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三八红旗手朱兆云:让中医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2024-06-26沈黎明

伴侣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药研究所云南省

沈黎明

本文主人公朱兆云

2024年4月10日至12日,第三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应邀出席大会,并参加了院士对话活动。

在我国中医药界提起朱兆云,可谓是无人不晓。她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二位中国工程院女院士;她主持的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她扎根边疆四十余年,致力于民族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工作,作为第一发明人创制出5种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牢记父亲教诲,

立志做为人民服务的医药工作者

1954年3月,朱兆云出生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一个五代中医世家,父亲朱仲德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一位知名中医,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对云南产的中药材颇有研究,开方用药多以当地产的中药材为主,治疗效果显著,常常药到病除,在老百姓心中颇有声望。父亲经常鼓励朱兆云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朱兆云牢记父亲的教诲,在学习上一直非常刻苦,成绩在班级里始终名列前茅。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耳濡目染,朱兆云对中医药越来越感兴趣,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志向——要像父亲那样认真研究云南产中药材,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为了继承父业,朱兆云于1978年报考了云南省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向父亲表示:“我要成为像您一样的名医。”父亲听后非常郑重地告诉她:“你记住,名医这个名不是名人的名,而应是人民的民,你要做民医,做人民的医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始终把治病救人放在第一位。”父亲的谆谆教诲朱兆云一直铭记在心,决心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朱兆云向当地农户咨询药材生长情况

朱兆云与团队成员在野外采集药材

从古城巍山来到省会昆明,朱兆云顾不得欣赏春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景观,而是坚定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她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遇到不理解之处立即向老师请教,下课后则是直奔图书馆,消化当日所学内容、预习第二天课程,然后查找、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资料,努力在理论上丰富自己。很快,朱兆云便成为了中药学专业中的佼佼者。

1982年,朱兆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被分配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制药厂担任技术员,从此踏上了中药研究开发之路。入职不久,朱兆云就在工作中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勤奋的敬业精神。1984年,毕业不到两年的朱兆云就主持完成了大理州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主编了《大理州中药资源志》,这对一个刚刚30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很快,她就引起了全国中医药界的关注,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7年,朱兆云被调到云南省药材公司任质检科科长,全面负责云南省药材质量检测工作。

组织信任临危受命,

担起振兴云南药物研究所重担

1999年1月的一天,已是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党委委员、副经理,兼云南植物药厂总工程师、云南省医药产品监测站站长的朱兆云接到通知,组织决定调她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任所长。在云南医药界工作了十余年的朱兆云知道,当时正值云南省首批科研院所转制,这也意味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即将失去财政供养。因此,得到消息的员工们都人心惶惶。朱兆云十分清楚这其中的艰难程度,但她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朱兆云身边的好友纷纷劝她说:“你已是拥有国家西药、中药“双药师”资格的技术干部,而且已经45岁了,到这样一个即将转制的单位等于一切从零开始,何必自讨苦吃?”但朱兆云决心已定,对于大家的好意,她也只是微笑着表示感谢。

一周后,朱兆云走马上任,尽管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来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看到的景象还是大大出乎了她的意料——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办公楼内斑驳陆离,楼道、办公室的角落里结着蜘蛛网,实验室里的科研设备上也布满了灰尘。朱兆云进一步了解研究所的情况后得知,研究所账面上的资金连给员工发工资都困难,导致员工人心涣散,很多人甚至已经不来上班了。

朱兆云带领团队开展药材科研实验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一直致力于天然药物的研发工作,曾取得过骄人的成绩——研制出全国第一个抗高血压新药降压灵,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国率先提取出抗疟新成分青蒿素,为后期青蒿素的广泛利用提供了宝贵资料;开发研制出的灯盏花素片,被列入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处方药……面对这样一个创造过辉煌、现在却面临重重困境的研究所,朱兆云决心不辜负大自然赐予云南的天然中药材资源,立志让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再创辉煌。

攻坚克难开拓创新,

努力为民族药发展做贡献

朱兆云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经过一番调查摸底,朱兆云快速组建起新的领导班子,然后制定出“加强科研取得新成果与产业转化推出民族药新产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规划。同时,朱兆云认为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她以摸清当地天然药物资源为切入点,首先进行“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发展规划有了,项目确定了,要启动就要改善研究所环境、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组织科研人员。这一切都需要经费,可当时研究所的账面上只有十万元左右,连维持研究所基本运转都成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朱兆云开启了“寻找资金”之路,经过一番努力,研究所终于获得了一百多万元的研发经费,由此开始了云南民族新药的研发。

2000年,朱兆云作为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总设计师和负责人,带领科研团队启动了“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不久后,研究所完成改制,彻底失去了国家财政供养。要生存、发展,必须尽快研发出一种新药并取得经济效益。可一种新药、好药,尤其是中药、民族药,不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发,哪能推得出来?正当全所人员一筹莫展之际,朱兆云做出了一个让大家非常吃惊的决定:她将家中祖传的5种彝族独特用药经验捐赠出来,在此基础上研究固定一个好药方,再集全所之力科技攻关,研发出一种新药。有了朱兆云的无私奉献,科研团队经过数月的奋战,最终朱兆云作为第一发明人成功创制出以“金品”为商标的5种新药,不仅全部获得原创性新药国家批件及3项发明专利,而且一经推向市场便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5种新药的销售回款额即达100万元,为研究所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10年,这5种新药的销售回款额飙升至1亿元,10年间整整提高了100倍,速度令人惊叹。2013年,研究所并入云南白药集团,至今,这5种新药仍是该集团的拳头产品。

通过研发新药,研究所成功走出了困境,但朱兆云始终没有停止“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推进。期间,她带领团队走进云南高原丛林、河谷草甸,不仅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克服了山体滑坡、蚊虫叮咬等重重困难,还化解了无数次风险。2009年的一天,朱兆云率领科研团队前往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江进行药材资源调查,途经高黎贡山老公路隧道时,隧道突然发生坍塌,一行人被困在隧道内长达两个多小时,期间不断有大大小小的碎石掉落,情况十分危险,幸好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他们才脱离险境。就这样,历经十余年,行程八十多万公里,朱兆云和科研团队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项目,全面摸清了云南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采集标本一万多种、十万余份,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并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进行抢救性保护及挖掘,鉴定各民族主要传统药物1040种。基于这些野外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朱兆云主编了《云南天然药物图》《云南重要天然药物》《云南民族药志》等6部22卷近1200万字的专著。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肖培根盛赞这6部专著是云南医药界的浩瀚巨著,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2012年,“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填补了中医药行业10年未得这一奖项的空白,朱兆云因此成为民族药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军人物、药用植物与中药资源学专家。

此后,朱兆云科研不停、创新不止。2014年,她开始对5种新药中的“痛舒胶囊”进行国际注册攻关,这意味着要把已成功上市的药品打回临床实验阶段,一切从零开始,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朱兆云带领科研团队知难而上,经过4年忘我的奋战,“痛舒胶囊”最终于2018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二期临床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获美国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云南为主产区,以往对它的利用大多只限于根部,利用率不高。2017年,朱兆云决定把三七的叶、茎、花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实现三七植物全利用,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研发出一种新药。她带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全力攻关,历经4个春秋,终于在2021年研发出中药一类新药“全三七片”。

自朱兆云担任所长以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经过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现已建成包括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在内的11个研究室,形成了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系统,被国家认定为“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因为贡献卓著,2021年,朱兆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多项大奖,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

如今已经70岁的朱兆云,不仅担任着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的重要职务,还依然为民族药的创新开发做着贡献。朱兆云在她主编的《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民族药,犹如含苞待放的小花,长在山间,似在深闺人未识。然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花,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回应着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从悠远的历史走到今天,为我们保存下这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资源。传统药物的宝库,也因民族药的存在,显得更加熠熠生辉。”言词之间尽显朱兆云对民族药的热爱,相信她一定能再创辉煌,让民族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

猜你喜欢

新药研究所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睡眠研究所·Arch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