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胶东大鼓:被时光打磨的“人文戏”

2024-06-24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散板大鼓胶东

朱七七

梁金华正在表演胶东大鼓

左手抡起日月板,右手击打书鼓,顿时清脆的板声响起,鼓声阵阵。在日月板与书鼓天衣无缝的配合中,表演者两眼炯炯有神,余光里闪着一丝温婉的俏皮劲儿,这就是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原为盲人调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因系盲人始创并演唱流传,初名“盲人调”,算是盲人们养家糊口的行当。主要伴奏乐器用书鼓和三弦。

过去,大鼓书在胶东地区非常普及,每个县都有说大鼓书的,名称也不统一,往往冠之以艺人所在地的具体地名,如蓬莱大鼓、福山大鼓、栖霞大鼓、荣成大鼓等。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

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装,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胶东大鼓音域宽广,音调高低变化很大,高亢又婉转,十分丰富、动听,一直保持着健康纯朴的乡土气息。

胶东大鼓,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梁金华等。

梁金华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演唱胶东大鼓

梁金华,传承非遗鼓声不息

梁金华,14岁就跟随父亲梁前光学习梁派大鼓,自从接过日月板,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而今年近八旬的梁金华依然满身精气神儿,谈起父亲梁前光,谈起胶东大鼓,她充满自豪。

梁金华,自幼受父亲影响,胶东大鼓的旋律张口就来。14岁那年她正式参加工作,做了纺织工人。“厂里领导找到我说,既然你是梁前光的女儿,那去跟你爸学个唱段,给咱们厂里做做宣传。当时一听很感兴趣,跟父亲说了这个想法,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梁金华说。

胶东大鼓是由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组成的。与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打单点不同,胶东大鼓打的是双点,鼓板一块儿,上下都得打。

“练习日月板的时候,我开始打退堂鼓了。父亲看我学不下去了,软硬兼施,连哄带训斥地逼着我学。”梁金华说,日月板把手磨破是常事,到冬天手上会起冻疮,用手绢一缠接着练。如此反复,终于把“沉甸甸”的日月板练得游刃有余了,想打出个什么花样就能打出个什么花样。

继承父业的梁金华,艺术上力求精进,大胆汲取“姐妹艺术”精华,不断丰富胶东大鼓的板式唱腔。如:她演创的“花腔散板”“平腔散板”,改进了平稳对称的传统唱法,从而成为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发挥人物思想情感的新唱腔,听之,使人耳目一新。

梁金华说唱的中篇故事《夺印》在农村演出百场而不衰。梁金华和徒弟孙燕等演出的对唱《毛主席的旗帜永飘扬》在上海地区演出200余场,场场谢幕,很受欢迎。梁金华在天津演出《刘玉环》时,曾受到骆玉生、马三立、苏文茂等前辈艺术大师的肯定和鼓励。

可以说,梁金华见证了胶东大鼓的繁荣、衰落、复兴,也经历过对胶东大鼓的改造和坚守。现在,她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用自己的心力坚守着胶东大鼓的传承。

猜你喜欢

散板大鼓胶东
刍议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散板音乐
胶东面塑——花饽饽
大鼓声声
大鼓
简述乐亭大鼓
古筝散板的演奏技法初探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大鼓敲响基诺山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
胶东沿海的“妈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