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2024-06-24马瑞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构成了一个较为恒定的行为样式,主要包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子女的教导及行为指南,这里包括他们的语言与行为。孩子的个性表现在他们的情绪和行为特点上,这包括性格、气质、兴趣以及能力的差异性。家庭教育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个方式是否得体,将决定孩子是否能塑造出健康的个性。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各类家庭教育的方式以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此外,我还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师经验,对创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出一些建议。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分析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有利的。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幼儿 性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133-03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含义
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就可称为家庭教养方式。著名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阐释过:“家庭教育的方法,就是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所实施的方式和形态,这是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全面展现。”我们能够推断,对于学龄前孩童的父母而言,他们的育儿方式是指在平日的教育和抚养孩子期间所呈现的行为倾向,这是对父母育儿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样式。
美国心理学家Symonds是首位专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学者。Symonds提出了方案,将亲子关系分成两个关键的部分:接纳和控制。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研究划分为四大类: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引导下,着重关注家庭成员间的感情纽带的研究;融合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着重研究奖励和惩罚系统的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引导下,着重分析父母的示范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在本能学理论的引导下,着重分析父母和孩子相互交流的生态环境。该研究是以父母教养行为为导向的,着重讨论了特定行为或行为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影响儿童的成长,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两个重要方面:要求与责任。然后,他结合以上研究,总结出了权威式、专制式、溺爱式和疏离式四种教养方式。我国教育学者以及心理学者在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时多采用此种方法。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在3至6岁的儿童阶段,他们的生理器官还在发育过程中,偏向于形象化的思考方式,且模仿是他们学习的核心心理特性。他们典型的行为特征包括好奇问询,热衷于探索,活跃好动,容易受到刺激,同时也开始有了独立的意识,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自尊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自我为中心,并且情绪反应敏感,他们对父母有高度的依赖感和信任感。由此,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进行教育,并结合他们的年龄特性,以推动他们的发展。尽管家庭教育并没有学校教育那么正式,但它拥有不可替代性。父母的行为、习惯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最初的烙印,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活泼开朗,喜欢合作;在饱满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有礼、大方有样。在家里,孩子通过父母对各类行为的褒奖和指责,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父母的言行教诲,奖罚明确,对于一个高度具有模仿性却欠缺选择判断能力的孩子,在形成其个性方面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儿童各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多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
幼儿阶段,也就是3至6或7岁的期间,是孩子的关键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家庭主要是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因此,家庭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幼儿产生了直接且重要的影响。
(一)权威型
1.权威型教养方式的表现。父母在采取高度权威的育儿方式时,倾向于对孩子投入较少的关心而更多的约束。他们经常按照一套严刻的规定来指示、制定和控制孩子的动作,重视自我主导,要求孩子全然地顺从和尊崇,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思维。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无情,态度异常冷酷,强制孩子被父母权威所驾驭。
2.对于学前儿童成长,权威式教育方式的影响。管控过多,仁慈欠缺。这是一种典型的重管教的教育方式,父母往往缺乏和孩子的热情互动,甚少考虑孩子的自我需要和愿望;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过度约束,强制孩子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一旦违反,父母就会施行强硬的措施。这种独裁风格的父母在家庭中强加于孩子的一切,利用权力与严格训练使孩子服从,这类父母期望值过高,宽容度不足,限制过多,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单一,态度冷酷。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常常会产生恐惧,缺乏自信,变得畏缩且不诚实,大多数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变得胆怯、消沉、不擅长社交。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往往陷入被控制、压迫的处境,失去该有的自我控制力,他们的性格或者会表现得服从、胆小、缺乏自尊、孤独、情感压抑,自尊心遭受打击,面临问题时无法自我思考和处理;或者会表现得极度反叛,冷漠、偏向暴力。在学业上,孩子往往表现得无助,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二)溺爱型
1.溺爱型教养方式的表现。过分宠爱的父母通常都不会对孩子设立标准或施加约束,他们的爱对于孩子过于纵容无度,即便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也常常采取放任自流的策略。这一类的父母对于孩子有过高的期待和爱,他们总是全方位地援助和庇护孩子,然而却忽视了孩子需要学习社会规则的责任。他们对孩子言听计从、有求必应、纵容放任、耐心包容,即使孩子有了错误的请求和缺点,他们都不会进行阻止或者纠正,允许孩子在家里无所顾忌,任性妄为,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一切。
2.溺爱式的教育方法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影响。给予孩子们超额的宠爱,使得他们可以尽情挥霍。这样的教育手法可能会使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出现异常,产生强烈的冲动和侵犯行为,缺少独立思考和责任意识,养成了懒散、自我中心、任性、撒娇和肆无忌惮的习惯,进一步形成一系列社会所不认同的行为风格和特质。
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心智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差,当他们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常常通过哭泣等方式来寻求即时的满足。他们对父母表现出强烈的依赖,缺乏坚持和毅力。
(三)放任型
1.放任型教养方式的表现。对孩子的照顾和管束难觅踪迹,透露出一种纵容气息。他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关心匮乏,习惯于置身事外、得过且过、听之任之,极少对孩子的举止进行干涉,对孩子的状况和需求漠不关心,与孩子的交谈也缺乏感情交流,对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几乎没有关注。
2.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放任式教育方法。孩子的基本需求和理解都得不到父母的关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采取冷漠、不干预的态度,让孩子产生被忽略的情绪。这类父母坚守“大树自然直”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持有不关心、自由放任的教育态度。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在工作繁重、社交频繁、休闲时间不足的父母中,他们过于投入在自己的职业学习中,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少之又少,很少主动关注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使儿童容易形成偏激的冲动、攻击、不服从、自负、自大、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个性,青少年阶段易出现状况不良的行为。
在这种方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冷淡、自我抑制差、冲动、难以服从规则、攻击性较强、情绪易变和其他一些消极的性格特点。他们常常对学校生活没什么热情,学习表现一般,并且在成年后出现高犯罪倾向的情况。他们在社交过程中一旦遭受挫败,就可能引发对立和恶意情绪,进一步导致侵害他人的行为。
(四)民主型
1.民主型教养方式的表现。在一个注重民主教育的家庭背景下,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自由气息的成长环境,他们始终与孩子保持平等、尊重和信任的态度,愿意倾耳聆听孩子的见解,保持友好的互动关系,并不断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给予孩子依照自己喜好和兴趣行事的机会。另外,父母也会积极提供对孩子成长发展有益的建设性的意见,用情绪稳定理智的方式帮助指导孩子的发展,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总会以讲道理为主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会采取惩罚的方式。如果他们自己行为有误,他们也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2.学前儿童成长进程中,民主式教育方法对其的影响。父母以民主化的方式充满积极性地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需求、愿望以及行为给予热忱的回应,并提供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他们均等地看待孩子,尊重并信赖他们。他们激励孩子积极向上,让孩子可以依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成长。同时,父母也会为孩子提出发展建议,理智地引导孩子成人。父母对孩子期望明确积极,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会依照规则严厉地说服教导,但对于孩子的优点和表现,他们也会真诚地支持和确认。
孩子在一个充满关爱、同等权利、自由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的独特个性有机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能显著激发他们积极发掘自身潜能的意愿,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会特别主动积极。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最有益,这样的家庭教育可以辅助孩子塑造全面的人格,使他们的身心发展都更加完整,自我接纳能力高,并有强烈的自信心。这样的家庭气氛更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敢于行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深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富有创造力。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
在对四种不同的育儿模式进行深度分析比较后,研究表明,民主式的家庭教育更利于孩子个性的成熟发展。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崇民主式的家庭教育。但是,孩子优秀的个性并不是天生的,也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法。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育孩子的良好个性呢?
(一)优化家庭环境,建立家庭互动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环境应该是一个温馨、舒适、安全、有序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舒适和被爱。建立家庭互动:家庭互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的重要方式。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
(二)感受关爱,适当挫折
成长中的少年,他们更向往得到父母的呵护。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体会到父母的爱。同时,对待孩子的爱意,不能太过宠溺,他们需要在父母的保护下健康发育,但父母也应适当地让他们去面对和体验生活的麻烦和挑战。这种方式可以提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保持心理稳定,孩子们会因此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协作精神,明白他们必须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提高他们优质的交际技巧和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赏识孩子,适当期望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去欣赏和尊重孩子,理解和接纳他们的特质,无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是成就还是挫折,我们都该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予以肯定。随着孩子步入成长的道路,他们会变得更加热衷于亲自尝试各种事情。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因为担忧而代替孩子去做,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断在生活的挑战中学习如何应对困难,感受自我创造和取得成功的喜悦。此外,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设定适宜的目标,既不能过于遥远让他们望而生畏,也不能太低限制他们的发展,他们需要有个人能力以内的挑战,并协助他们明确目标,把大目标分解为每天需要完成的细节,引导他们持续不断地努力,让他们养成不断奋发向上的优秀习惯。
(四)平等沟通,循循善诱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被尊重,作为家庭的领军者和儿女成长的守护神,父母需要高度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的细微调整,并用理智的爱心和合适的准则去引导他们。面对孩子受挫,父母需要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们,并让孩子感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虽然孩子尚小,但他们的自尊与成人无异,因此,父母应当尊重他们的权益和需求,对待他们如同对待成年人。对于教育孩子,父母应以理服人,持续引导,而不应依赖于自身的权威压制,应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以寓教于乐、情感与理智并重的方式让孩子自愿接受,用启蒙的方式来协助他们。
参考文献:
[1]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49-50.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6):101-101.
[3]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78-79.
作者简介:
马瑞(1994年9月10日—),女,回族,甘肃天水人,中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