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小麦制种业高质量发展
2024-06-24刘永霞
刘永霞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濉溪县小麦可供种面积约占全省的43%,研究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文章通过梳理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的分布、制种面积等方面内容,深入分析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对促进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濉溪县坚持以小麦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为抓手,加快“濉溪良种”“濉溪粮食”产业化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获得“国家优势农作物制种基地县”“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小麦)”“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推进濉溪县小麦制种业高质量发展对濉溪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濉溪县小麦制种区域分布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濉溪县小麦制种区域主要集中在泗永路沿线的铁佛、百善、四铺、临涣、孙疃等镇,其中,百善镇的小麦制种面积最大。
濉溪县小麦制种面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濉溪县小麦制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年全县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约为3.3万hm2,产量约为2.5亿kg以上,可供种面积达到133万hm2(安徽省小麦面积约313万hm2)。
种业企业及供种保障能力情况
濉溪县种子繁育及种子代加工企业主要有安徽永民种业有限公司、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濉溪县五铺农场、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等共计18家,均具有制种资质。近年来,濉溪县44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审定,2023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的小麦品种有7个。其中,小麦品种主要有:濉1309(濉溪县农业科研试验站)、濉1216(农业科研试验站)、濉1615(县农业科研试验站、双收种业合作选育)、柳麦618(柳丰种业)、柳麦716(柳丰种业)、大地2018(五铺农场)、永民1718(永民种业)、新研7号(张东志)等。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西北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都在濉溪建立了育种基地。濉溪县种业企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农业良种推广和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濉溪县小麦制种模式及效益
濉溪县小麦制种企业与广大小农户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制种:一种是采用企业制种、农户种植的“企业+农户”模式,另一种则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背景下,以上两种经营合作模式均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小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人种地的现实困境。而且,濉溪县小麦制种为大约1万多农民提供了很多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提供收入比较可观,促进附近农户人均增收在700元左右。
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的发展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
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主要集中在铁佛、百善、五铺农场周边附近,尤其是百善镇,地处皖北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适中,而343国道、238省道于百善镇中心处交汇,202、203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更有沱河、王引河、巴河三条较大的行洪河道,总长52.1km,大沟23条,总长98.2km。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水源是百善镇发展小麦制种产业,推广良种繁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种子知名度高
濉溪县小麦制种起步早,发展势头迅猛,我县小麦种子的销售片区主要集中在河南中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等省的30余个地级市,而且濉溪良种的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产业链不断完善
濉溪县按照从“濉溪良种”到“濉溪粮食”再到“濉溪面粉(面制品)发展脉络,推进小麦制种产业研发、繁育、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并着力发挥县种子协会、面粉行业协会在小麦制种产业发展当中的牵引作用,以订单方式进行补链、延链、强链,通过深加工,带动种业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健全上下游全产业链条,提升“濉溪良种、濉溪粮食”产业化水平,推进濉溪县种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小麦缺口仍然存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为4 310万hm2,与2021年相比减少了20万hm2。近年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和部署当中,都能看到对种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创新型种业龙头企业有望在新一轮政策支持下获得加速发展,种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市场竞争力较弱
一是全县现有小麦制种企业普遍存在扩繁能力不强、产销规模不大的问题。近年来,政府虽然积极制定政策努力培育本地小麦制种企业和引进外地龙头企业,但截至目前,全县还没有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经营制种资质的A类企业,多数制种企业为B、C两类,也没有产销规模达到亿元级别的小麦制种企业。二是我县小麦种子辐射区域不广、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除濉1 309、濉1 615、柳麦618等少数小麦种子能够将市场开拓至省外,绝大多数小麦种子主要服务本地及周边市场,尚没有走出黄淮海区域,缺乏大区域级别种子企业和种子品牌。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种业创新团队建设落后,缺乏领军人才。濉溪县农科站仅有13人,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多数人员年龄比较偏大,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较低。二是种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少,多数种业企业主要依靠科研院所的平台延伸和技术依托。三是濉溪县仅个别小麦制种企业拥有少量专利和自有品种权,自主产权品种虽然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但主流大品种还没有出现。与全国大多省份一样,育种技术仍以传统杂交育种方式为主,通过自然孕育过程和大田试验方式,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单倍体育种生物合成等高新生物技术研究起步晚,生物育种技术整体应用不足,科技对种业的支撑程度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种业产业链不长
一是种业产业链不完整。种业产业链条涵盖种子研发、繁育、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近年来,濉溪县虽然引进培育了一批小麦种子企业,但大多处于“卖种子”的单一模式,主要集中在种子的生产、加工环节,种子的研发、仓储、物流等环节还比较弱。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快。濉溪县小麦相关的亿元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比例较低。与小麦相关的面包、糕点、饼干等休闲食品,速冻面食、简餐面食等方便食品以及高端全健康食品等深加工企业较少。
要素支撑不强
一是信贷资金支持不够。近年来,濉溪县金融机构对种业企业的信贷支持虽然日益完善,在贷款金额、审批流程等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为企业减轻了一定程度的资金需求负担。但由于我县没有建立专门的种业贷款风险共担机制,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种业企业的特殊性,其抵押物多为仓储,我县种业企业在贷款过程当中还需要额外承担一笔不小的第三方贷款担保手续费,否则金融机构不予贷款,或者贷款金额比较少,难以满足种业企业的资金需求,制约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土地流转难。我县制种企业虽然有强烈意愿扩大在濉制种基地面积和提高种子产量,但制种企业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这导致制种基地当中会一定程度地存在有“插花田”的现象,影响制种基地连片发展,进而制约我县制种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不利于提高“濉溪良种”的质量和竞争力。
检查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行业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健全完善,但受地方政策环境、执行等因素影响,还存在小麦种业有关规范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如,由于濉溪县小麦制种行业本身的监督检查机制尚不完善,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执法过程中存在力度不够的现象,导致在制种查处等方面仍然存在漏洞。
推进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并落实濉溪种业发展规划,明确种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优化配置种业发展资源。组建县(镇)工作专班,对小麦制种龙头企业建立领导挂钩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重大问题,龙头企业可通过“一企一议”服务工作机制解决遇到的难题。以百善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国家级产业园为契机,建立小麦制种企业工作联席制度,定期进行工作交流与调度,对小麦制种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定期跟踪调度。二是明确责任分工。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压实责任、细化举措、稳步推进。农业部门牵头做好业内小麦制种企业的协调指导工作,各镇、各部门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三是强化政策支撑。积极支持各镇、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土地流转模式,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适当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小麦制种企业加大种业科研投入,支持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合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种粮大户和种粮农户的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市场占有率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根据濉溪县财力状况和县内小麦制种企业融资实际需求,组建由政府相关部门、县农投公司、种业企业等主体构成的“濉溪县种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科学确定种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按照种业担保风险补偿基金放大8—10倍的额度,为濉溪县种业企业在合作银行的贷款提供融资担保,分散融资风险和压力,破解濉溪县种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二是强化土地保障。政府可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探索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土地流转机制。探索采取“政府+种业企业+N(村、农户、种粮大户)”的模式,支持小麦制种企业建设连片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并对流转的土地进行平整和沟、渠、路、林、桥、井、涵、灌溉等基础设施高标准配套,为推进我县小麦制种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可以将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作为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安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集聚现代种业创新资源要素,把百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皖北乃至全国种业科技创新先行区和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种业协同创新平台,为我县种业现代化赋能助力。同时,支持小麦制种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壮大科研人才队伍和组建试验联合体,开展国家、省级联合体试验,推进品种研发创新。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本土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在原有成果奖励的基础上,对有能力开展科研实验的小麦制种企业,每年给予专项科研经费扶持20万—50万元,连续3—5年,并对专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四是加大引才扶持。通过引育并举,加强高素质种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优化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为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种业龙头企业当中的高级管理人员接受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子女可以由教育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优质学校,留住高端技术人才,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与小麦制种相关的加工、储运、服务等企业主体的引育,延长小麦制种产业链。
加强宣传推广
首先,要围绕培育壮大种本地业龙头企业,树立优秀典型,做好宣传引导,推广经验做法,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工作进展、先进人物、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等信息,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力量踊跃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其次,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多种手段加强“濉溪良种”的宣传推广力度,从而提升濉溪县优势种业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要高效推进濉溪县小麦文化博物馆扩改建工作,要重点展示濉溪县小麦育种发展历史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把小麦文化博物馆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宣传阵地,提升濉溪种子影响力。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涉种违法行为,尽可能地杜绝私繁滥制、抢购套购、农户私自留种等违法违规行为。开设举报专线电话,由督察单位和从事种业工作的人员共同监督制种工作监管人员,减少监管人员不作为和忽视涉种违法行为现象的发生。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已经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制定有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推进濉溪县小麦制种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中共濉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