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的“花”样生活
2024-06-24张晴
张晴
云南是一个“四季鲜花开不败”的神奇地方。这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省份,地形复杂,南北海拔差异大,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生态系统类型,是世界上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
云南省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哈尼族、白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布朗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25个少数民族在此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他们长期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互动,与各种动植物相熟相知,相处方式多种多样,形成了异常丰富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承担着延续生命的重任。云南是全球主要花卉分布中心之一,野生花卉植物超过5000种。当地百姓对花的利用,不仅体现在观赏、装饰,还有口腹之欢、健体之用,也镶嵌在许多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中。
以花为美
大多数时候,花承载着一株植物全部的浪漫。在云南的大小城市中,各种花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统计,昆明市的道路绿化中应用了27科33属43种观花植物,如蓝花楹、叶子花、荷花玉兰以及市花山茶等,使得全年都有鲜花次第开放。在西双版纳、普洱等云南热区的道路两侧或建筑物前,凤凰木和火焰树硕大鲜艳的红花在春天充盈枝头,象征着当地人红火的日子、热闹的生活。
云南人爱花也爱美。在乡村的傣族、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人家偏爱在房前屋后圈出小小庭园,种上常吃的果蔬,也种花。家里有女孩子的傣族人定要在庭园里种上姜花、缅桂花、鸡蛋花,小女孩儿喜欢把花戴在头上、别到衣服上。在昆明等城市街头,常有人将茉莉花穿成串儿出售,或作为手链,或围于项脖,茉莉花摊前总是围满了女孩子。
在云南,花经过包装输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就成了一笔可观的财富。2022年,云南鲜切花种植面积35.1万亩,产值157.76亿元,带动了10余万农户增收;被誉为“亚洲花都”的斗南花卉市场鲜切花交易额121亿元,作为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集散中心,地位稳固。如此庞大的鲜切花产业,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鲜花入馔
各种各样的花不仅涌动在云南大小城市的路边、绿地和花店,也出现在云南人的餐桌上。“鲜花当蔬菜”是云南人的日常。据最新民族植物学研究显示,云南各民族采集食用的花卉植物涉及84科231属425种之多。当地人既可能食用整朵花,如茶花、石斛花,也可能仅食用花的某些部位,如苞片、花梗、花托、花萼、花瓣、花蕾、雄蕊(花粉),或吸食花蜜。当地人既将花与其他蔬菜或辅料一起炒食、煮汤,也凉拌、包烧、煎炸、腌渍、浸酒或泡水代茶。以鲜花为食材做成的饭菜、糕点、零食、饮料,充斥在云南人饮食的方方面面。
海菜花是云南食花植物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全省多地均有食用,以大理食用最多,食用历史最为悠久。当地白族人习惯食用它的全花,特别是细长的花梗,有时也会附带一点茎叶。食用方式以炒食和煮汤最多,菜肴有海菜芋头汤、豆米海菜花、海菜豆腐汤、素炒海菜花等,清爽可口。
白花也是云南多地的食材,主要指豆科的粉花羊蹄甲(俗称老白花),还有杜鹃花科的大白杜鹃和云上杜鹃(俗称大白花),皆可用于炒食、煮汤,味道鲜美。白花在云南很多民族中有独特的意义,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将粉花羊蹄甲称为“杰波”,当地有“杰波花开了,知了叫了,该播种了”的古谚。类似的,在大理等食用大白花的地区,人们把食用白花当作春天开始的标志。
药食同源现象在云南各地各民族中普遍存在。花除了作为食物,也可以成为良药。在425种云南食花植物中,有308种有民间药用记录。如木棉的花入药能清热凉血、解热祛湿,臭牡丹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密蒙花和荷包山桂花都有明目的功效。以前,云南很多地方因地理位置偏僻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缺医少药,是这些药食植物帮助百姓维持身体健康、缓解隐性饥饿。
与花同在
在云南,花承载着很多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西双版纳易武镇的瑶族人每逢二月二“龙抬头”,定要吃上一盘芭蕉花炒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傣族人每到傣历新年“泼水节”,家家户户用密蒙花染出黄米饭,用云南石梓的花制作糯米粑粑“烤糯索”食用。棕苞花是棕榈树嫩花序的俗称,在腾冲有“不吃棕苞花就不是腾冲人”的说法。
花树也是很多云南人的社交场所。白族人每年阳春三月都要相聚梨园共度“梨花会”;西双版纳基诺族的年轻人向来习惯在老白花树下谈情说爱,哪个基诺族小伙儿爬老白花树爬得高,采得的老白花多,就会更受姑娘的青睐。
在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信仰中,花是圣物,是吉祥美好的象征。彝族以滇山茶花为圣花,每年都要向茶树祈祷;白族认为茶花可以带来好运,大理当地多有人家种植;滇西北藏族视格桑花为幸福吉祥的代名词。受南亚、东南亚佛教影响,也有一些云南人认为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和地涌金莲是与神灵关系密切的神圣之花。
花盛放在每个云南人的生命中,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注脚,更是他们永怀期待、不断向好的美丽映射。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