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的问题导向、理论要点与实践策略

2024-06-25林昊元

秦智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是共同富裕事业的生力军,必须针对这一群体着力推进共同富裕认同教育。面对大学生群体亟需教育匡正的“六个问题”,要回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把牢“五组要点”,进而在实践中提升引领力、塑造力、阐释力、供给力,建构起坚实、立体、鲜活、浓厚的“四个认同”。

[关键词]共同富裕;四个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6.025

一、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的问题导向

综观对共同富裕产生认识,形成认知,到建构认同的过程,当前部分大学生主要呈现出亟需教育匡正的“六个问题”。

第一问:共同富裕的目标能不能实现?

部分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目标持怀疑态度,将“共同富裕”与“乌托邦”“理想国”等量齐观[1],在逻辑基点缺失的情况下,必然缺乏定力和动力,难以凝聚起人心。

第二问:共同富裕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吗?

部分大学生迷茫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西之比”,社会财富分配的“福利之问”[2],在不甚清晰的制度之辩下,难以形成坚定的共同富裕道路认同。

第三问:共同富裕应当优先“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

部分大学生没有跳出问题陷阱,并未理解“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并行不悖、和谐统一[3],过分放大对“分好蛋糕”诉求,而忽略在“做大蛋糕”中的参与感、获得感,不能深刻理解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然进程,对实现共同富裕缺乏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

第四问:共同富裕事业中青年是否“可为”,如何“有为”?

部分大学生置身宏大叙事之中,产生虚无感、迷茫感,找不到实现作为的动力和方向。受限于“不差我一个”的思维误区,受扰于消费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财富观”“需要观”出现失衡[4],在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的狭隘判准下,歪曲了对“有为”的理解。

第五问:共同富裕是谁来共享的富裕?

部分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主体范畴把握不清,在参与社会贡献的语境下认同“全体劳动者”共享社会财富,排斥二次分配中的“不劳动者得食”;而在享有社会福利的语境下认同“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财富,希望社会予以资源倾斜,本质上是对共同富裕的主体定义自由偏移。

第六问:共同富裕所共享的具体是什么?

部分大学生对共同富裕的关注、认知集中于物质财富层面,更确切地说局限于消费资料层面,尚未上升至对于生产资料层面的认识,而难以对精神财富做出具象化解读,未触及共同富裕的问题深层。

二、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的理论要点

针对前述问题,亟需回溯、阐明、理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围绕“五组要点”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工作。

(一)共同富裕的起点与终点

共同富裕的起点与终点这一组理论要点,锚定的是对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因与终极目标的理解。共同富裕的起点,即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性,要从理论基础、现实需要、未来理想、共产党根本纲领这四个维度出发,理顺共同富裕作为必由之路的清晰逻辑,生发追求共同富裕不竭内驱力。共同富裕的终点,即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要从消除贫富对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完成经济解放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终止奴役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三个根本目标出发,明确引领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导向。

(二)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与必然性

共同富裕的历史性与必然性这一组理论要点,锚定的是对共同富裕道路选择的逻辑理解和坚定认同。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即对不同阶级社会更替过程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发生飞跃,但其分化和剥削的本质不变,应当深化对此的理解,帮助大学生站在“平视一代”的视角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力和局限性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的必然性,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富裕必然实现,以及相对应的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规律,要强化大学生对资本主义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本质、无可调和的经济社会失衡问题的认识,明确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可能,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必然性。

(三)共同富裕的过程与阶段

共同富裕的过程与阶段这一组理论要点,锚定的是对共同富裕长期性的认识。共同富裕的过程,即实现共同富裕的所必须经历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前资本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并没有实现基础,只有到无产阶级专政主导的过渡时期,才能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拉近贫富差距,最终进入共产主义阶段;理清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晰我国共同富裕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共同富裕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之中共同富裕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不同劳动禀赋下,财富分配仍旧存在差距;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在按需分配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准确掌握推进共同富裕事业的推进节奏可以消解大学生一蹴而就的心态急躁。

(四)共同富裕的物质与制度基础

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基础这一组理论要点,锚定的是对共同富裕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即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两个绝不会”的著名论断也指出,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才能够挣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关系;清晰这一思路,可以帮助大学生解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次序之问。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关键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根源问题,必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可以克服劳动异化、克服资本的盲目逐利性,完善这一概念,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筑牢共同富裕道路认同。

(五)共同富裕的主体与客体

共同富裕的主体与客体这一组理论要点,锚定的是对共同富裕关涉对象的全面系统认知。共同富裕的主体,即“共同”的定义与边界,在劳动价值论的视角下,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劳动者”,强调按劳分配;在最终目标的视角下,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即按需分配;厘清主体范畴和适用语境,能够提升大学生置身共同富裕事业的参与感、获得感。共同富裕的客体,即“富裕”的内涵与范围,物质财富是共同富裕的首要追求,包括狭义的消费资料和广义的生产资料;同时,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文明富裕也是共同富裕所必须追求的目标,要拓宽大学生对共同富裕事业的认知视野,激发多维的追求。

三、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据此扣准问题导向、瞄准理论要点,强化“四个认同”。

(一)提升组织引领力,将政治认同建构坚实

建构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就是要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启示我们,应当以社会关系作为最直接的触点。在校园环境内发挥各种性质组织的引领合力,填充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空缺,是建构坚实政治认同的保障,应当有条理、分层次地推动组织建设,同时加强多个维度的组织引领力:党、团组织应当承担起政治认同建构的广泛动员任务;学生工作组织,即由部门总体到辅导员个体的队伍,应当承担起政治认同建构的精准思政和动态监控任务;学生组织,即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应当承担起政治认同建构的场景创设任务,作为枢纽和桥梁在党、团、学生工作组织的指导下,拓展动员、教育、监控的覆盖边界。

(二)提升宣传塑造力,将思想认同建构立体

建构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就是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事实证明,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告诫我们,必须以强大的宣传能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用宣传工作的塑造力建构起大学生对于共同富裕的立体认同,应当围绕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开展贯穿理论、实践、历史的宣传塑造:在道路认同的宣传上,要纵向梳理坎坷历程和卓越成就,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作为最为丰沛的宣传素材;在制度认同的宣传上,要横向对比生产力发展和财富分配,在“中西之比”中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跨越式发展、经济韧性、创造活力等优势,以及内嵌的人民立场、外显的举国动员力;在文化认同的宣传上,要站在“第二个结合”的视角,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的过程中,深化民族视角下的共同富裕思想认同。

(三)提升课程阐释力,将理论认同建构鲜活

建构共同富裕的理论认同,就是要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最新成果等方面的认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指导我们,必须着力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理论阐释力,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形成内生力量,应当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双轨并进,在各自场域提升课程的阐释力:在思政小课堂之中,要锚定前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五组理论要点,阐释好理论的基本原理、逻辑层次、所属语境,并推广至多学科的课程思政任务;在社会大课堂之中,要策划、组织、动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可以充分运用我国脱贫攻坚战历程留下的这座“富矿”,强化共同富裕理论的具身体验感。

(四)提升内容供给力,将情感认同建构浓厚

建构共同富裕的情感认同,就是要引导自觉生发出对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矢志不渝推进共同富裕事业这一历程的炙热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指导我们必须始终以心灵的触达为目标,持续供给紧扣大学生所知所感、所想所盼的教育内容,应当发掘典型素材、激活双向互动,实现多层次、高质量、可持续的内容供给:在素材选取上,不仅要推出主流作品,讲好关于共同富裕事业道路上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也要为大学生寻找具有参照价值、具有共情基础的“身边人”,贴合视角、阅历、身份,用榜样力量、朋辈引领,凝聚起真情、实感;在互动激活上,要推动教育客体主体化,实现“真心换真心”,广泛开拓理论、思想交流的场景和渠道;在线下适当运用翻转课堂、创设学子讲堂,在线上充分设置议程、调动舆论,尽多方努力让学生的所思所感反哺教育素材。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解决致富问题的新征程上,必须不断强化对共同富裕的认同,为共同富裕事业凝心、聚力、铸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共同富裕事业的生力军,必须抢占、守牢思想阵地,推进大学生共同富裕认同教育。

参考文献:

[1]马丽,何晓亮.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走出四个误区和厘清四对关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25(8):9-13.

[2]林贤明,李建平.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的关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6):1-10+108.

[3]陈娟.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误区辨析[J].江汉论坛,2023(8):31-39.

[4]张彦,魏颖.迈向共同富裕时代的价值观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2022(3):17-2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更加生动更加扎实更加自如地做好新形势下宣传引导工作(项目编号:FJ2023TWSXZY006)

作者简介:林昊元(2000.1-),男,汉族,福建福清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