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影视剧的中国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研究

2024-06-27刘丝雨刘艳

今传媒 2024年6期

刘丝雨 刘艳

摘 要:本文概述了主旋律影视剧、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环境、内在动因、外在压力三个角度分析其建构的必要性,并以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为例,探讨主旋律影视剧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有效途径,旨在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进中国化叙事立场、叙事主体、叙事策略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旋律影视剧;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72-05

在当前舆论格局下,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一些困境:从传播主体来看,对国际形象的自我塑造不够;从传播内容来看,部分影视作品存在标签化现象,对外传播效果不佳;从传播方式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传播障碍,不利于传播我国现代化的国际形象。基于此,我国文艺工作者要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的中国,实现国际形象的自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围绕党的二十大展开系列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献礼剧《我们这十年》作为重点项目,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奋斗故事,以小见大,呈现出2012至2022年这10年间我国的社会变迁,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变化,从群众视角展现我国新时代波澜壮阔的10年。《我们这十年》不仅在国内各大卫视与流媒体平台热映,还在海外多个平台多语种同步播出,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赢得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我们这十年》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旋律,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向世界观众传递出积极的理想信念,它的话语及叙事方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值得影视创作者研究和借鉴。

一、主旋律影视剧、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概念界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旋律影视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力量。

(一)主旋律影视剧概念界定

“主旋律”一词最早出现在音乐学当中,原指多声部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后被电影界借用。1987年3月,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指出:“全国故事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1]主旋律影视剧是弘扬主流文化、塑造社会集体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载体,常常以重大历史议题或事件为主要题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展现中国力量。

主旋律影视剧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视剧,它在故事建构、人物塑造、思想内核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多为革命历史题材,以重大事件与现实问题为素材进行故事建构,善于塑造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劳动人民的经典形象。影片往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历程以及人民生活的美好图景,鼓励人民朝着更幸福的明天努力奋斗。

主旋律影视剧的类型丰富多样。有以宏大视角再现历史事件和歌颂英雄人物的史诗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例如《我的长征》《长津湖之水门桥》等;有基于微观角度探讨现实问题的脱贫攻坚和反腐扫黑题材的影视剧,例如《大山的女儿》《人民的名义》等。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拓宽了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思路,在彰显正能量、大情怀的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的接纳度和审美倾向,获得了收视率与口碑赞誉的双丰收。

(二)中国话语概念界定

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话语即权力”。换言之,话语是一种资源,掌握话语资源的人,也就拥有了一种权力———话语权[2]。“话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不仅仅代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形式,更隐含着拥有和行使话语权的人或组织乃至国家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利益立场与诉求,它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更是掌握权力的关键。

所谓中国话语,从权力层面来看,是以我国为立场的传播话语;从层级来看,是能反映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能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的传播话语。中国话语不仅在宏观层面展现我国的主权意识、价值取向、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和立场,也在微观层面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新时代,我国的发展优势亟待转化为话语优势[3]。在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下,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存在一定差距,影视剧行业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仍然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4]。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权紧密相连,只有加快建构、整合中国话语,才能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中国叙事体系概念界定

叙事常常被称作“序事”,在我国古代文字中,“叙”与“序”相通。因此,叙事之“叙”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在字面上有讲述的意思,还包含时间、空间的顺序以及故事线索的头绪。自唐宋时期起,叙事便作为一种文类,不断在文学的形式法则中进行探讨优化[5]。

杨义教授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擅长从史学文化角度切入叙事分析,关注群体性,强调家族性,叙事顺序往往由巨而微。而西方则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叙事研究,西方的传统叙事强调具体性和个人性,同时重视宗教性,叙事顺序则由微而巨。”我国有着悠久的史学传统,语言学则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优势领域。我国的《易经》《史记》等优秀作品从整体的、历史的角度去认知和把握世界,而西方在叙事时常使用语言学术语,例如叙事的语法、语态等,强调由细节入手,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影视作品中也有所显现,例如,我国影视作品的叙事强调大气沉稳的中庸意识和情感价值,西方影视作品的叙事时空安排较为灵活,有较强烈的冲突制造与悬念设计。

叙事体系具有系统性、根本性、全局性等特点,包含叙事主体、叙事立场、叙事内容、叙事策略[6]。叙事主体会运用特定的叙事或传播技巧将叙事内容呈现给叙事对象,从而达到引发情感共振、形成共识等叙事功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就是以讲好中国现代化故事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将内容聚焦于党治国理政、人民奋斗的真实故事,聚焦于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给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中国话语为中国叙事体系创设“话语空间”和学理论证,中国叙事体系为中国话语提供“传播场域”和逻辑支撑[7]。话语体系是叙事体系建构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与论证工具。话语是叙事的基础,本质上是对中国主权意识、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和立场的呈现,而叙事强调技巧和方法,巧妙的叙事能促进中国话语的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共同勾勒出整体的中国形象。

二、主旋律影视剧建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必然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和党的国际形象的传播。通过主旋律影视剧加快建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成为大势所趋。

(一)现实环境:变局之下国家软硬实力间的落差

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围绕意识形态、发展道路、国家形象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文化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同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仍有短板。文化声音不够大、文化实力欠缺都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展示。因此,加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需要。

主旋律影视剧只有不断拓展中国话语的内容与形式,坚守叙事立场,创新叙事策略,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一路奋斗的丰功伟绩,以及我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决心;塑造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更好地感染世界,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速推进世界文化格局的重塑。

(二)内在动因:欠缺完善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一方面,部分外国影视作品引领的文化潮流一度“席卷”我国,使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这些作品所传达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勤劳朴素的人生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中国故事十分吸引人,而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旋律影视剧的吸引力、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利于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传播。

鉴于上述现实,主旋律影视剧应坚定文化自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表达,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植根于现实生活。一部好的主旋律影视剧往往能够借助叙事视角、人物塑造等方法增强内容亲切感,润物无声地使观众产生共鸣,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三)外在压力:来自西方的偏见

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体系蕴含的历史歧视、政治偏见与地缘成见,不利于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8]。因此,我国必须在国际舆论场上主动出击。中国故事中国主动说,植根于中华民族这片沃土,全面深刻讲述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述我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以及人民的奋斗故事,牢牢占据主动与主导地位,把握第一定义权,加强国际形象的自塑。

三、主旋律影视剧的中国话语及叙事体系建构策略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主旋律影视作品只有创造出融通古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的中国话语,才能完善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一)立足话语内容,传达中国精神

话语内容就是说什么,中国话语的内容要聚焦改革开放以来党开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系统阐发、说明和表达,聚焦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

主旋律影视剧的中国话语内容创新,尤其要体现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影视剧《我们这十年》第一单元《唐宫夜宴》,讲述的是河南卫视出品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背后的故事。这一单元用舞蹈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注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还关注节目背后的文艺工作者,讲述舞蹈演员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之间的抉择,贴合时代话题,折射出一代青年内心的对话。不仅如此,这一单元更为中国话语注入了历史观、时代观与大局观,以一支舞蹈的诞生始末,追溯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浓缩了人生的百态浮沉,投射了社会现状。从《我们这十年》可以看出,我国文化自信的显著提升与文化传承力度的明显增强。

推动主旋律影视剧话语内容的革新,要聚焦时代的重要话题与重大事件,用影视剧描绘中国故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党的辉煌成就与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奋斗的精神。

(二)革新话语形式,实现高语境文化向低语境转化

话语形式是话语内容的载体,也是主旋律影视剧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即所呈现的叙事技巧与视觉效果等。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高语境”是指一些文化高度依赖语境,理解其意义必须还原到特定文化背景中,调动语言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低语境”是指一些文化对语境依赖较少,接收对象凭借语言符号就能获得较为完整的理解,低语境文化更易实现跨文化交流。

我国主旋律影视剧承担着向世界输出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面对的观众不仅是文化同根同源、心意相知相通的国人,还有文化迥异的异域和他族。高语境特征对同种文化的人意味着高效、简约,但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来说可能造成隔阂和误解。因此,在高语境文化特征导致影视剧传播受阻的情况下,由高语境向低语境转化是影视剧创作的必然选择。

《我们这十年》第二个单元《热爱》,讲述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张雷来到新疆某镇中学任教,发掘学生的足球天赋,帮助少数民族少年改变人生的故事。此单元引入中外观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题材,以足球比赛为线索,展现教练张雷带领足球队的孩子们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的故事。叙事清晰明了,采用经典的三段式结构,使观众凭借剧情本身就能获得充分的理解。剧中展现的团队协作与竞争、追逐梦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等社会话题,是中外观众共同关注的,有利于打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拉近中外观众之间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

话语形式的革新,减少了观众对语境的依赖,推动了影视剧创作向低语境的转化,更易克服传播障碍,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帮助观众以一种更为巧妙、高效的方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接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熏陶。

(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叙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叙事体系,既要显现我国数千年的叙事经验与智慧,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开阔的视野与世界进行充实、深度的对话。

1.叙事立场:立足中华文化,防止文化入侵

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叙事体系,主旋律影视剧创作要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避免因不良文化入侵造成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泛滥的现象发生。

《我们这十年》第五单元《心之所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乡村,讲述主角们虽在城市有稳定工作与大好前途,仍毅然决然主动投身家乡建设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强调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广泛传播了助力乡村振兴的年轻人攻坚克难、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

2.叙事主体:多元化发展,塑造人物群像

大众传播时代,图像叙事的主体已经成为群体化的概念。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电视剧,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将镜头聚焦于不同年代、不同领域、身份各异的奋斗者们,通过刻画奋斗者群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代入感与同理心,接受影视剧所传达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这十年》第四单元《一日三餐》,展现了一家肠粉小店中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温情。剧中角色的设计贴近生活,无论是坚守诚信、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小吃店的父亲蔡五味,还是想要做出改变、赚大钱的女儿蔡云,观众看到的仿佛就是来自自家楼下小铺子里的人和事,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第七单元《沙漠之光》,聚焦于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建设者们,有面对误解与污蔑坚守“一带一路”精神、永不言弃的陈宇,性格大大咧咧但工作一丝不苟的经理宋迪文,还有无处不在、机灵懂事的小哈桑,这些角色都各具魅力,像观众生活中的朋友般亲切自然。

影视剧的叙事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只有推动叙事主体的多元化,才能从不同视角立体、鲜明地展现人物成长经历,展现我国的发展之变。

3.叙事策略:挖掘文化优势资源,与时俱进

自古以来,我国各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中华民族这片沃土的滋养,这些文化成果与我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等方面相互融合,具有宏阔的文化视野,是文化传承中的瑰宝。我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写意传统,而写意手法无论是再现难以实拍的人物、事件、场景,反映主观心理活动,还是呈现美学旨趣、激发观众审美想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9]。

主旋律影视剧要发掘传统叙事的魅力,吸收传统叙事方式的特色,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传统叙事策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兼顾写实与写意,采用纪实性与艺术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传播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除此之外,叙事策略也要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与海内外观众的收视习惯,让观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们这十年》抛开了宏大繁杂的剧情设计,采用章回体的叙事结构,每一个故事都将人民群众作为主人公,将浩大的历史性叙事转化为细腻鲜活的现实生活叙事。剧情节奏轻快不拖沓,情节刻画和服装道具生活化、接地气。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轻喜剧情节,引人发笑的同时增加了影视剧的吸引力与可看性,这种话语方式迎合了“Z世代”观众的收视习惯。

总的来说,主旋律影视剧不仅要坚定中国叙事立场,推动叙事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也要加强叙事策略的优化与革新。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完善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结 语

影视剧是具有强大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内容产品形态,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与主要力量。主旋律影视剧必须聚焦于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建构,加强中国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的革新,推进中国化叙事立场、叙事主体、叙事策略的深化发展,展现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谷梦阳.主旋律影视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受众认同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

[2][4] 李江静.中国话语说服力及其生成逻辑[J].教学与研究,2022,525(7):36-44.

[3] 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红旗文稿,2015,309(21):41.

[5]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6.

[6] 王继周,陈刚.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J].新闻前哨,2023,356(1):13-14.

[7] 赵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J].理论导报,2022(6):40-42.

[8] 何畏.加快构建国际传播的中国叙事体系[J].红旗文稿,2022,474(18):39-42.

[9] 唐俊,张延利.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纪录片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思考[J].当代电视,2023,419(3):90-94.

[责任编辑:喻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