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2024-06-24金珑嘉
金珑嘉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培育,关键在教育。文章通过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农民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现状,制定了关于农民需求的调研问卷,总结了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存在与区域产业需求、农民实践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从尝试培育田间教授,实现农民培训实践与理论的融通;以赛促学,以证提质,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培训效果、就业情况相挂钩;利用校内帮扶,校外学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实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精准化与灵活性相融合。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育,关键在于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影响着我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研究现状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路径
1.理论路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职业教育最早在18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兴起。从最初西欧的农场主和地主开始自发成立农业协会,到19世纪上半叶,农业学校在美国与西欧国家建立。19世纪80年代,各农业发达国家开始相继出台法律,对农业补习教育与中等农业教育的学制、管理体系、师资培养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1]。1945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农业发达国家最终形成了集职业学历教育、农民培训和农业推广于一体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2],将学界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又一次引向高潮。
梳理国外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理论成果,可分为三大流派。一是人力资本论。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主张将人的精神置于经济发展问题的中心;从教育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拥有文化、技术、知识、能力的劳动者的经济价值的创造。二是能力建设观。能力建设观认为农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劳动者能力建设的关键。三是全面、可持续发展观。全面、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改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公平分配、在环境、社会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战略,需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的开发。
2.实践经验
笔者综合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将部分国家的农民教育经验总结如下(见表1)。
表1 国外农民职业教育经验汇总表
国别 农民教育经验
澳大利亚 农牧企业(场)主开办农民培训机构;重视远程教育,建立多级职业证书制度。
英国 法律体系支持,给予参训农民以工资和津贴补助;政策鼓励高校建立农场经营课程,设立奖项,鼓励农民参与培训。
德国 设置农业从业晋升制度,从学徒工到专业工、农业师傅、技术员、工程师证书,每个等级的晋升都有相应的考评和实践认证。[3]
美国 农民夜校,利用农闲期间,开展多项培训。
国内农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晏阳初、陶行知分别提出“用文化教育救农民之愚”“乡村教育”等思想,将“要想改造农村,必须使教育下乡,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的观点带到了大众的视野当中。费孝通从乡村社群、权力结构等角度剖析了我国乡土社会的本质,提出以社区教育为基础,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2.政策梳理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4]。改革开放40多年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作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
3.各省发展情况回顾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笔者梳理各省市农民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如下(见表2)。
表2 国内部分省市农民职业教育经验汇总表
省份 农民职业教育经验
广东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专业。
福建 围绕“茶叶”等地区特色产业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依托各个合作社,挂牌农民田间学校,对核心农户进行培训。
浙江 启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等政府扶持项目;将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考证相结合。
上海 开展“万名农民培训就业计划”“农民高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农村妇女帮扶政策”等政策项目;推广“一村一班一专业”。
江苏 开展“定向委培”“定制村官”,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培养高中毕业生试点涉农类大专学历教育,毕业后统一调配到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推崇远教模式;部分地区采用广电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传送培训节目。
黑龙江 就业技能培训直通车,围绕月嫂、护工、托老托幼、家政服务等专业,开展定岗、定向、订单培训,将培训地点从教室搬到乡镇村屯、田间地头;组织高素质农民赴上海等地交流学习,与上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然而,笔者发现当前学界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视”的情况。第一,教学模式方面,国内绝大部分农民培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来自于教育战线,缺乏对农业实践过程的了解,因此会出现“黑板上养牛”“幻灯片里种田”的情况。第二,开设课程方面,部分地区设置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区域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农民学习后所获得的技术、技能难有用武之地。第三,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培育基地难寻等乱象,与农民参与培训需要获得“短期、实用、现场、实训”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某市农民职业教育需求探究
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对某市下辖部分地区的农民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通过使用SPSS23.0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某市农民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需求。
调查样本的结构分析
本次问卷调研某市农民样本共180份,其中男性占55.6%,女性占44.4%。年龄分层,18—25岁10人,占5.6%;26—30岁28人,占15.6%;31—40岁40人,占22.2%;41—50岁40人,占22.2%;51—60岁46人,占25.6%;60岁以上16人,占8.9%。31—50岁之间的被调查者占了被调查者总数的80%。
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其中获得大专或高中、职高、中专学历的被调查者均为54人,各占比30%、获得初中学历的36人,占20%,获得本科学历的28人,占15.6%,获得小学及以下学历的8人,占4.4%。将所受教育程度数据与年龄段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年龄段越年轻,受教育程度高(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比越高。
调研结果概述
1.培训的性别差异
调研显示性别与是否参与过农民职业培训的差异,通过方差检验后显示,性别与是否参与农民培训存在显著差异(t=3.168,p=0.002)。从数据中反映,全部调研者对参与农民培训报以肯定态度,故后续有待优化女性参与农民培训的路径。
2.就业增收需求
根据被调研者月收入与培训情况的交叉分析显示,高收入水平者参与技能培训的情况高于低收入者。
3.培训内容应偏重技能传授
被调研者所获工资收入高低与技能水平高低成正比,学历水平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弱于技能水平。
4.师资选择倾向“身边人”
被调研者更倾向于请教熟人解决问题,其次依次是“搜索网络”“咨询专业人士”“咨询村干部”。
5.培训形式偏好“近距离”
被调研者更偏向通过“课堂教学”“田间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其次依次是“观看录像、视频”“直播授课”等能“近距离”接触到知识的渠道。
6.信息来源渠道差异大
在培训信息发布渠道上,男性更多通过政府和村干部获得培训通知,而女性更多通过微信或朋友获得农民培训信息,其中,年龄越年轻(31—40岁)的被调研者,通过微信渠道了解培训信息的概率越大。41—60岁的被调研者更偏向通过村干部了解培训信息。
农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基于调研结果,学校立足职业院校资源优势,服务农民教育,凝练出以下实践路径。
田间教授+职校专家,实现农民培训实践与理论相融通
调研显示农民更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故学校改变传统由教师授课的模式,拟定出一套农民榜样的培育方案,通过“挖掘农民榜样→培育榜样力量→搭建沟通桥梁→传播榜样声音”等环节,利用技能培训课程挖掘农民学员自身优势,培育农民自己的达人,利用班级内的“农民意见领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1.挖掘农民榜样
依托优质师资团队,聚焦乡村旅游的热门点“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产品文创、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等内容,依据调研数据,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定制差异化乡村振兴课程,并通过课堂内的“交流讨论、作业反馈”等环节,挖掘出“有丰富实践经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农民学员,作为可培育的潜质学员。
2.培育榜样力量
挖掘到可培育的潜质农民学员后,学校老师通过定制“理论提升+口语表达+经验梳理”等专属课程,进一步培育农民学员,深入挖掘该潜质学员的创业经验,协助学员对过往经历进行整合,形成可推广的榜样故事。如学校开展的一期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中有一位果园种植农户,老师通过与他的课间交流发现他掌握着丰富的果树种植经验,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于是就对他进行了深度培养。
3.传播榜样力量
学校开设“研讨”模式,邀请培育的农民榜样成为“田间教授”,现身说法为学生分享实战创业故事,用真实的经历教育身边农人,感染农人。同时,学校还利用新媒体(微信、抖音)平台,将农民榜样的故事进行传播,影响更多身边的农民群体。
以赛促学+以证提质,助推农民增能与就业相关联
在农民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存在培训效果难于考核的情况,学校通过将培训与赛事、职业技能社会评价考证工作相关联的方式,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培训效果、就业情况相挂钩,借助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提升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群体的就业能力。
1.以证促学,校政联合提农技
为助力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学校组织农民学员参与中式烹饪、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家庭教育指导专项能力、裱花蛋糕制作专项技能等考证,并为考证学员量身定做培训课程,鼓励农民学员学有所“成”,用职业证书证明自己的从业能力,实现培训、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培育农村技能人才。
2.以赛促学,校企联合巧助农
2020年以来,网络直播在乡村发展中日渐从边缘融入生活日常,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学校在传统的直播课程之上,联合农产品销售企业,开设“农产品直播”职教课程,并提出“以赛促教、以赛助销、以赛育才”的理念,通过举办“农播挑战赛”,锻炼农民学员实战技能。
校内帮扶+学分机制,实现培训精准化与灵活性相融合
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农民,定制精准化培育方式。针对校内农民学生,建档立卡,为他们开展技术、就业创业等培训,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前置化”,为乡村振兴储备后备军;针对校外农民群体,则依据“学分银行”等线上工具,化解农民农忙时没有时间就学的困境,实现“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使农民可以累积不同时期的学习积分,转化为技能学习资历认证,通过“线上+线下”精选优质课程研制,搭建技能、学校、田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活力,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将培育田间教授、考培结合、校内帮扶、校外学分制等多种方式引入农民教育,以农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共富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燕萍,蒋文晶.国外农民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前沿,2008(12):137-141.
[2]包宁.农村教育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李学军,郭晓荣.国外农民培育经验对中国培育新型农民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1(08):20-27.
[4]中国人大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简况[EB/OL].(2000-12-06)[2000-12-06].http://www.npc.gov.cn/npc/c12434/c12495/c2435/c2758/201905/t20190522_3637.html.
[5]求是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0-11-03].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11/03/c_1126693429.htm.
2023年金华市社科联年度立项课题《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探索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子》,立项序号:ZTY202323。
[作者单位:金华开放大学(浙江商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