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的紫菜
2024-06-25邱俊霖
邱俊霖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来到西梁女儿国。
女儿国国王想招唐僧作夫婿,一同管理国家。为了顺利过关,唐僧听从悟空之计,假意应允,只待哄那国王欢悦,在通关文牒上盖了印,再设法脱身。那国王果然中计,满心欢喜,准备丰盛的宴席宴请师徒一行。
如此隆重的国宾级宴席上,都吃些什么美食呢?
因为唐僧师徒吃素,所以女官“设了荤素两样”分别供国王和大臣,以及唐僧师徒进餐。这其中,素菜如下: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xùn)、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以及黄精……
面对众多美食,师徒们敞开肠胃,尽情吃喝,尤其是八戒“一骨辣疃(chuáng)了个罄(qìng)尽”,意思是桌上的美食,被他一股脑儿吃个精光。
这份菜单上的大部分美食,在《西游记》里都出现过多次,但是其中的紫菜就相当稀罕了。
西天取经,唐僧一行经过了数十国,光是通关文牒上便有9国3地的宝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他们吃过的山珍美味真是难以尽述,不过专门准备紫菜的就只有女儿国这一处。
在通关文牒上,女儿国是唐僧离开东土大唐的第四国,按照现在的地理方位看,这个传说中的神秘国度地处大陆腹地。紫菜是生长在潮间的海藻,由于在海里和晒干后都呈紫色,所以被称紫菜。海边的食材出现在内地,大概率只能通过进贡或贸易获得,像《新唐书》和《宋史》都有关于紫菜被当作贡品进贡的记载。
和吴承恩同为明代人的博物学家谢肇(zhào)制(zhè)在《五杂俎(zǔ)》中提到:“昔人以闽荔枝、蛎房、子鱼、紫菜为四美。”闽是福建地区的简称。看来,当时来自福建的荔枝、海鲜以及紫菜闻名遐迩。见多识广的谢肇制话锋一转:“子鱼、紫菜,海滨常品,不足为奇,尚未及辽东之海参、蝮(fù)鱼耳。”瞧,小鱼和紫菜太常见了,谢肇制全没看在眼里,觉得比不上辽东的海参和蝮鱼(即鲍鱼)名贵。
实际上,谢肇涮祖籍便是福建,他出生在杭州,幼年随父亲回到故乡。对于成长在海边的他来说,紫菜算不上稀奇物,但回到神话世界,对于深处内陆的女儿国来说,紫菜真算是珍馐美味了。
很显然,女儿国在招待唐僧师徒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也博得了八戒和沙僧的赞赏,惹得女王欣然命人取大杯“满斟玉液,连注琼浆”,让大家“各饮一巡”。
二
能让二师兄开怀畅饮,自然有紫菜的一份功劳。那么,女儿国的紫菜,是如何烹饪的呢?
遗憾,原著中没有告诉我们女儿国人如何吃紫菜。不过,《西游记》里提到过的烹饪方式可不少,煎煮炸蒸样样有。从女儿国宴席的菜单来看,她们提供的紫菜很可能是单独成菜的。
单独烹制紫菜的方式,在成书更早的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倒有提及,比如其中提到膏煎紫菜,是“以燥菜下油中煎之,可食则止”。这种烹制方式简单,是将干燥的紫菜直接用油煎熟,吃起来口感酥脆,香味浓郁。
若是怕上火,则可以将紫菜制作成凉拌菜。《齐民要术》中就有一道紫菜范(zū)法,是“取紫菜冷水渍,令释与葱范合盛,各在一边,与盐酢(cù)满奠”,也就是将紫菜泡发后加上腌葱,再加入盐和醋拌着吃,味美开胃。
《齐民要术》中还引用了《食经》中的一道白道法,是将鹅、鸭和鸡等肉类直接煮熟,去骨后切成均匀大小放到碗里,加三四片干净的紫菜提味,再浇上盐、醋和肉汤。这有点儿类似今天常吃的“白切”。这也引出了紫菜的另外一个常见功能——提鲜。
三
最后,让咱们回到神话世界。
唐僧师徒取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唐太宗也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其中提到“海菜清奇”。
这里的海菜是什么呢?有同学可能知道有一种“水性杨花”,其学名就叫波叶海菜花,是水鳖科多年生水生植物。不过,唐太宗准备的海菜,大概不是“水性杨花”,而是一个大的概念。海洋中可作为食用菜的植物,都可称为海菜。
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蔬笋是陆地上的菜蔬,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海里出产的海菜。
《西游记》中的海菜“清奇”,意思是这些海产品美妙不寻常。那么,这些海菜会不会是海带呢?
有学者考证,海带原产于北太平洋地区,20世纪才被我国大规模引入,由此判断,唐太宗宴席上的海菜大概率不会是海带,但会不会是紫菜倒也难说。我想,作为地大物博的东土大唐,席面上“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紫菜或许只是众多佳肴中的一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