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4-06-24冉红伟
冉红伟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将本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可以增强本土文化自信,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进一步筑牢乡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农民精神家园建设,走好文化兴村之路。文章以重庆市M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乡村本土文化建设人才需求等不同层面的调研分析,提出M村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文化振兴的路径建议,为促进保护利用、活化传承乡村本土文化,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走好文化自信路提供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风文明、治理有效”需要文化铺路,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形成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促进乡村和谐有序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文化不可缺位,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让乡村居民精神富足,立足于群众积极发掘、弘扬本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浸润乡村,有利于真实讲好本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和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文化振兴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3]乡村文化振兴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繁荣乡村文化,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等方面而实施的“灵魂工程”。
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以文化为引领,组织农民建好乡村文化队伍,探索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乡村,能够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促进乡村人才回流,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乡村生活水平,促进产业和人才振兴;从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来看,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人民群众的底气,不断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有效地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供给的不均衡和不充分问题;从生态发展理念来看,乡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4],传统生产方式中拥有丰富的生态理念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深入挖掘生态道德、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有助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从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来看,传统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功能,基于乡村社会的文化特点,积极发挥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等的约束作用,进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
重庆M村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做法
重庆M村辖区面积6.6km2,共有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 317户、3 415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坐拥龙溪河且水资源丰富,油菜、高粱、蜂蜜是M村的名片,拥有风景如画的乡村田园美景。
党建引领,村校共建引入文化力量
M村积极主动与重庆某高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教研室党支部结对共建,为乡村文化振兴造血。一是发挥党建力量筑牢理想信念。借助高校党建资源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莲心廉行、红色家书等党课宣讲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确保基层组织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以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二是推行普法教育开启文明乡风。以高校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网络普法,在村里线上线下开展《禁飞》《断卡》等原创微电影展播,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又增强了村民法治观念,塑造文明之风。三是践行两山理念奏响田园牧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是保护乡村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M村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走村进户宣讲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等相关理论知识,用智慧辅助村民践行两山理念;另一方面在龙溪河畔、村社道路开展垃圾清理,乡村环境美化活动,用行动示范助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深耕挖掘,本土汲取展现文化自信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发扬本土文化汲取营养价值能够充分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挖掘农耕文化创好文化,M村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组织农民参与村级大院、农家庭院建设,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将乡村文化再创新走进百姓家中,展现出美丽乡村新画面。二是传承红色基因传好文化,红岩精神是重庆鲜明的红色标识,村“两委”邀请高校初心宣讲团、使命展演团在本村开展红岩先锋系列展演,以红色文化熏陶乡民,依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杨克明故居开展红色教育,组织村干部、乡贤、村民代表到杨克明故居开展红色研学,重温先烈的英勇事迹,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启迪人,以红色基因坚定干事创业的决心,共谋乡村振兴大计。
建设平台,基础保障丰富文化活动
文化基础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保障。一是规划村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一方面发挥村便民服务中心会议礼堂的基础设施和空间位置优势的双重作用,将其作为开展村级文化活动的根据地。另一方面开展敬老爱幼奏乡村和谐曲,村“两委”以开展老党员、贫困老人、留守儿童人文关怀为主的活动,以亲老亲小活动促进家庭和谐氛围。二是护好文化载体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以村级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基地为平台,搭建农耕文化建立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做农耕文化的输出者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以村级乡情文化馆为载体,串联邻村乡情文化馆,讲述农耕故事,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产业综合体。
M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土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本土力量不足
一是乡土文化建设具有专业化的特点,而乡镇、村社干部没有文化建设或者公共文化服务背景的专业人才,M村当前村党支部书记是大学生村官,其余村委干部是本土人才,因知识受限使得传统的文化搜集、整理、研究等课题不能有效进展,进一步打消了干部的干事热情,本土力量未能激发。二是未重视外来人才引进,青年群体的加入会给文化建设事业带来新鲜的血液,当前,M村从上至下均未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措施来引进文化建设相关的人才,外来力量尚未引进。三是村校合作力度不够全面,高校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一村可以与多所高校进行共建,以覆盖更多的学科类别,而M村并未依托相关专业服务乡村建设。
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滞后,活动成效不佳
从硬件基础来看,乡村图书室、文体活动广场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而M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并没有配备图书屋、完善活动广场设施设备,本身自有的会议室活动空间有限、设施设备不完善限制了多样活动的开展。除此之外,该村的交通工具并未像城市社区一样完善,文艺活动的流动性受限,给该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从组织基础来看,文艺演出队、文化合作社是文化行走在乡村的重要推动者,但是M村缺乏这样的队伍,不能将人民群众调动起来,仅依靠村干部来推动文化发展,活动形式相对固定,内容相对单一,不一定是大众乐于接受的内容。
村民理解认知程度偏低,乡村活力不足
村民是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最终的受益者。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青年群体大量外出务工,村子里留守的常住人口大多为老人、儿童,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不易接受新兴事物,最大的乐趣就是邻家串门、聊天,简单又单调,对以新媒体为主的文化活动大多停留在一些娱乐短视频,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文化活动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留守儿童由于思想认知水平尚未成熟,对于一些文化的理解认知有限,对于传播方式不感兴趣,并且在网络空间文化出现鱼龙混杂、发展不均的趋势下思想极易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村民的认知受限,对于口口相传的乡村故事不能形成系统的体系在乡村进行广泛传播,对于红色文化只停留在看一看的层面,不能深刻体会其内涵也不能将其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支柱。
加快推进M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强化内外协作,共育乡土文化人才
一是加强村校合作,重视青年学子的潜力。一方面可以与多所高校加强党支部共建,既能促进资源共享又可引进专家、研学队伍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还可以吸引青年学生前来体验农耕文化,把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种子种在青年学子的心中,为将来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走进乡村干事创业奠定基础,让青年群体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中。二是加强与上级行政部门协调沟通,设置文化建设的岗位或者与文化机构合作,聘用有文化建设背景、公共文化服务知识背景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也可以选派有文化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轮岗,作为乡建文化辅导员指导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三是重视村内部人才培训,一方面,可以让本土乡贤、农民代表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把农民变成文化人,让文化动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成立村级文化培训班,让村民主动参与学习、经验分享,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梳理乡村故事,让村民能够能讲能谈,成为乡村故事的代言人,文化活动的主导者。
注重基础建设,筑牢乡土文化根基
一是统筹谋划,推进文化合作社建设。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自愿自发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以乡(镇)为总社,村社为文化合作分社的形式,引导离退休干部、乡贤、返校大学生加入合作社帮助发展文化合作社建设,以农村业余人才为依托开展文体活动,通过供给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产品,让村民既当文化的需求者又当文化的传播者,促进村民内部积极交流,以进一步增强村社聚心力。二是加强基础配置,完善文化传播载体。一方面打造村级“乡村书屋”,提供图书阅读公共服务,铸造农民精神文化港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依托村社广阔的空间地域,打造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田园,将活动场所搬进田园,劳作之余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展文化活动。三是美化乡村环境,打造宜居家园。健全乡村文化生态观念,将村里的河流、山脉、历史遗迹等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梳理,投入资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成四季有特色的公园式乡村,让资源资产变生态资产,既可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又可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返乡干事创业。
摸清群众需求,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一是摸清需求创新供给,结合村民的思想认知水平,文化振兴工作要走在一线,创在一线,演在一线,下沉一线了解村民易于接收的方式,广泛征求农民意见,从供给上创新,坚持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激发群众的参与,真正走进村民的精神世界,将传统的乡村文化活化传承。二是以村“两委”牵头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成立村级文化宣传队伍,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走村进户宣传法治、婚恋、村规民约、传统节日等在村里倡导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促进村民以法治村、以德自治,同时要监督网络空间,避免多元多样的网络内容误导村民思想,筑牢乡村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交叉相应,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不只要追求经济的发展,更需要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以及生活方式的协同发展,既要积极发掘和利用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要依托田园景观、乡规民约、民俗文化等本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从乡村村民的文化需求出发,去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解决当前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以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才能走出中国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4-03-13].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dzb=true.
[3]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田晓华.贵州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03):64-69.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渝西地区为例”(2023XJKTYB08)。
(作者单位:重庆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