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青春之力助力科技创新

2024-06-26谢奇睿

新青年 2024年6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科考南极

谢奇睿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年作为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思维活跃、渴求新知、敢于突破,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放眼神州大地,随处可见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的身影,他们紧盯科技前沿,在国家重大项目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以青春力量赋能,以科技梦托举中国梦。从C919大型客机、“鲲龙”AG600到“辽宁号”航空母舰、歼-20战斗机,从“天眼”FAST、“复兴号”动车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器、嫦娥五号探测器到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与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由来自测绘、遥感、电子信息、法学、公共管理、生物等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现有成员105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超七成。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他们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从1984年被誉为“极地测绘之父”的武汉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合并前身之一)教师鄂栋臣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考开始,迄今为止,在我国组织的40次南极科考中,武汉大学师生几乎没有一次缺席,是全国参与南极科考时间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之一。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助理耿通谈及科考遇到的险情时说:“在回程的路上,大概距离中山站约100公里处,强大的风暴引起了剧烈的‘地吹雪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能见度不足5米,我们在原地停滞了大约两天的时间才返回,那时才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困难无处不在,但这些都没有难住勇敢的科考队员,这次南极考察,他们圆满完成多项科研任务。谈起最难忘的事情,科考队员们都一致表示,是2024年元旦当天,在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昆仑站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冰盖之巅,他们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从首次太空飞行到长期驻守空间站,20年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哈尔滨工业大学问天舱机械臂团队平均年龄仅33.3岁,蓬勃的青春朝气赋予了他们强大的创新力。团队突破了多项“空间机器人在轨装配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问天舱机械臂的时候是团队科研任务最紧张的阶段,大家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吃住也常在实验室。正是这种与时间赛跑的劲头,让他们在科研中不断取得突破,使机械臂在太空中灵活又精准地完成任务,实现了机械手臂动作幅度、抓取力度的精准程度远超人手。

2015年尼泊尔地震,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2022年青海门源地震,2023年土耳其地震……在地震救援现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旭川的任务是通过专业的分析论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他总是手拿一把尺子,一栋一栋房屋的搜集数据,在瓦砾中执着地寻找震害规律和特点。

在残损瓦砾中工作,暴晒、雨淋、余震是家常便饭,塌方、化学品污染也常有发生。凭借着忘我的工作劲头,林旭川和同事们掌握了丰富的地震灾害信息,这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为防范地震灾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依靠着这份执着的科研精神,林旭川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为国内外城市防灾规划、巨灾风险分析、地震应急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列。在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紫金山实验室6G关键技术攻关团队以青年科研工作者为主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青年占比65%;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研制团队青年占比63%;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青年占比77%……一大批有志青年开始挑大梁、担重任。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这些敢梦、追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用奋斗的姿态彰显了时代的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绽放青春最绚丽的风采。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科考南极
《雪地勘察科考设备》
进军“世界第三极”的科考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今年首个科考
武汉大学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科考延期为哪般
南极大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