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探究
2024-06-25孙春霞
孙春霞
[摘 要]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而不是进行浅层记忆和机械背诵。深度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8-0082-03
初中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以往的生物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上,和学生缺乏互动,讲授的内容往往与生活实际缺乏联系,让学生学得枯燥。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深度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
初中生物学教学倡导深度学习,但并不是要把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完全割裂开来,因为二者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浅层学习主要要求简单记忆和理解知识概念,而深度学习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浅层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深度学习是对浅层学习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借助浅层学习的成果。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应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通过浅层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通过深度学习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深度学习更符合学习的本质和要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强调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建构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不仅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进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更广泛的主题内容。通过深入探究和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本质和逻辑。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将核心概念整合到一起,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实践,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探究实践来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及应用知识。此外,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权威,学会理性分析。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深度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的初中生物学教学注重让学生零散地、孤立地、碎片化地记忆教材上的内容,缺乏与学生的生活、已有知识经验等的深度融合。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整合性不足,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很零散,呈碎片化。而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激活,并与新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有效整合。因此,整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深度构建知识网络,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举措。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地梳理、整合教材内容,探寻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将它们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教师还应采用多维度、立体式的知识整合方式,利用有效的图示工具(如鱼骨图、思维导图、概念图等),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和框架性。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等相联系,促进知识的长时记忆和有意义建构,从而为学生的知识提取、加工、迁移与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教学情境,深度体会所学知识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仅发生在学习被融入与其相关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之中。深度学习理念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情境的创设者。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源于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境。这种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深入体验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及实际价值。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能够感悟到所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软体动物”时,教师以蜗牛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并提出问题:蜗牛是如何在垂直表面上稳定爬行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活动。首先准备干、湿两块塑料板,将蜗牛分别放置在两块塑料板的中心,然后将塑料板垂直放置,观察蜗牛在干、湿两种环境下的爬行情况。学生需要记录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爬行稳定性和速度。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两组实验活动的体会。学生可以讨论蜗牛在不同环境下的爬行情况,探究环境湿度对蜗牛爬行速度的影响,以及黏液在蜗牛爬行中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加深对软体动物的理解,同时很好地培养了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哺乳动物”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关节在哺乳动物运动中的作用”,教师设计了以下体验活动。首先,让学生用带子轻轻地绑住一只手臂的肘关节,使其不能完全弯曲和伸展。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下列动作:腿不弯曲向前走路,模拟投掷动作,做几个俯卧撑,打乒乓球。由于肘关节被限制活动,学生会感受到在完成这些动作时的困难和不便。接着,让学生松开带子,恢复肘关节的自由活动,并重复上述动作。此时,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关节自由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在完成各种动作时的便利性。最后,让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和感受,并对“为什么关节的灵活运动是哺乳动物重要的适应性特征”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聚焦所提问题,深度探究学习内容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深度学习的发生源自问题的引导,问题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核心动力和方向。“思考源于疑问,疑问源于问题”,优质的问题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引擎”,它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持久追寻,以及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深度思考。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问题呢?这个问题值得教师深入探讨。
好问题通常源自现实生活,是那些无法简单通过套用规则或方法解决的复杂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思维方式;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对知识的深度运用和创新性解决问题,正是深度学习的本质特征之一。
好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更能推动他们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与掌握知识,还能够实现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这也正是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聚焦深度学习内容,推动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有些生物会发生进化,而有些生物则相对保持稳定?”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掌握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进而导致生物进化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记住这些概念的定义,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具体的生物进化案例(如恐龙的灭绝、人类的起源等),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案例,学生发现生物进化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高阶思维。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进一步反思和总结所学的知识,深化他们对生物进化原因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注重评价反思,促进深度学习
近年来,教育评价理念逐渐转变,开始强调“评价即学习”的观念。这种观念着重于将评价融入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估。评价不再是单纯的评判,而成为学生提升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被赋予更大的评价主体责任,要求他们积极参与自我评价和监控。在日常教学中,过程性评价逐渐凸显其重要性,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与纸笔测试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同,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持续贯穿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部分。这种评价方式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
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转变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回应性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显示,定期且频繁地为学生提供关于他们学习的具体反馈,特别是关注学习过程的反馈,可以显著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并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
教师应成为评价的设计者和辅助者,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学习反馈,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实现深度学习。这样,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时,教师组织以“基因编辑技术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会。首先,呈现背景资料:“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精准编辑,从而实现对生物性状的改变。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基因编辑技术能否彻底改变生物的性状?这种技术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学生按照自己持有的观点分组,准备辩论材料。在辩论过程中,正方和反方就基因编辑技术的利与弊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辩论。最后,学生依据辩论会现场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场辩论会包含两个评价活动:一是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利与弊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包括其潜在的风险和益处;二是对比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在辩论中的表现,包括论点的逻辑性、表达的清晰性等方面。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概念,还能对其产生的伦理与安全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标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生物学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通过采用好问题引导、注重评价反思等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深度学习的实践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举宏.促进深度学习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10):18-20.
[2] 朱俊,丁奕然.指向深度学习特征的中学生物学主线教学策略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8(12):15-18.
[3] 胡林燕.深度学习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4):143-145.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