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之上翰墨香
2024-06-26杨世明
杨世明
洱源文庙早在3年前就重修竣工落成了,很想前往逛一逛,去一睹芳容,去品味文脉,但总是百事缠身,不能想走就走,一直到今年春末的一天,进洱源县城办事后,邀约长居县城里的文友为义务导游顺便游览了一回。
跟随着文友从“水花树”雕塑的街心花园往西沿着宁洱路古街行走约200余米后,向南拐沿着青昌古街行走约30米后,便可到达新修的洱源文庙了。
一座约五米高,八米宽,青瓦白墙,雕梁画栋,重檐彩绘,飞檐翘角,六角凌空,青龙跃脊,古朴典雅而厚重的木质大门,大门两边分别有一道侧门,供平时出入,举行重大活动而人多时才开启正大门,红褐色而浑圆的前沿门柱上悬挂着:“文脉有承传洙泗波翻茈碧浪;庙祠几兴废时空蝶化圣贤章”蓝底金字的文庙大门楹联。金黄繁体行书“文庙”两字的方形名牌悬挂于大门顶中央。整座大门显得古朴而精美,充满着浓浓的文墨韵味。
我们进门便可看见很多以浮雕、镂刻等工艺装饰。多以“琴棋书画”“独龙戏珠”“二龙抢宝”“龙抱玉柱”“金龙腾云”“龙跃门脊”等为图案。文庙,又称孔子庙、夫子庙、先师庙、孔庙和圣人殿,是专门供奉和祭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因唐朝天子封孔子为文宣王而称其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简称文庙。全国县一级城镇大都建有文庙,其内设学宫,是儒生学习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学堂或学校。文友介绍道:其实文庙的大门,又叫“弘道门”,“弘道”一词来自《论语·卫灵公》里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为孔庙大门钦定为“弘道门”,寓意是学子要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即进入学宫,学习孔子的儒家学说,才能持家立业平天下。
我和文友轻轻推开虚掩而厚重的木质侧大门,跨槛入内,展现在眼前的是清一色的石头建筑。麻石板铺就的场院过道,石块砌就的池塘,汉白玉搭建的状元桥以及“金声”和“玉振”的石牌坊,还有麻石砌就的花坛、镶嵌的台阶和挡墙,沿着层层台阶,还可以看到花岗石砌就或装饰的基座……这里面简直是石头组合的世界。将自己置身于石头之上,脚底板踏着坚硬灰白而规整的石板,头颅顶着蔚蓝色的天空。
文友指着一个半月形,约有10平方米的水池向我介绍道:这个水池叫“泮池”,又叫“洗墨池”,据说是当年孔子用来清洗笔墨的。在文庙学宫里建个泮池,其寓意是期望学子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拾级跨上泮池上以汉白玉石条砌就的石拱桥时,文友指着脚下的石拱桥说,这叫“状元桥”,古时凡是来文庙的莘莘学子必经这座石桥,其寓意是期望学子们“勤学苦练,考个状元”的美好愿望。接着,文友指着状元桥旁,分别刻着红色的“金声”和“玉振”字样的两座大石牌坊介绍说,这两座“金声”“玉振”石牌坊的石柱顶端莲花宝座上竖立的那些不是狮子,而是独角神兽,叫“朝天吼”。文友接着说,此石牌坊命名为“金声”“玉振”是源于孟子对孔子的评价:“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纸也。”“金声”“玉振”原指古代奏乐的过程。即以击钟(金声)开始,至以击磬(玉振)结束,以此隐喻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为赞誉和纪念孔子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后人将文庙的石牌坊命名为“金声”和“玉振”。
走过灰白而宽大的状元桥,拾级向上迈步,绕过彩绘着祥云缭绕、金龙腾飞等图案的墙壁,就可以看到书有隶书繁体“棂星门”的大门,再沿着一坡石板铺就的台阶,就进入了彩绘装饰且书有“大成门”的楼门。通过了大成门,就到达了文庙的中心——大成殿院落。文友说,据史料记载,大成殿跟文庙的其他建筑设施一样,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于光绪十二年(1875年)重葺,为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抬梁式土木结构,面阔五间,升斗重叠,建筑雄伟。数百年来,殿内无虫侵蚀,较为完好。直到1996年对大成殿抢救性的修缮,至今才让我们一睹芳容,能够沉浸在翰墨飘香里,领略其古朴典雅的风采。
用规整的麻石板铺就的大成殿的院落较为宽敞,院子西南角有一棵约八九米高,树龄达200多年,可一人合抱的古柏。虽然文庙修复者们给它修建了一个厚实的护坛,原来裸露的根须被严实地包裹起来,但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古柏依然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有了数百年沧桑风雨的古柏是洱源文庙兴衰的直接见证者,可惜它不会言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站在古柏树下抬头仰望那苍老而顽强向上生长的树冠,让我心中不禁发出几声感慨,又生出几分敬意!前来文庙祈福或入宫求学的洱源人在这600多年里,来了一代又一代,又走了一代又一代,但唯独古柏还在,还见证着文化昌隆,盛世如花的今天。
大成殿的中央供奉着温文尔雅、精明睿智、饱读诗书、博学多能的杏坛先师孔子的塑像,让前来参观拜访的人由衷敬仰。大成殿的正上方悬挂着蓝底金字的“万世师表”,两旁的立柱上却悬挂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的鎏金木质楹联。字里行间歌颂着孔圣人“以德教化,以文昌明”的功绩。孔子圣像左右两侧还供奉着十二哲人圣像。院落内的南北两侧则是乡贤名宦祠,厢房的墙上陈列着79位先贤石刻画像,贤才云集,儒治天下,师徒同殿,受人敬仰。
因洱源文庙是依西山山势,由低向高,缓坡向上而建造的,我和文友只得沐浴春日灿烂的阳光,沿着一坡坡石阶往上爬,细细品读了一院又一院的美景,最后爬到了文庙的最高处时,转身向来时的路回望,原来整个文庙由雄伟壮丽而古色古香,且富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三重门”——弘道门、棂星门和大成门;富丽而古朴典雅的“三院落”——石牌坊、大成殿、崇圣殿,还有乡贤名宦二祠、南北两厢房等古色古香的辅助建筑组合而成。洱源文庙院内百年古柏顽强生长,直冲云霄,枝繁叶茂的黄连木无私地给院落遮阴披绿,还有新种的知名和不知名的花草翠竹正沐浴着春风春雨,吸纳地气天光,正抽枝长叶,含苞欲放,有的花儿早已在争奇斗艳,热闹着这方传播儒学文化的净土。
“鲁雨齐风滋润三诏故地;翰文墨光炳焕洱源新天”。洱源文庙的每一个殿院的每一根廊柱上都悬挂着蓝底金字的木质楹联,不时地泛着一股股翰墨诗书的香味。文友告诉我,这些都是从洱源大地上走出去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书法家、作家、诗人或学者教授等文化名人亲自创作或书写的,每一副楹联以及每一个题匾都记录着这些游子的乡愁,都浸染着洱源人的文墨特色。
我和文友走出文庙大门,向北行走10余米后,又向西拐进一个小巷,只见一股杯口大的烫手温泉水正从文庙围墙墙基处预留的出水口里汩汩冒出,来自洱源城里的一些居民骑着电动单车、三轮车或摩托,载着塑料缸或不锈钢铁罐正在排队等候取水。文友说,这里曾经是全县城取水运水和宰杀烫洗猪鸡最热闹的地方,但现在为了保护洱海源头被彻底取缔了,只允许有序的取水运水。
这冒着一股温泉水的墙基旁还有一口温泉水井,井边有一座以汉白玉搭砌成的小石拱桥,旁边竖立着一块石碑。在两边汉白玉石桥栏板上分别刻着“三浪烟水”和“源渊学圣”,在石碑上刻着“洙源萃秀”,旁还有一副对联:“灵泉通泗水;文心育英才。”我想这些诗联碑刻就赞颂这里,不仅有“灵泉”,还有“育英才”之宝地吧!也将这里的名胜古迹、诗书对联和热气腾腾的温泉融为一体,这里不仅不时地泛着硫磺的清香味,还不时地泛着翰墨书香味呢!
文友指着从文庙围墙基里往外流淌而正冒着热气的温泉水对我说,新修建这座气势恢宏而古色古香的洱源文庙,其实就坐落在地热温泉之上,文庙的石牌坊那个位置上原先有个经营了半个世纪的温泉澡堂,澡堂上方有老文庙,其学宫等房舍曾是洱源一中和宁湖小学最初的老校址,是老洱源人怀揣梦想起飞的地方。这里曾经走出无数的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默默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从直冒热水而不时飘荡着硫磺味的温泉取水处返回到文庙大门的北侧时,我跟文友像从学堂里刚跑出来,而又顽皮的小孩子一样,在一字一句地诵读着围墙上镶嵌着重修文庙的碑记和保护的碑铭:洱源文庙位于县城西山脚下,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后多次维修增建,清咸丰六年(1856年)又遭兵燹,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葺,1996年对大成殿抢救性的修缮。2017年恢复重建了文庙,总建筑面积1440.09平方米,一层砖木,砌体结构。洱源文庙(含城隍庙)于2013年被列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
洱海之源,欣逢盛世,文脉昌隆,在这伴随着翰墨之香和温泉氤氲的文庙游赏,深深感受到时光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相信从这里走出的一代代学子会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地向着美好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