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2024-06-26唐静

新农民 2024年1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唐静

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基于此,为提高粮食的有效供给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本文结合安徽芜湖鸠江区,阐述了乡村振兴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期助力农田质量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乡村振兴;现代农业

安徽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芜湖市鸠江区一直把建设高标准农田、稳定和提升粮食产能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 200 hm2,高效益的高标准农田正为鸠江现代化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为不断推进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思考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策略是必要的。

1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高标准农田现状

根据鸠江区农业农村局公布的信息,当地高标准农田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督导指导,主导责任明确,同时积极动员各镇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对出现的各类矛盾进行协商,全程管理农田建设进度与质量等。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约1.83亿元,完成266.67 hm2高效节水灌溉和133.33 hm2数字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土地改良分别在202.52 hm2、5 200 hm2左右,清淤塘坝17座,新(改)建小型排灌泵站43座,疏浚沟渠66.03 km,衬砌明渠(沟)84.28 km,新(改)建桥涵闸堰385座,

新(改)建田间道路146.38 km,新建农田林网13.359 km,岸坡防护工程2.184 km,新(改)建低压输电线路7.75 km。

2 乡村振兴与高标准农田之间的关系

乡村振兴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要目标,正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此项战略从提出到落实已步入第8个年头,成效显著。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年举行的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内容,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0.65万亿kg以上,1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 828.5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 kg,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粮食安全线。在现行标准下,我国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愈发深入,农业发展的重点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即:土地整治、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属于耕地种类,具有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等特点,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有效提高地方农业生产效率。安徽作为粮食生产大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在生产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依托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期间,农民增产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完善,带来多方受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策略

3.1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顶层设计

在现代化农业、乡村振兴等发展环境与格局下,地方镇域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顶层设计,集中农村经济固有问题优化建设方式,从而加快建设推进[1]。其中,在完善地方镇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设计时,应以建设路径规划、跟踪管控为重点,鸠江区虽将建设管理贯穿全程,但仍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整合运用新一代科学技术,加强当地土地资源调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依托信息化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各部门配合密切性。具体设计策略如下:

3.1.1 定期资源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镇域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需定期开展资源调查,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土地流转情况、工程施工建设情况等,从而有序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进度,切实将相关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际调查、调研过程中,结合使用GPS、对接国家相关数据库,融入实地调研了解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实现实地调研和持续论证相结合,确保建设活动符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整合各方数据,立足于发展全局,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鸠江区,在落实相关规划时,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小田变大田”为目标,大力发展产业园、标准菜园、示范基地等,强化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力。

3.1.2 明确建设标准

应根据土地资源的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建设标准,结合土地资源调研情况进一步细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从实际出发,由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地方政策,切实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农田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细化、调整、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时,应以标准统一为目标,为后续建设项目验收和监管提供便利。尤其要注重建设标准中的环境保护模块,充分利用荒地,禁止挖山填塘,减少土地硬化,严禁乱砍伐树木,不断提高项目新增耕地率。

3.1.3 强化部门配合

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发展的主要举措,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监管等参与部门的配合水平,避免信息差,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水利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等可邀请行业的相关专家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中,并搭建信息平台,明确建设要求、所需资源等,为各项活动的持续开展、有序推进奠定良好基础[2]。

3.2 整合资金,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鸠江区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新增耕地目标,同时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还需夯实建设资金基础,以涉农资金的整合为重点,满足建设需求。具体而言,当地应适当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投资标准,增加土地出让金在“三农”问题中的支出占比,以省级为代表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改变以往“各管一摊、五牛下田”的建设管理格局,逐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土地整治任务重等难题与矛盾。应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不断扩大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渠道,为各类建设活动扩资赋能。具体策略如下:

3.2.1 适当加大政府投入

为进一步深化鸠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可采取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方式激励当地农业从事者主动向高标准格局靠拢,全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3.2.2 探索多元化筹划体系

若将建设资金压力单一落到政府身上,极易出现当地农户过于依赖政府、政府资金压力大等现象,因此,要主动引入社会资产力量,探索建设多元化的资金筹措与规划体系。如鼓励市级、县域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同步发放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券,通过要素互补,实现耕地的精准调剂,以及资金与资源的配套使用。不仅如此,部分经费可直接用于建设项目,实现建设工作在资金方面的多方保证。

3.2.3 依托统筹整合资金

虽然鸠江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但在建设资金方面仍较为紧缺,为有效解决建设工作与投资不足的矛盾,要秉持“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则,注重资金筹划在提升耕地产出、持续利用能力方面的作用。要统筹使用地方现有的存量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利用土地整治政策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产业活力。

3.3 健全制度,构建监督管理体系

为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得以高质量完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健全当地建设制度,加大群众参与的宣传力度,充分提升农民参与度,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增强建设实用性。

3.3.1 健全建设制度

除了科学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还需要关注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根据项目重难点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确保建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本土化调整与创新,完善建设制度,以提升建设成效。

3.3.2 完善监督管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应不断提升农民参与度,构建完整、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深化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地缘优势票选村民代表、相关干部。具体而言,由村集体自治组织选举干部代表,相较于部门监督与管理人员,地方农业从事者对区域的认知程度更高,提高其在建设项目中的参与程度,不仅能够使建设项目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还能够优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方案,实现项目建设信息公开、透明。需要注意的是,工程项目中涉及较多专业术语,为使当地群众充分了解项目建设需求、标准,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区域内开展专题宣讲会,以新手段加强群众宣传、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强化农民培训,以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为主,落实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参与到农业生产中的高素质人群占比,使群众监督落到实处。在高标准农田后续建设工作中,应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障,鼓励当地农业从事者主动配合相关工作,为高标准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顺利实现提供保障[3]。

3.4 提升耕地质量,扩大产业发展潜力

新时期下,不断提高地方耕地质量,用严格标准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经济发展潜力。对于地方县域而言,目前均已落实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系统内容平台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数据库容量,实现资源数据的归档存储,让智慧化、数字化工具为技术研发赋能。

(1)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推行合理耕地制度,根据地方气候、生态环境承载力切换耕种模式,使高标准农田在环境保护中发展建设,为农田地力的恢复、养分的积累提供充足时间。例如,鼓励当地农户采取直播复种、移栽复种等方式,适当提高当地的复种指数,针对现有的连作壁垒,可通过轮作、休耕等措施缓解、消除,不断改善当地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锚定生态发展目标,积极打造生态型农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此类农田的综合功能作用,在提高生产效益、优化当地生活环境等方面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与生态环境恢复建设的有机协调目标。在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下,多举措并行多项生态工程,优先选择生态透水路面,及时验收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工程,不断完善水系沟通与循环等生态举措,不断降低现代化农业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损害,使耕地资源在保护中开发。(2)注重数字农田的建设,在未来的建设项目中,可根据自身需求与实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比如农田灌溉技术、灌溉节流技术等,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数字化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整合应用自动化控制手段,比如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等,依托智能农业技术规范使用实时监测、动态管理农田土壤、种植分布等,减少“非农化”等行为。此外,还可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行业等相结合,不断提高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4]。

3.5 区域特色建设,夯实资源要素支持

我国物产丰富、地大物博,不同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带来了差异化的风俗习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需求为基础、以产业导入为前提,根据地方建设发展需要,建设示范项目、总结示范经验,持续性优化县域产业布局,从而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能。一方面,将粮食生产安全置于突出地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自然景观等特色资源,将其发展为特色产业,或是将其作为元素与产业相结合,提高农业发展实力,打造地方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着重提高地方资源利用率,提高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保护国家地理标准产品,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延伸产业特色,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景观,实现产业优势整合,促进地方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取得更多实绩。对于县域而言,可将旅游产业、民宿餐饮等为主要抓手,紧密融合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增加对当地精英、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为当地带来更多生产要素,从而助力农业生产,不断扩大当地农特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在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深入[5]。

4 结论

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关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土地要素,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其间注重建设标准的优化,及时调整顶层设计,为农田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注重自然环境保护,探索多元化资金筹划渠道,注重地方特色挖掘,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和楠,侯石安.乡村振兴战略下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推进的经验证据[J].贵州社会科学,2021(5):153-160.

[2] 单金锋,陈沸,来庆,等.杭州临浦镇绿色农田建设 赋能农文旅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12):57-58.

[3] 张铎,王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3):83-86.

[4] 郭珍,曾悦.县级政府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行为优化与绩效提升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146-154.

[5] 覃振略,欧德,韦钰,等.高质量建设基本农田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10):32-36.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赚钱的新模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