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左手持天平,右手执长剑
2024-06-25王智意
王智意
提起法学,你会想到什么呢?是电车难题这样激烈的思想碰撞,还是法律法规这样具体的规章条款?是西装革履、言辞滔滔的律师,还是严肃认真、公正判决的法官?
令人心动的职业
我在高中的一场职业分享会上,倾听了一场从业十余年的律师的演讲。他穿了一件宽松的灰色毛衣,一双非常休闲的板鞋,坐在讲台边的椅子上,支着手,斜靠在椅背上,和我曾在影视剧里看到的穿着正装或律师袍的律师形象截然不同。他一开始只是葡萄酒厂的一名员工,工作之余想要提升自己,便自学法律通过了司法考试,由此开启了律师的职业生涯。他笑眯眯地告诉我们,做律师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只记住法律法规是不够的,经验将会是你的职业生涯中最强大的助力。而做律师的优势就在于,当你有足够的经验时,就可以独立办案,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打卡,可以在家里办公,有庭就开,没庭就休息,同时还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这诱人的择业理由,对一个学业繁重又没什么目标的高中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自此,我对法学专业有了倾向性。
攀登法学的泰山
初入法学院,课程并不紧张,除必修课之外,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是在更深入地接触专业课之后,我发现,我像是泰山脚下的一只小蚂蚁,甚至爬不上第一层台阶。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记住各个朝代的刑罚名称演变,不知道如何去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论文,不理解一个本就复杂的专业名词为什么要用更晦涩的文字去解释。直到一堂法理课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张图片:有三个身高不一样的小人隔着围栏看球赛,每个人脚下都垫了一个箱子,这是平等;每个人脚下垫了不同数量的箱子,使他们达到同一个高度,这是公平。在平等的条件下,最高的人能看到球赛,中等个子的人因为脚下垫的箱子也能看到球赛,而最矮的人即使垫了一个箱子还是看不到比赛;在公平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能看到球赛。看着这张图片,我突然理解了“法”的意义,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一个人拥有的财富权力的多寡,就多给予一个箱子;它也是公正的,因为它的意义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站在同样的高度看风景。那一刻,学法在我心中不再只是一条通往体面职业的道路,它成为一件需要理想与信念支撑的事情,我不再只记忆法律条文,而是开始去理解每一条规则背后的理念,我爬上了第一层台阶。
为了能爬上更多的台阶,我开始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参加辩论比赛。有一场新生杯比赛,辩题是“应不应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直播行业”,我方的立场是“不应该”。虽然我知道,互联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未成年人过早地进入直播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脑子里还是闪过了“自由”“个性”等价值理念。所以在写稿时,脑子里的想法和手上敲下的文字一直在拉扯着,在模辩被质询时,也被对方带进了沟里。二轮模辩的前一晚,我们一队四人聚在食堂门口的空桌子上,一人一台电脑改稿子、找数据,当时已经是10点,每个人都有点疲倦,其实原稿也不是不能用,但我们还是企图找到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而就在我们做好用原稿的准备时,一则新闻出现在我们眼前!
当年的3月份,某地警方侦破的某起涉黄案件的涉案直播App中,有113名主播都是未成年人。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是这样的事情,不仅影响着这些未成年人的现在,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在那一刻,我突然就理解了,自由与个性的确很重要,但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将其完全暴露在互联网这样一个难辨真假的地方,自由反而是致命的。禁止他们进入直播行业不是因噎废食,而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在更高一层的价值理念面前,自由可以退步,我之前所有无法说服自己的地方,都得到了回答。
辩论看上去仿佛是各执一词的纠纷现场,但哪怕语言再具艺术感,没有现实的支撑,也只是空洞的辞藻,只有具有支撑力的语言才能让人信服,才可能改变他人原有的想法。不过也正是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不同,才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辩论就是这样一场基于事实的思想碰撞。
当法条走进现实
进入大三后,我开始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所在团队主要的业务范围是民商法领域。运用法律和辩论十分相似,都要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律所实习和在学校学习有很大区别:在学校里,我们只需要分析甲、乙、丙、丁侵犯了他人的什么权利,这份合同是无效合同还是可撤销合同等问题;在实习时,我们更多需要解决的是侵犯了他人的权利之后应该如何承担责任,怎样主张能让己方的举证责任更小但是效益更好等问题。在学校里我们学习各种法律,在实习中我们更多地学习各种法规,前者解决要不要赔的问题,后者解决怎么赔的问题。
实习生自然还不能接受当事人的委托出庭参加诉讼,所以我的主要工作是做法律检索,为办案的律师提供最可能的法律适用。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检索是关于《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中逾期支付货款内容。条例规定,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货款,且没有约定逾期利息的,大企业要承担日万分之五的逾期利息,这远比普通买卖合同逾期支付的利息要高,但也帮助纠正了一些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行为,就像是在资金保障方面给中小企业垫上了一个箱子。不过条例也规定,订立合同时,小企业要主动告知另一方自己的企业规模,这也可能使大企业在知道合作对象是小企业之后,出于利益考量,转向体量更大的企业寻求合作机会。
在这个案子中,当事人作为小微企业,为了寻求合作主动与大企业约定了不高的逾期利率,在大企业逾期支付之后,双方频繁磋商,小企业想要更多的利息赔偿,由于约定不适用上述规定,如果上诉到法院,法院可能会根据另一部司法解释上调30%~50%的利息,但是选择诉讼对小企业来说相对成本较高,所以最终他们选择放弃索要更高的利息。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法律规定有时是理想化的结果,但是现实是发散而复杂的。法律工作者要做到事前尽量避免问题发生,事中高效解决问题,事后总结,在下一个案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说一个理想的结果是终点,那么现实与经验就是法律工作者脚下的路,决定了我们能否走向终点,如何走到终点。走得多了,自然就走得快了。
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
实践并不像法律规定的那样非黑即白,大部分人发生矛盾之后,考虑到成本问题可能会选择私下解决;律师不会每天西装革履、光鲜亮丽,因为他可能凌晨两点还在给委托人修改法律服务方案;法官不是每天板着一张脸端坐堂前,因为基层的案件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更希望和颜悦色地说服当事人调解;法学生也不是一毕业就能进入名牌律所实习,因为普通人的简历可能并不符合名牌律所的期待。但是不管有多疲倦,他们都在努力地工作,为打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添砖加瓦。
法学院给我们建造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在学校里我们辩论、参加模拟法庭、学习法律规则;在校园外,我们工作、参加各种会议、学习社会规则,在公平正义的指导下,践行着法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学法以明道,用法以立身。在法学院的这几年,我学会基于事实去分析,基于现实去思考。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标准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不管未来是做律师、法官、检察官,抑或是从事其他行业,我想成为一个有公平理念的人、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人。不断攀登,总有一天小蚂蚁也能爬上自己的泰山。
专业拓展
Q1:法学专业和法学类专业有什么区别?
A:法学并不只是学法律的专业,它包括6个专业大类,分别为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类和公安学类。其中法学类专业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社区矫正等专业。这里的“法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法学专业”。本科阶段,一些专业的政法类院校还会在培养方向上做更具体的划分,比如涉外方向、法律金融方向、民商法方向、刑事司法方向等,但依旧属于法学专业。
Q2:是否能给对法学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一些图书或学习网站?
A:比较推荐同学们去看:刘星的《西窗法语》、托马斯·卡斯卡特的《电车难题》、彼得·萨伯的《洞穴奇案》、彼得·德恩里科的《法的门前》。
还可以关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最前沿的司法信息。B站也有大量优质的法律up主,如罗翔老师、杨立新老师、姚明斌老师等。如果想要更深刻地感受我国的司法实务工作,可以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在线观看庭审直播,已经成年的同学还可以带上身份证去法院旁听。
Q3:读该专业有哪些值得考的证书?如何提前做一些准备?
A:法学生必备的证书当然就是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法考”是成为律师、法官、检察官的前提。拥有法律职业资格之后,可以申请成为实习律师,完成实习、通过考核之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律师;成为法官和检察官则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法官助理或者检察官助理,然后通过员额法官或者检察官的遴选,成为一名正式的法官或者检察官。
另外,法律行业也很需要交叉型人才,所以想要向相关方向发展的同学,还可以考虑参加金融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法律英语考试、税务师考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