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小县“大部制”改革:山西试点四年记
2024-06-24李桂张笛扬
李桂 张笛扬
四年后,山西启动了第三批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工作。
2024年3月23日,大同市两会召开期间,大同市委书记卢东亮在参加左云县代表团审议时提到,左云县要稳妥有序推进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2020年以来,山西先后分两批推进6个人口小县的改革试点,包括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
人口小县已成地方机构改革中的显性话题。山西之外,青海、内蒙古、湖南、安徽、甘肃、江西等地,亦有小县改革的尝试。
对部分改革亲历者来说,小县改革刚刚“平稳过渡”不久,新一轮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又将带来新的挑战。
一定的自主空间
位于山西北部的左云,是大同市人口最少的县。左云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底,该县常住人口约为11.54万人。
一般来说,常住人口小于20万的县级行政区被视为人口小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山西省117个县级行政区中,常住人口不足20万的有47个,不足10万的有16个。
人口小县的数量多了,一些共性问题开始显现。2019年底,时任山西省委主要领导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山西人口小县存在财政供养入不敷出的现象,财政支出主要依靠政府转移支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维惯性等问题。
山西省委编办有关负责人在2022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山西省人口小县大多存在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失衡、人浮于事等突出问题,省委由此决策部署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工作。
2020年4月,临汾市浮山县和忻州市河曲县成为第一批改革试点县。
常住人口不足10万的浮山,财政供养人员比例失衡的问题同样突出。以浮山县2020年的数据为例,全年全县GDP完成39.2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1.3亿元。在此财政收入水平下,公用经费成了一笔庞大的开支。
机构改革前,浮山县有财政供养人员5906人,人员经费支出4.6亿元。也就是说,彼时,浮山县约每17个人中,就有1人是“吃财政饭”的。而全县每年给公职人员发放的薪酬,接近其年财政收入的3.5倍。
2020年12月24日,浮山县召开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动员大会,两天后,县领导为新成立的机构揭牌。
改革后,按照“大部制”的原则,浮山县党委序列的直属机关由9个精简为6个,政府序列由26个精简为16个,一共精简到22个。
在县党委序列,浮山县委办和县政府办合为一家,对外的名称表述为“县委办(政府办)”。县纪委监委机关和县委巡察办合并,县委组织部和县委编办合并,县文旅局、县文物局并入县委宣传部,民宗局并入统战部,县司法局和县信访局则划入县委政法委。
县政府部门中,民政局和人社局进行了合并,自然资源局和林业局合并,住建局和交通局合并,发改局、工信局、教科局的科技部分合并成为发展改革和科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扶贫办合并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稳妥有序推进
在设计和执行改革方案之初,浮山本想更“大刀阔斧”一些,但有些部门难以合并。比如浮山最初打算将审计局和其他局合并,但浮山县一位县领导介绍,调研中发现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很强,和其他局合并后不便于监督,就保持了单设的局面。
同为第一批改革试点的忻州市河曲县,改革之后,原有的36个党政机构也整合为22个,事业单位由186个整合为40个。
浮山和河曲的尝试,为后续的试点提供了经验。此后,2022年4月,山西省委确定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等4个县为第二批试点县。
按照第一批试点县的经验,机构撤并后,县领导兼任局长,同时每个局设置一名常务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
浮山明确了14个县直机关由10名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兼任“一把手”,还有一名副职主持日常工作。县领导担任这些局的党组书记、法定代表人。
王伟(化名)是山西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第二批试点县中A县的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在他的印象里,A县更具体的改革工作是从2022年5月开始推动的。
A县延续了县领导兼任局长的做法。王伟介绍,改革后,有的局长成了常务副局长,继续主持日常工作;有些局长没有合适的岗位,就适当晋升职级,安排其他工作。
谁能留下?谁会离开?人员安排是否偏向年轻干部?王伟表示,面临着紧迫的改革任务,已经“顾不上”考虑那么多了,“首先是以稳定为主,再根据干部的个人专长、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去调整”。
公用经费下降明显
山西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至今,一些效果开始显现。山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张晓峰曾公开撰文表示,对稍早参与改革的6个试点县而言,“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浮山县通过机构精简和职能融合,独立核算预算单位由改革前的124个压减到86个,2021年预算公用经费比2020年压减了283万元,降低了10.1%。
河曲县委组织部公布的信息显示,经测算,经过三五年的过渡期后,河曲县的行政成本将大幅下降,公用经费支出减少367万元,下降8.2%。
王伟表示,在A县,目前的人员经费“暂时省不了”,这和改革后部分部门暂时超编以及因职级调整带来的工资增长有关。
王伟解释,机构改革后,一些因部门合并而成立的新部门,整体而言出现了超编的情况,“比如说原来50个编制,现在只有40个了,目前看,在岗人员是超了的。”
超编人员的消化需要时间,三五年的政策过渡期后,部分人员退休了,整体的编制才能符合改革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这笔钱肯定是能省下来的。”王伟补充。
相较于人员工资,在A县,节省部门经费的效果立竿见影。王伟解释,过去,农业农村局、水利局、乡村振兴局等3个部门都是独立核算单位,每个部门都有公用经费。机构改革后,3个部门合并在一起,公用经费自然也只有一份,“钱肯定是省下来了”。
山西的改革,引起了外省市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青海、内蒙古、湖南等地派出专人到山西调研,学习小县改革经验。
2022年8月2日至5日,青海省委编办会同果洛州委编办及玛多县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调研组,赴山西省考察学习人口小县改革经验。
青海省委编办结合学习考察情况和山西省涉改市县相关做法经验,提出了“考察学习山西省改革经验做法,进一步修改完善《玛多县‘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干部职级晋升、提前退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柔性用编力度,有效降低改革阻力”等建议。
常住人口不足1.5万人的玛多县是青海省人口总数最少、机构编制规模最小的建制县。2022年5月,玛多成为青海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县,设置党委机构6个,政府工作部门14个,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25个精简为20个。
2023年9月15日,玛多县正式印发并实施涉改部门“三定”和“九定”之规,玛多县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宣告完成。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