策略的多角度分析、红色文化在特定领域的国际传播、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叙事创新以及红色文化与国家政策的关联等。

(3)2021-2023年为深耕创新阶段。在这3年时间里,总发文量达84篇,占总文献的69%。这一阶段恰逢建党100周年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一时代背景激发了学界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的热情,聚焦于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及传播途径的研究。例如,张建平采用拉斯韦尔5W模式,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高晓虹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主流媒体践行文化使命的方法路径[6]。同时,关于早期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经验的研究也在广泛开展。例如,吴峰基于来延记者群工作的视角,总结了延安时期党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演进规律;孙伟等基于《西行漫记》,总结了陕甘宁地区早期对外传播的策略。

四、结语与展望

通过分析知识图谱、梳理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工作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针对热点问题,学术界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的研究在加强研究主体合作、促进多学科融合交叉、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良性循环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探讨和改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紧密贴合国家发展战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红色文化国际传播领域。

首先,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继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传播本质,探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价值和影响机制,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这不仅包括对历史上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入分析,还需要关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红色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现实挑战与机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注重研究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提高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吸引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将红色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实现文化的共生共存。此外,还可以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应用,拓展传播渠道和方式。

再次,研究内容要更加多元,包含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实现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只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多维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在国际上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同时,还要注重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间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最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领域持续创新。培养一批既懂得中国文化,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于推动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还应鼓励学术界与业界合作,打造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付志刚.长征的国际叙事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5):25-32.

[2] 袁丽媛,王晓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视域下主流媒体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实践探索———以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1):24-36.

[3] 范海龙.新时代新征程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及路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90-97.

[4] 左小麟,廖圣清.传承党媒红色基因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的探索与思考[J].传媒,2022(5):16-18.

[5] 张建平,肖景丹.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J].传媒论坛,2023,6(21):68-70.

[6] 高晓虹,李泓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传播动能[J].中国编辑,2023(10):4-8.

[责任编辑:李慕荷]

猜你喜欢

发文红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