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空巢老人抑郁症治疗

2024-06-24韩宜彤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病耻邻里空巢

韩宜彤

空巢老人是指成年子女离家后,独自居住生活的老人及配偶。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2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有2.9亿,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超过50%。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数量将超过两亿人。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数量激增。

学界关于空巢老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和孤独感的缓解问题,并强调老年抑郁症患者若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他们的症状将会有所缓解。很多研究忽视了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抑郁症治疗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D社区为研究调查对象,在对该社区空巢老年抑郁症患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抑郁症的策略,以期促进解决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

一、社区空巢老人抑郁症问题的成因

D社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西南部,现有常住居民2528户,总人口7469人,60岁以上者1642人,约占总人口数的21.98%。其中,单独居住的老人或者夫妻共同居住的空巢老人有212人,占人口总数的2.83%。因此,调查小组选择该社区为调查地点,并在D社区内选择意识清楚并愿意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问卷124份,回收率为95.38%。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该社区空巢老人中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但因为年纪较大,身体有多种疾病的比例高达62.9%,其中与子女异地居住的比例更是达到了70.97%。与之相对的是,所调查的空巢老人中,轻度抑郁症患者比例较高,又因为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较大,45.9%的人更倾向于需要子女陪伴。但调查发现,由于教育程度不同,所以空巢老人的交往意愿也不同。教育程度较高的空巢老人更倾向于社区活动和邻里交往,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更倾向于经常给子女打电话或者子女能在节假日更多地回家看望陪伴。该调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空巢老人情感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满足是造成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主要成因。《2022年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指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能够得到精神慰藉,能够做到老有所用的同时,也能享受老有所乐的人生。为此,笔者在社区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多数经济生活问题不大,经济上的需求较弱。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尤其是无配偶的空巢老人,虽然生活能自理,但是缺少交流和沟通对象,导致他们懒得沟通的现象逐渐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空巢老人抑郁症患病情况,笔者对该社区的空巢老人意愿进行了相关统计(见下图)。

所调查社区是老旧社区,日常专门针对空巢老人的活动能力十分有限。大部分空巢老人闲暇时间大多数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到楼下散步等活动,较少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同时,因为子女看望老人的频率较低,空巢老年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子女陪伴,加上老人自身的衰老,内心更加郁郁寡欢,也就更不愿意主动外出参加活动,这些都是造成空巢老人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二、社区空巢老人抑郁症患者面临的问题

调查发现,空巢老人抑郁症主要表现在持久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觉得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从而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等生理现象。因此,要想真正解决空巢老人抑郁症问题,必须将空巢老人抑郁症患者面临的问题弄清楚。

(一)空巢老人与他人交往频率低

因子女无法长期陪伴在空巢老人身边,他们很难从子女身上得到精神慰藉。因此,空巢老人就更需要从邻里之间、社会活动之间交朋友、多沟通,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但是,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因邻里交往意愿要大大低于普通老人,多数人闲暇时间选择独处或者看电视解闷。当他们出现心情烦躁不安、焦虑与恐惧、持续情绪低落时,并不能及时向邻里寻求帮助。

(二)空巢老人病耻感较高

病耻感是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患者,由于自身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种负面情绪体验。空巢老人因为社会交往意愿较低,绝大多数长期独处生活,负面情绪无法发泄。故而,他们比健康老人更容易产生绝望、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加上他们对疾病缺乏了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患者自我病耻感增强。笔者从调查小区中随机抽取了20名普通老人和20名空巢老人进行访谈,对他们的病耻感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访谈分析,普通老人病耻感要远远低于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罹患抑郁症后,很多觉得是长期空闲导致的情绪低落等现象,认为过几天就好了,并不就医诊断。有的老人甚至在确诊抑郁症后,仍对服药有抵触心理,更羞于对他人提起的病患症状。认为自身疾病的存在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使自身自尊水平降低,病耻感增加,对生活的态度就更加消极(见下表)。

(三)空巢老人的自我接纳程度低

自我接纳是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越有助于回归社会。在访谈的过程中,患有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多数表示,自己每天都在消磨时间,很多时候在家里一躺就是一天,懒得下楼,甚至懒得吃饭。当被问到是否愿意走人社区,愿意为社区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多数空巢老人表示,自己年龄大了,怕自己做不好这些事情。多次自我否定后,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就会越来越差。

三、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抑郁症治疗策略

(一)帮助空巢老人建立密切的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的贴心照顾可以让空巢老人增强自我价值感,通过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感受到家庭对自己的接纳和尊重后,就可以减少自身的焦虑、烦躁等情绪。这就要求居住在同一城市的家庭成员,要定时抽出一定时间去探望老人;对于异地成员来说,他们要经常通过网络视频或者电话及时和老人进行沟通,了解老人身体状况的同时,也给予老人心灵的抚慰。这些家人间的关心和倾听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人的抑郁症状。

(二)协助社区开展健康教育

目前,社区关注老年抑郁症方面的健康教育和讲座相对欠缺。因此,许多老年人不好意思将患有抑郁症的情况告知亲属,从而延误治疗。此外,仍有部分空巢老年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烦躁、夜不能寐等现象是常见现象,或者是子女不在身边缺乏沟通才造成的,并不是疾病,所以拒绝就诊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社区和相关健康专家进行健康心理讲座。让老人对自己的抑郁症状有深入了解,对照相关症状看自身是否存在抑郁现象。如果有,就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和门诊进行诊治,从而,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三)助力空巢老人多渠道融入社会

孤僻、冷漠是空巢老人抑郁症患者的重要表现。面对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要及时走进空巢老人家中,通过和他们聊天,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子女工作、生活状态等问题,逐步引起老人的讲话欲望。在慢慢和老人成为朋友后,鼓励老人走出家门,积极和邻里交往,或者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交朋友,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阴霾,活出自己的快乐人生。

结语

相较于普通老人来说,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因老年人自身的病痛增多、老伴离世、子女工作、异地生活、家人陪伴过少等原因,他们更容易感到孤独、自卑,从而罹患抑郁症。随着社会老龄化人群的增多,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需引起家庭、社区、社会的重视,积极引导老人在就医的同时走出家门。一方面,通过积极与邻里进行沟通,邻里和谐相处,增强邻里关系的融洽度,感受邻里之间的温暖。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也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积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各种各样的适合老人参与的社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周围人的善意,也能在和他人的沟通过程中,逐渐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抑郁症的康复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2506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病耻邻里空巢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