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雪崩的背景墙
2024-06-27王怡
王怡
关键词:剧本杀;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模型;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8-0036-05
【活动理念】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中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对弱势的学生施以负面行为的现象。它不仅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还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困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到,应促进高中生人际的积极反应和体验[1]。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群体往往占比最多,多项研究表明旁观者群体中的积极干预行为是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积极干预行为。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学者Latane和Darley[2]提出的旁观者干预模型,包括注意事件(旁观者是否注意到该事件)、解释事件(是否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接受责任(是否承担介入该事件的责任)、干预方法(是否能够获取介入事件的知识、技能、他人支持等)、干预行为(是否决定采取干预行动)这五个阶段。旁观者五步干预行为的选择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每一步选择都会直接影响旁观者下一步是否积极介入欺凌事件。本课以该五阶段模型为基础,贯穿始终。
本课借助当下在学生中流行的剧本杀这一载体,通过情境代入、小组讨论、自我评估、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影响。活动中选用的校园欺凌事例基于校园欺凌的四大类别:言语欺凌、肢体欺凌、关系欺凌、网络欺凌。还原事情真相的搜证环节对应“注意事件”和“解释事件”两个阶段,让学生意识到怎样的行为会被定义为校园欺凌。“接受责任”这一阶段,通过引起对被欺凌者的共情激发学生阻止校园欺凌的责任感,并引用“旁观者干预量表”[3]中评估责任感的三个条目,借助卡牌的形式让学生评估自我责任感。“干预方法”阶段以5D干预法(direct,即直接介入;distract,即分散注意;delegate,即求助他人;delay,即事后关怀;document,即记录佐证)为基础,让学生掌握作为旁观者可以采取的具体干预措施。最后加入法律和研究数据进行佐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积极干预行为,在“干预行动”阶段,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阻止欺凌事件的行动中,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氛围。
【活动目标】
1.了解校园欺凌的特征,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
2.掌握作为旁观者可以采取的积极干预措施。
3.唤起责任心,作为旁观者能够积极抵制校园欺凌。
【活动方法】
剧本杀,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的椅子按小组围成圈,每组分配彩笔、角色剧本、讨论纸、卡牌。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校园版剧本杀:引出话题
在课前进行团体约定:仔细倾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真诚表达。
师: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一起来进行一场校园版剧本杀。这是一个推理、策略类剧本,名为《抵御雪崩的背景墙》。有多少同学之前接触过剧本杀?
在简单统计学生对剧本杀的了解程度后,教师介绍本节课剧本杀规则:每个人都会拿到某一角色的剧本,请代入剧本角色,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推测分析;为获得最佳参与体验,未经老师允许,请勿随意翻阅剧本和道具;剧本杀活动的目标是所有人合力完成各项任务,推动剧情发展。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以剧本杀形式开场激发学生兴趣,使之逐步打开心扉,在后续阅读剧本时更有代入感。
二、事件还原:推理验证
环节一:线索公开
教师呈现故事背景,各小组根据剧本线索,还原事件真相。
师:高一学生小童这两个月来一直独来独往,成绩也大幅度下降。最近,小童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我们需要齐心协力,还原小童所经历的事情。现在,请大家翻开剧本的第一页,阅读剧情,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一”。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派代表分享你们的线索和推测。
每个组的剧本对应一个角色,6个小组的剧本角色如下。
旁观者角色:同社团成员小郭,隔壁班同学小张,同班同学小李和小丽、同桌小兰。
被欺凌的当事人小童。
剧本内容示例(以某个组的剧本为例)。
第一组:同社团成员小郭提供的线索
时间:2023年9月30日。
我和小童都是音乐社的,近来有人传“小话”,说小童不好相处,有时候还阴沉沉的。我和他接触之后,发现小童很好相处。但是社团竞选骨干的时候,我发现没什么人给小童投票。
任务一:
1.小郭看到、听到这些,会想到什么?请用关键词表示,写在圆形卡纸上,一张卡纸写一个关键词,哪些线索佐证了关键词,将其写在方形卡纸上。
2.小郭会帮小童吗?为什么?
教师在课件上依次展现各小组的线索,拿到相应线索的小组派代表依次分享关键词和证据,贴在黑板上,领到旁观者角色的小组需要说明帮或不帮的理由,教师板书记录帮与不帮的小组数量。
生1(代入同社团成员小郭):我们组的关键词是传谣。证据是在小郭眼里,小童的言行举止和大家所传的不一致。作为小郭,我会选择帮小童,因为小童被谣言影响了,我很同情他。
生2(代入隔壁班同学小张):我们组的关键词是校园霸凌。证据是小张看到小童被人起“肥猪”之类的外号,还发生了肢体冲突,比如有人故意推搡他。作为小张,我选择不帮,因为我和他不熟,这件事与我的关系不大。
生3(代入同班同学小李):我们组的关键词是霸凌。证据是小李知道班上有几个同学故意刁难小童,而且被“盯上”后基本摆脱不了。作为小李,我选择不帮,因为我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小童。
生4(代入同班同学小丽):我们组的关键词是孤立。证据是小丽看到网上有人说小童和混混有联系,让大家都远离小童。作为小丽,我选择不帮,因为我不知道传言的真伪,还需再进一步观察。
生5(代入同桌小兰):我们组的关键词是同情。证据是小兰看到小童手上有伤,推测小童可能和人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且小童上课回答问题时会有人嘲笑他,排挤他。作为小兰,我选择不帮,其一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助他,其二是因为想“随大流”。
生6(代入小童本人):我们组的关键词是校园霸凌。证据是小童本人在日记中写道:一直有人在用我的东西,大家还忽视冷落我,给我起外号,我反抗了但无济于事。
师追问:从日记中你曾看到有人帮过你吗?
生6(代入小童本人):几乎没有。
师:恭喜大家成功还原了事件,看到小童经历了校园欺凌,也看到了旁观者们的态度。
教师小结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在各组贴的关键词中板书“校园欺凌”四个字(以下为板书内容)。
语言欺凌:起侮辱性外号、传谣、嘲笑……
肢体欺凌:推搡、肢体冲突……
关系欺凌:排斥、孤立……
网络欺凌;在网上发布不实信息……
校园欺凌的特征:反复、恶意、当事人无法反抗。
环节二:新的线索
学生成功还原事件真相,剧情继续推进。教师呈现新线索:小童的另一部分日记、心理测评报告。
日记示例:“睡不着,闭上眼睛就是他们看着我冷笑的样子……我不敢和爸妈说……走在上学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坟墓……”
心理测评报告显示小童中度抑郁,有自杀意念,有自伤行为。
师:最终,小童休学了。就这样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看到小童的遭遇,你会用哪几个词来描述你的感受?
生7:愤怒。霸凌者的无端恶意让一个无辜的人变成这样,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变本加厉,那些旁观者只是看着却无所作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太令人气愤了,却又很无奈。
生8:痛心。小童本来不用遭受这些,但现在他的生活变成了无法逃脱的牢笼,太难受了。
教师呈现另一个线索:有人发现小童曾经点赞过这样一个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在校园霸凌中,不存在“旁观者”概念》。
师:这个视频中哪句话引起了小童的共鸣?
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教师总结:是的,旁观者的沉默其实是对欺凌者的纵容。
师:如果还有一次机会可以改变剧本中人物的行为,你觉得改变谁最能让小童得到好结局?
生9:同桌小兰,作为同桌,她离小童最近,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悄悄给予关心或者告诉老师。
生10:同社团的小郭,首先,他觉得小童很好相处,对他没有偏见。另外,他和小童班里的人没有太多利益牵扯,能更客观地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生11:同班同学小李,他一开始就知道班上有几个同学品行恶劣,他完全可以在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做出一些行动,将欺凌扼杀在摇篮里。
设计意图:通过还原事件真相,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特征,并在沉浸式的互动中,对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的想法和感受有更深的理解,提高对校园欺凌严峻性的认知,唤起作为旁观者“站出来”的责任感。
三、“义”起行动:回到过去
师: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我们的剧本杀还在继续。现在,请大家从剧本中的角色脱离出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性格、思想和能力,回到过去,成为小童身边无数个旁观者之一。这一次,我们的行动也许能改变点什么。
每个同学拿到三张责任卡,同学根据责任卡上的描述与自己的相符程度,翻到剧本第二页,在卡牌页摆放责任卡。
三张责任卡内容设计如下。
责任卡1:我有责任去管(或帮助解决)欺凌事件。
责任卡2:如果有人在欺凌别人,我应该去阻止他。
责任卡3:我认为我应该去帮助那些正在被欺凌的同学。
剧本卡牌页设计如下(见图1)。
师:请仔细阅读每张责任卡上的描述,根据这些描述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分别将责任卡放在责任卡区的对应格子上。一共有4个格子,对应的“就是我”“有点像我”“不太像我”“这不是我”。每个格子放的责任卡数量没有限制。
在学生摆放完毕后,教师说明如何用责任卡计算责任分。
师:责任分的计分规则如下,责任卡区的每个格子对应着不同的赋分。放在“这就是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3分,放在“有点像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2分,放在“不太像我”对应格子的,每张卡得1分,放在“这不是我”对应格子的卡片不计分。请将算好的责任分写在责任卡区下方的空格中。
学生计算完各自的责任分后,教师统计全班责任分最高的同学。
师:想请这位责任分最高,很有责任感的同学来分享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帮小童?
生12:如果小童被欺凌了,我可能会想办法制止,然后安慰小童。再悄悄去找老师,把小童被欺凌的事情跟老师说。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会报警求助。
教师小结学生所说的帮助行为,并补充介绍干预欺凌可以考虑的五个方面。
1.直接介入:在欺凌现场观察能否做些什么直接干预欺凌或制止欺凌。
2.分散注意:在欺凌现场观察能否做些什么间接影响欺凌事件的发展或暂停欺凌。
3.事后关怀:想想被欺凌者需要哪些慰藉,给予关怀。
4.求助他人:有哪些外援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
5.记录佐证:能收集哪些可提供支持的证据,如何获取。
教师让学生在空白的行动卡上写下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具体可操作的行动,一张行动卡写一个行动。填写完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写的行动卡的数量,作为自己的行动分,记录在行动卡区下方的空格处。
各小组采用小组接力的形式,将不重复的行动卡贴到教室黑板的对应类别下。一组一条,若没有补充就跳过。
黑板板书示例见表1。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如,旁观者需要保护好自身安全,所获得的录音录像证据需要事后询问小童本人是否愿意曝光。小组接力结束后,让学生计算自己的责任分和行动分乘积。教师统计责任分乘以行动分不等于零的人数和最高分。
师小结:我看到这次站出来的旁观者数量十分可观。只要每个人有一点责任感,掌握适当的介入方式,就可能改变被欺凌者孤立无援的境地。
教师揭示隐藏任务:请责任分和行动分乘积最高的同学示范自己其中一张行动卡上的内容,要求表情、语气、肢体语言到位。
生13(示范如何告诉政教处老师):老师,我想请你帮个忙。我们班上的同学小童被欺凌了,有人给他起侮辱性外号、造谣与他有关的事情,有人孤立排挤他,最近我还发现他手上有伤口。他的状态很不好,老师你可以帮帮他吗?
教师予以认可,总结发言学生的态度、语气、措辞等,全班同学掌声支持。
达成隐藏任务后,教师播放视频:《遭遇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办?你的未来,我守护!》节选片段,通过视频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行说明。
教师展示数据:81.4%的中学生曾经做过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34.7%的学生曾多次旁观过校园欺凌事件。旁观者积极干预,有效制止和结束校园欺凌概率达57%!
教师小结:法律和研究结果为制止欺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设计意图:通过量表的题项具体化评估学生的责任感,在系统的干预欺凌方法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干预校园欺凌的举措,并理解干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四、总结升华:剧本与现实
教师呈现关于小童的开放式结局:剧本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当时的小童遇到了你们,也许他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他会拥有正常的校园生活,可能还会有自己的好朋友……
师总结:在我们身边,类似小童所经历的事情或许正在默默发生着。旁观者这堵“背景墙”,可以是冰冷的,也可以像今天教室里的这块黑板一样,是滚烫的,而这堵“背景墙”,恰恰也是抵御欺凌这场雪崩最有力的武器。我们每一个旁观者都是欺凌事件中的变数,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被欺凌者的人生。
设计意图:点题并升华主题,强化学生积极干预校园欺凌事件、创造和谐校园环境的责任意识。
【活动感悟】
本活动的理论基础是旁观者五阶段干预模型,这一理论模型紧密贴合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旁观者干预行为选择的递进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活动过程由法律和研究数据进行支持,做到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活动设计形式新颖。本活动采用了剧本杀的形式,借助当下在学生中流行的游戏方式将校园欺凌问题融入其中,环节间过渡自然,环环紧扣,通过线索推理、使用卡牌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情境中沉浸式地理解校园欺凌的特点和影响,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高。作为一课时的活动,课堂环节是比较紧凑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紧跟节奏,充分参与其中。同时,在剧本杀的设定下,学生可以在一个开放、安全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没有任何压力与束缚,学生的表达都是自发、真实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影响力,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EB/OL]. www.moe.gov.cn/srcsite/Ao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2012-12-07.
[1]高敏. 校园欺负旁观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
[2]游志麒,徐钰,张陆. 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初中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1):7-10.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