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媒体整合发展的困境与融合破局
2024-06-24范文忠楼丽君
范文忠 楼丽君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改革不断深化。央媒、省媒融合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如火如荼,而处在腰部位置的地市级媒体面临诸多挑战。针对用户活跃度不够、媒体影响力不足、人才思维模式落后、自身发展受限等问题,绍兴日报社与绍兴广电总台融合改革,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新技术应用为保障,以多元合作为突破,不断深化改革,逐步走出一条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 机制创新 地市级媒体 绍兴传媒
地市级主流媒体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四级媒体结构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019年,绍兴日报社与绍兴广电总台融合改革,组建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以下简称“绍兴传媒”),打通报业与广电之间的壁垒。2023年3月,绍兴传媒与越城区政府合作,2024年又与滨海新区签订合作协议。绍兴传媒通过行业内深度融合、与区级政府协同合作,推动自身朝向“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地市级党媒”这一目标稳步前进,其媒体融合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其他地市级媒体参考。
一、绍兴市媒体面临的发展困境
全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地市级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绍兴市媒体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用户活跃度不够、媒体影响力不足、人才思维模式落后和自身发展受限等问题。
1.移动端用户活跃度较弱。市级主流媒体理应在引导受众方面成为当地的主力军,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全面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前,浙江省市级媒体建有新闻客户端35个,只有5家新闻客户端的日均活跃量在1万以上,有的新闻客户端日活还没单位的总人数多,新闻客户端的打造成为自娱自乐,用户少且活跃度普遍不高导致市级媒体在当地缺乏影响力。绍兴市媒体和浙江省其他市级媒体情况类似。改革前,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共有签约员工1200余人,拥有4张报纸、3个频道、3个频率、3个网站和3个新闻客户端,但2个主要新闻客户端的用户量也只有10万人左右,活跃度并不高,制约了其社会影响力的发挥。
2.商业平台上的活跃度不够。微博、微信、抖音等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交平台。浙江省不少市级媒体纷纷开通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进军新媒体平台。但由于人才短缺、运营不善等因素影响,不少媒体账号用户较少,影响力较弱,经营困难甚至连年亏损。在改革前,面对自媒体“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绍兴日报社也开通了各大平台账号,参与市场角逐,但依然没有跳出为商业媒体提供内容的尴尬局面,报社的各商业平台账号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影响力不足。
3.新闻工作者思维模式落后。传媒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受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异军突起的冲击,传统纸媒、电视和广播已风光不再,但不少媒体人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束缚,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电总台两家新闻单位都面临媒体资源分散、重复建设、市场萎缩等窘境,但一些新闻工作者还存在畏难情绪,不敢革新,媒体发展难以破局。
4.夹缝中求生存使发展受限。融合背景下,央媒、省媒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而身处“夹缝”中的市级媒体面临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时,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电总台两家市媒经历了一段发展的黄金期。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央、省级媒体纷纷将触角延伸至地市,有的甚至延伸至县(市、区)。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力,地市级媒体面临上下两头挤压,加上新兴媒体的冲击,导致其亏损严重,发展受限。融合改革前,绍兴日报社和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每年亏损1500万元~2000万元,发展后劲不足。
二、绍兴传媒的融合破局之策
媒体融合的推进对地市级媒体而言是重大战略窗口期,谁抢得先机谁就能领跑。绍兴市媒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新技术应用为保障,以多元合作为突破,逐步走出一条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1.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员工活力。面对困局,绍兴市整合原绍兴日报社、原绍兴广播电视总台资源,于2019年4月正式成立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为绍兴市委直属事业单位。作为绍兴市政府直属国有文化企业,绍兴传媒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行模式,实现了组织体系、干部体系和薪酬体系改革的目标。在明确行政、采编、经营三条线后,绍兴传媒在采编序列设置调度中心、采集中心、编发中心、新媒中心、技术中心五个二级采编中心。同时,按照“中央厨房”模式,新建为全媒体供稿的时政要闻部、社会民情部、专题部、地方部等部门,实现一次采集、多元传播。这使原有的49个内设机构变成了25个,精简了机构,增强了活力。此外,绍兴传媒还打破了员工事业、企业身份的限制,以岗定薪、以绩取酬。考虑到原绍兴日报社、原绍兴广电总台员工的薪酬水平差距,对原待遇较高的保持稳定,对原待遇较低的逐年提高,经过三年并轨,实现所有员工薪酬体系日常完全统一,年终体现差异,增强了员工活力。
2.新技术应用增强内容传播力。四全媒体强调信息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性。随着媒体融合从“相加”走向“相融”,需要构建更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平台型媒体,运用新技术实现传播创新。绍兴传媒不仅实现了报业、广电在物理层面的合并,还牢牢把握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潮流,孵化出平台型媒体“越牛新闻”客户端。以往分散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资源,通过重组被集纳到“越牛新闻”客户端上。截至2024年5月,“越牛新闻”平均日活占绍兴市常住人口5%左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客户端前列。
3.联动改版提升内容生产质量。通过多元联动实现内容创新,从而增强媒体的影响力,是绍兴传媒的重要探索。2023年3月23日,绍兴传媒与越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5月8日,与越城区战略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依托旗下《绍兴日报》、公共频道两个平台,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精彩的呈现方式,讲好越城故事。全新改版后,《绍兴日报》于周一至周六推出每天4个版的《今日越城》,由时政要闻、综合新闻、产经新闻及富有越城特色的文学、文艺版面组成,内容包含“越·社区”“越·古城”“越·乡村”“越·观察”“越·理论”“越·艺术”等;公共频道推出《越城新闻》《日新“越”异》《醉美越城》3档新栏目,同步提档升级《师爷说新闻》《真话难听》两档品牌栏目。这些改版活动提升了媒体的内容质量,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三、绍兴传媒的融合效果
通过融合改革,绍兴传媒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增强了品牌效应,这为媒体发挥其社会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
1.用户活跃度显著提升。在融合过程中,绍兴传媒打造的“越牛新闻”客户端上线仅一年多用户量就从12.6万增至420万,一举进入全省乃至全国新闻客户端前列,并于2020年10月获评“中国媒体客户端最具影响力50强”。“越牛新闻”善于抢抓机遇,踩准了节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疫情期间,“越牛新闻”抓住两轮政府消费券发放的契机,第一次发放时,积极争取作为政府消费券发放的唯一途径,通过引流使下载量猛增370万,第二次则激活用户参与,使用户的日活量超过200万人次,在做好社会服务的同时,增强用户的活跃度。截至2024年5月,“越牛新闻”下载量破1000万。“越牛新闻”跳出了传统媒体的“平面思维”,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符合时代的气息贴近群众,让新媒体传播越来越接地气,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受众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重塑了媒体运行新体系。
2.媒体品牌效应增强。近年来,绍兴市围绕“坚持真改实融、坚持移动优先、坚持深耕主业、坚持数智赋能、坚持市场运营”五个方面推进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市级媒体融合的路子。2019年融合以来,绍兴传媒连续5年逆势完成经营目标,2023年底营收4.21亿元,实现营收利润年年双增长。2022年,绍兴传媒的新闻照片《隔离病房里最暖拥抱照》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转载,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人次。浙江省委宣传部“舆论引导在线”应用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越牛新闻”客户端融合传播指数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稳居第一。绍兴传媒的新闻创新创优持续加强,使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效提升。融合改革后,绍兴传媒相继获评2019—2020全国媒体融合创新典型案例奖、2020年浙江省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和国家广电总局“新时代·新品牌·新影响”广电媒体融合新闻品牌等奖项。这极大地提升了传媒中心的品牌效应。
作者范文忠系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楼丽君系上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参考文献
[1]之江轩.市媒深融的四个“灵魂拷问”[EB/OL].(2023-04-29)[2024-02-01].http://web.cmc.hebtv.com/cms/rmt0336/0/0rmhlm/ sydw/zw/ysbb/11101524.shtml.
[2]杨驰原,鲁艳敏,左志新,等.我国地市级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J].传媒,2022(22).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