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帮带制激起乡村人才“活水”

2024-06-24游庆和

村委主任 2024年9期
关键词:活水年轻干部导师制

游庆和

“导师帮带制”以结对帮带为纽带,培养乡村年轻干部的政治素养、工作业务能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活力。文章从“导师帮带制”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导师帮带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提出了“导师帮带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实施途径,包括精选名师,按需“结对子”;精心培育,做好帮带计划;精准提能,注重实践锻炼;精细考核,完善管理机制等,旨在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复杂局面,需要乡村干部具备强大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应全面推进“导师帮带制”,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带领广大乡村年轻干部深入到群众中,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实际困难,乡村年轻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好地历练,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并形成强大的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保障。

“导师帮带制”的提出

导师制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牛津大学创立的付薪导师制,即牛津大学新学院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指导其学业和品行,并从基金中拿出一些先令支付导师的薪酬,因牛津大学创立的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卓越的成效,于是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始纷纷效仿这一制度。在我国最早引入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1938年由当时的校长竺可桢引入并试行了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但是没能得到推广,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延续至今仍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最佳实施路径。2004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在导师制基本上结合我国传统“师带徒”的做法,创新提出“导师帮带制”,主要做法是通过老干部、模范人物等经验丰富者的言传身教,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工作要领,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实现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高效传递。

“导师帮带制”模式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培养方式,不仅向年轻干部传授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让年轻干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更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随着这一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导师帮带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优秀导师的个性化指导和言传身教这种模式,为培训高质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巨大力量。

“导师帮带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

“导师帮带制”的有效实施,不仅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整体工作能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通过采取“导师帮带制”成功地将老一辈的经验和智慧传承给了新一代年轻干部,确保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连续性,同时,这一制度也激发了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助于培养乡村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乡村实用人才队伍,更好推动乡村振兴始终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导师帮带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结合导师自身的经验和专长,为基层年轻干部群体量身定制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其优势在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年轻干部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通过亲身参与乡村实践活动,迅速将理论知识和导师的经验转化为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此外,“导师帮带制”还强调对年轻干部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更加注重培养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使年轻干部灵活应对复杂的农村问题,进而推动乡村发展,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与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直接的联系。“导师帮带制”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导师帮带制”能够有效地引导年轻干部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年轻干部可以深入了解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到乡村产业建设的重要性,进而积极参与到乡村产业建设中。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年轻干部会主动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并跟随导师学习实践经验和问题解决技巧,逐渐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导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影响力,积极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乡村产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导师会指导年轻干部如何帮助乡村产业打开销路,拓展市场份额,以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导师帮带制”可以培养年轻干部的责任意识,让其更加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除了关注农业生产环节外,还要将关注点向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旅游等下游产业延伸,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社会治理能够保障乡村社会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导师帮带制”是乡村人才振兴中一种富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强大的人才队伍来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一是“导师帮带制”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导师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深实践者,不仅深谙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更对乡村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导师帮带制”模式下,导师可以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掌握乡村治理的精髓和要领,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进而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在“导师帮带制”模式下,通过导师与年轻干部的结对帮带,可以将传统的乡村治理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年轻干部将新知识、新观念和乡村治理经验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治理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体系转变,以此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使得乡村社会在保持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在“导师帮带制”模式下,年轻干部会在导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积极参与乡村社会的各项公共事务,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如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如何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如何化解社会矛盾等。通过不断的参与实践,年轻干部的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会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

“导师帮带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实施途径

精选名师,按需“结对子”

“导师帮带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优秀的导师队伍,为了推进乡村振兴,为其注入人才力量,需要破除年龄、身份、职务等方面的界限,对不同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干部进行统筹规划,实施个性化帮带和全面性帮带相结合的方式。一是为了切实提升乡村的人才储备和振兴能力,需要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强的导师,这些导师包括在乡村发展中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人才,以及在基层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五好”乡镇党委书记和被广大群众所认可的模范人物,让这些导师与年轻干部结成帮带对子,通过手把手的传授、面对面的交流,确保知识和经验能够得到有效传递,进而提升年轻干部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是为了让年轻干部快速转变角色,明确自身职责,改善“一帮一”模式存在的弊端,探索“导师帮带制”实施途径,特引入专家教授帮带和本土导师帮带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更加全面、立体的帮带新格局。专家教授帮带可以从宏观角度提供战略指导和专业知识支持,而本土导师帮带则更侧重于具体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传授。通过这样的帮带组合可以促使年轻干部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确保年轻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三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力度,还需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将“老支书”“老乡镇”等经验丰富的前辈,以及高层次人才、党员致富能手、优秀镇村干部等多元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实力雄厚的导师团队。凭借导师团队的强大优势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和帮助,还能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

精心培育,做好帮带计划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上,只有构建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保障,而在构建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导师与年轻干部之间的“传帮带”关系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为了更好发挥导师的经验优势,促进年轻干部的快速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帮带计划。在制订个性化帮带计划时,一是应充分考虑导师的经验和特长。通常情况下,导师作为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和实践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因此,应最大化激发导师的潜力,让导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长来指导年轻干部,确保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既实用又高效。二是应针对年轻干部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个性化帮带计划。年轻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还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期望。因此,在制定帮带计划时,应充分尊重年轻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年轻干部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年轻干部量身定制一套符合个人特点的帮带方案。在整个帮带过程中,导师应发挥“传”的作用,将乡村发展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传授给新干部。三是导师还应注重“帮”的实效,帮助年轻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而年轻干部则应积极发挥“带”的作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是为了确保帮带计划的有效实施,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通过对帮带过程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了解帮带计划的实施效果,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导师与年轻干部之间的“传帮带”关系能够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精确提能,注重实践锻炼

在人才培养和干部成长的道路上,实践始终都是检验真理的关键标准。尤其在“导师帮带制”这一特定背景下,为了保证帮带效果,需要加强实践锻炼。在知识和技能传授方面,无论理论知识讲解得多么详尽,都无法替代亲身实践所带来的深刻体验和直接经验。一是为了强化帮带效果并真正提升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导师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方式,将田间地头作为教学课堂。在田间课堂上不仅向年轻干部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在实地操作中演示技巧、解答疑惑,确保年轻干部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迅速掌握要领,通过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快速提高年轻干部的学习效率和实用性。二是采取“一对一”的跟班式培养方式。每位年轻干部都应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由年轻干部全程跟随导师进行实践工作。在实践培养中确保每位年轻干部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根据年轻干部的特点和工作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年轻干部能够应对复杂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各种农村问题,更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精准考核,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导师帮带制”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有效实施,应构建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帮带制度,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提供依据。一是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考评细则》,且要在这些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导师的选聘资格、职责范围以及行为规范,确保导师队伍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同时,建立“一对一档”的成长档案和考核反馈制度,对每位年轻干部的学习进度和成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帮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计划调整。通过构建档案制度不仅能够促进年轻干部的个性化发展,还能够为后续的奖励和激励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提升导师待遇。导师在帮带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为了鼓励导师积极参与帮带工作,应设立专门的奖励基金,对表现优秀的导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以此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三是要完善“传帮带”制度,激发基层干部活力。基层干部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乡村的振兴进程,应鼓励导师与基层年轻干部建立紧密的帮带关系,通过言传身教、实践指导等方式,提升年轻干部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四是要建立导师和年轻干部的交流平台,促进导师和年轻干部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创新,共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导师帮带制”作为一种有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家人才、“老乡镇”、老干部与年轻干部结成帮带对子,言传身教向年轻干部传递个人宝贵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迅速提升了年轻干部群体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乡村工作的行家能手,实现了以老带新、以强帮弱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岳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活水年轻干部导师制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年轻干部要过“一道坎”
年轻干部要做到“五个过硬”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为有金融活水来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