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研究
2024-06-24杨洁
杨洁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情形下,美育教育是较为重要的内容。音乐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课程 ,需要以美育教育为导向,开展教学。本文从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多元智能发展的角度简述了小学音乐美育教育作用、分析了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健全教师认识,深挖美育元素”“丰富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开拓美育思维”“创新教育途径,推动多元协同”。
【关键词】以美育为导向 小学音乐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151-03
在我国,美育教育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无论是先贤经典论述的“诗”“礼”“乐”,还是乡绅大儒重视的“棋琴书画诗醉茶”,美育教育均在我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发展形势表明,强化少年儿童的艺术审美、提升其美育水平,利于其以正确的艺术、审美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在提高个人生活、生命质量的同时,从美育的视角为促进人类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各层次的教育均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及水平为目标,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美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情况下,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教育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人文性、审美性及实践性,通过适当的策略,在实现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强化美育教育。[1]
一、小学音乐美育教育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发生的变化以及教育形势的转变,音乐教育于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此情况下,以美育为导向进行音乐教育可产生多重作用。从音乐核心素养及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强化音乐核心素养培养
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三个部分。而美育主要是指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通过美育教育可提升人们对美的认识、理解、欣赏与创造。从内容上来看,两者较为契合,并相辅相成。再从范畴来看,美育包含的内容、涉及的元素远超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体系。在此情况下,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显然是对小学生活泼爱动、接受能力强等客观情况下的利用,可为其提供更多展示个人音乐素养的平台,对音乐核心素养培养起到强化作用。如,在视唱时融入美育教育,可明显提升学生对歌词、旋律及意境的理解。
2.促进人的全面协同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义务教育倡导的是五育并举的育人模式。以美育为导向开展音乐教育可推动五育并举的实施。再根据加纳德的多元智能来看,无论所处环境与文化,人的发展本身存有多种潜能,如语言、逻辑、音乐、空间、运动、人际、自我等。而且,这些潜能相互影响。所以,以美育为导向进行音乐教育,可拓展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文化与艺术的有效衔接,为学生改变固有思维、提高认知提供了时间与空间。[2]因此,无论是从五育并举的角度,还是根据中外有关理论,在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协同发展。
二、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现状
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表明,当前小学音乐美育教育普遍存有这样一些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2022年“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手段,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强化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发挥,即引导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对此均有明确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数量的人却把音乐审美感知、音乐美育教育等同于娱乐教育。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游戏,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才艺表演。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对音乐美育教育理解存有偏差,把音乐课堂过多地停留于教会学生“唱歌 ”,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生成及感受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
根据2022“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不同教育层次的音乐教育均应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鉴于美育培养的实际要求,需要多重的方法与之对应,因为恰当的、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从不同方面体现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从而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因此,在整个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理应趋于多样化,以便能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创造意境、激发兴趣,以体现通过音乐进行美育教育的核心。但从通常情况来看,虽然现在小学音乐教学采取了“示唱”“教唱”,甚至把音乐律动也会融于其中,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于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训练、“教主学辅”的陈旧教学方法,不但会导致课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且会影响学生感受、欣赏与创作能力的发展。在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感受、欣赏与创作音乐的动力的情况下,通过音乐进行美育教育自然无从谈起。
3.教学内容肤浅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与把握教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中收录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如民族音乐、儿童音乐及国内外著名音乐等作品。在以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时,教师理应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其多元审美认知。但事实与之相反,因为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教材的认知仅停留于表面,并未积极主动地从学生的视角探究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结果致使教材的参考、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也因此,音乐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并未得到发掘。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只能更多停留于音乐要素方面。以音乐为载体,通过感悟、表现、鉴赏、创作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只能成为空谈。
4.教育途径匮乏
音乐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音乐与其生活、学习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在此情况下,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理应拥有更多渠道。[3]从理论上来讲,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均应成为通过音乐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理应有机融于其中。仅从学校美育来看,具体到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学校美育理应成为重要渠道。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是其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通过学校美育,学生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美育教育。相比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围绕音乐课内外活动开展的学校美育在时间上更有保证、条件上更加优越,也因此效果更加明显。但现实并非如此。仅从课堂教学来看,即使在现代环境下,学生通过音乐获得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仍是教材。即便在现代教育科技已深入渗透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视听进行音乐感知,接受美育教育的途径仍较为狭窄。再就课外来看,即使得益于“双减”的实施,但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从事音乐美育活动的途径仍较为缺乏。在此情况下,家、校、社以联动的形式共同通过音乐教育提供美育教育渠道自然无从谈起。
三、以美育为导向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鉴于音乐美育教育作用及当前有关现状,本文研究者基于日常教学、理论学习总结出以下可行性策略。
1.健全教师认识,深挖美育元素
建构主义等多种教育思想、理论均已论述,在现代教育情境下,教师均是学生思想的启发者与道德的促进者。对于小学生音乐美育教育而言,因为小学生认知及生活体验不足,为保证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要全面深化、健全观念,重新定位音乐教育观念,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就美育增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4]在认识得到健全的基础上,分别依据美育教育的流程,从感知、表现、鉴赏以及创作阶段挖掘音乐中蕴含的美育元素,并加以有效应用。
在感知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并进而拉动全面美育教育,教师应着力避免过度引导学生。[5]相反,应在不同教育科技工具的应用下,通过多种方法,如情境构建法、任务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分别基于个人感受加强对音乐的理解。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均应结合学生实际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以增加其审美体验,为其他阶段的美育教育奠定基础。而在表现、鉴赏以及创造阶段,除从不同阶段强化音乐自身的审美教育,还应本着融合的原则挖掘作品蕴含的美育元素。只不过,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健康歌》为例,表现阶段重在挖掘情感元素,鉴赏阶段重在审美元素,创作阶段重在开发想象。这样,只有教师观念得到了健全,作品中的美育元素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小学音乐教育才可上升至美育教育的层次,在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得到保障的同时,为美育教育实施提供保证。
2.丰富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
丰富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不同情感反应,有利于“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实现,以美育为导向进行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出于音乐教学本身的需要, 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应立足于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在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中增强其对音乐的理解。鉴于人的个体差异性及小学生在理解、接受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教师应特别关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视唱教育。例如,为强化学生的节奏感,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其通过聆听自然中、生活中的声音,如跑步声、虫鸣、闹钟声、汽笛声等,感知节奏的长短、高低、强弱。对于中、高段小学生,在引导其聆听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在其兴趣得以激发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长音”“短音”等不同声音节奏的变化,为全面展开美育教育奠定基础。
3.拓展教学内容,开拓美育思维
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美育教育思想。同样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内容上来看,不同分册的教材均覆盖了“歌唱”“听赏”“律动”“表演”等内容。再从思想价值观念而言,则涵盖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等不同方面。在此方面,教师可从歌词寓意、审美趣味、人文思想等方面深挖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中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在二年级下册《山谷回音真好听》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从旋律方面,通过中外音乐对比的形式,如聆听斡尔族童谣《飞呀飞》、斯洛伐克民歌《牧童》以及班得瑞的《寂静山林》等,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提高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为表现、鉴赏和创作“美”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歌词方面,则以音画、视听等多元方式的应用,引导学生体会歌词中的简单美好与质朴情感,以促进学生乐观向上,排除不安、烦躁等负面情绪,同时提升其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而在人文思想方面,则在学生个人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其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正是基于这种对内容的深入挖掘,学生的美育思维得到了极大拓展,也因此,不仅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从山谷的角度探究音乐蕴含的美学思想与内容,而且还有学生分别从江河、蓝天、高山等不同角度探究,从而把音乐学习与美育培养有机融为了一体。
4.创新教育途径,推动多元协同
美育教育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音乐为载体,开展美育教育面临着更多途径。为此,教师应基于课内、课外,通过“家校社”协同,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小学音乐美育教育途径的现象。为此,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把音乐教育由课内延展至课外。在此方面,应以协同的方式通过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特别是蕴含人文思想较为丰富的学科,如语文、绘画等。例如,在上述《山谷回音真好听》的教学中,教师便借鉴了2022年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千里江山图》,在学校语文、美术等学科的协同下,深挖相关美育教育思想与内容,在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下,开展了《山谷回音真好听》的音乐情景剧编排与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美育实践能力,从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以美育为导向开展小学音乐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内涵发展、推动高质量教育的必然需求。但鉴于美育教育的复杂性,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学科自身,从不同方面加以探索,以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的同时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刘质文.以美育人的学科实践——小学音乐“四觉融合式”体验教学探索[J].人民教育,2022(22):64-65.
[2]杜亚雄.加强实践 搞好美育 推进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音乐,2021(4):163-167.
[3]周芸.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智慧,2022(3):82-84.
[4]陈宗花.“音乐美育”与20世纪前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2):231-239.
[5]桑发德,梁爽.中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理念更新与提高对策[J].教育研究,2022,4(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