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6-24易磊

湖北植保 2024年3期
关键词:普安茶产业现状

易磊

摘要:茶产业是普安县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普安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3-003-04

普安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北纬25°18′~26°10′,东经104°51′~105°09′之间。地貌呈南北走向长条形,国土总面积1 453 km2,总人口35.85万人,平均海拔1 400 m,平均气温14℃左右,年均日照1 563 h,年均降水量1 438.9 mm,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以黄壤、黄棕壤为主,pH值为4.5~6.0,属富硒土壤。具有雨热同季、春秋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适宜发展优质茶产业。本文阐述了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普安县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普安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

普安县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茶产业,到六十年代建成了一定规模茶园,在普安县与晴隆县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距今已有164万年的茶籽化石,县境内现有2万多珠四球古茶树群落,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普安县将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强力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2 200 hm2,其中投产面积8 333 hm2,主要茶树品种有四球茶、云南大叶、黔湄601、白叶1号、乌牛早、龙井43、黄金芽、福鼎大白等,其中早生茶品种(乌牛早、龙井43等)3 126 hm2,当地茶树品种(四球茶)2 260 hm2,特异茶品种(白叶1号、黄金芽、极白、奶白等)2 113 hm2,云南大叶种1 973 hm2,黔茶系列品种(黔湄601)1 847 hm2,福鼎大白茶品种466 hm2。

1.2 生产加工

普安县现有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208家,年收入2 000万以上规模茶叶企业4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16家;获“SC”质量生产安全许可认证茶叶加工企业25家,获“ISO”认证茶叶企业5家,获得对外贸易经营企业资格3家。2023年春茶产量2 031.99 t,产值10.73亿元,春茶生产种类有龙井、毛峰、翠芽、碧螺春、甜茶等。截至2023年底,全县夏秋茶产量7 433.77 t,产值2.21亿元,夏秋茶生产干茶种类有红茶、大宗炒青、烘青、刀切龙井等。贵州普安县精细加工的春茶品质优良,普安茶场的春茶中硒元素含量为0.28~0.33 mg/kg,达到国家富硒茶标准,分布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地层之上,茶园土壤硒含量达0.59~3.07 mg/kg,属于富硒至高硒土壤。在类似地质环境与土壤条件的地区发展优质富硒茶叶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1]。

1.3 市场销售

普安县2023年茶叶销售量0.86万t,销售额11.66亿元(其中:省内销售0.086万t、销售额1.52亿元;省外销售0.774万t、销售额9.87亿元;出口销售0.02万t、销售额0.27亿元)。全县已注册登记商标数68个,获得“SC”认证的茶企业25家,获得“ISO”认证的茶企业5家,具有外贸易经营资格的茶企业3家,省内外营销点共592个,其中省内165个、省外427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管理粗放

普安县茶园的管理主要靠农民,茶农普遍文化程度比较低,茶叶种植和管理技术欠缺,未接受过茶树种植和管理的系统性技术培训,凭着个人经验和邻里之间传递的消息为依据开展茶园管理,茶园管理粗放。缺乏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及积极性;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局限,茶农追求经济上的快速回报和眼前的短期收益,对茶叶过度开采;受本身经济条件制约,不愿投入太多肥料、农药等农资成本,致使茶园产出少、效益低下。

2.2 病虫害防治效果不明显

病虫害防治是茶园管护的难点。随着病害、虫害的季节性发生,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防治,就会暴发危害,最终减产甚至绝产。受制于茶农的文化程度、病虫害防治知识和农药获取途径等条件制约,普安县茶园病虫害防治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部分茶农对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及茶园绿色防控产品指导名录认识不够,农药使用不规范。病虫害发生的诊断不准确,不能对症下药,增大了农药使用频次,且防治效果不明显,反而增加了茶农生产成本。

2.3 缺乏品牌标准

普安县域品牌“普安红”是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产品属性的名片,获得“普安红茶”“普安四球茶”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及农业农村部农特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普安红茶”品牌的建立与发展,要求从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等需统一标准生产,统一规范管理“普安红”产品标准和品质,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普安县现有茶企208家,大多数茶叶都是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生产,各茶叶加工厂制茶工艺不同,出产茶叶口感不一,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成品一致的生产格局。存在采摘质量参差不齐,标准推进难,茶园面积大,用工需求量大,没有形成日常化专业采摘队伍,对采摘工人培训力度不够,距离品牌化建设存在短板弱项,制约品牌化发展,限制了“普安红”茶品牌对外发展步伐。

2.4 机械化水平不高

普安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显著,茶叶零星种植,地块交叉纵横,集中连片面积少,部分种植行距不合理,机械化种植和采摘难以实现,大部分茶园除草和施肥还是依靠人工完成,并且只能使用微型旋耕机和肩背式打草机等微型农业机械。普安县茶青原料都是采用人工采摘方式,导致季节性用工紧张,茶青下树率低,夏秋茶原料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全县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许多小型加工厂和加工小作坊设备陈旧且不配套,加工技术落后,满足不了现代茶叶加工的要求,限制了普安县茶产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

2.5 企业带动能力弱

普安县坚持招引和内培相结合,成功引进了正山堂、金恪集团等一批优强企业,并成立国有控股的普安红集团公司引领普安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普安茶叶品牌树立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有较好的帮助,但是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对普安县茶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后劲不足。部分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战略,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缺少市场认可的主导产品。企业需保障当地茶叶鲜叶原料的销路,示范带动茶园基地科学管护,同时也能促进茶青机械采摘的推广,保障普安红茶原料的供给,推动整个茶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龙头企业虽然大都涉及到茶叶栽培管理、初制生产、精制加工、销售、科研等业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有限、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企业在我国茶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仍不够强[2]。

2.6 品牌知名度低

普安茶产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一是品牌定位模糊不清,缺乏独特的卖点,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理解和记忆品牌。二是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品牌曝光度不高,无法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三是缺乏有效的品牌传播渠道,没有选择合适的媒体渠道和传播方式,以有效地传递品牌信息给目标群体。在品牌宣传、产品营销等软实力方面打造力度不足,使得不少优质茶叶在完成初加工后,只能以散装批发的形式卖给江浙一带知名茶商,茶商经过二次精包装后冠上其他品牌名销售,这种高成本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地域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3 对策措施

3.1 强化管护,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普安县茶园种植面积广、种植品种繁多,各品种生长习性和管护要点有所不同,应重点培育和发展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推进茶园绿色防控,抓细抓实茶园管护,保障鲜叶原料的品质,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推进茶园绿色防控行动:一是持续宣传茶山绿色防控常识,根据《贵州省茶园禁用农药及茶园绿色防控产品指导名录》,严禁违禁农药(化肥)进茶山,采取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监管责任压实到乡镇(街道)、到村组、到个人、到山头。二是组织农业、市监等部门联合执法,采取现场检测和随机抽检等技术监管方式,检查农户种植茶园,抽取茶企干茶样品检验,从严从重打击使用违禁农药违法行为,有效保障茶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抓技术保障强化茶园管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争将地方主要茶叶基地建设为院校实验和实习基地,依托院校专业技术优势,帮助地方茶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种植、管护、加工体系。确保“普安红”原材料黔湄601、云大等大叶种的稳定供应,引导“普安红”商标企业配套原材料基地,让企业参与夏秋茶茶园管理,降低茶农管护成本。同时,加强技术保障,从当地农技服务人员中选派优秀技术干部驻守产茶乡镇(街道),指导茶农开展茶园日常管护。同时,邀请省、州茶叶专家开展培训、指导,围绕茶园修枝、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培训,有效提升茶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茶农科学管护能力。

3.2 培养专业人才,加大产学研合作

培养专业人才:一是加强经营人才培养。选择重点茶农和茶叶经营者,分期分批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茶叶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效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积极招募具备茶叶经营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吸引高学历的本地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以增强普安县茶产业的人才储备和实力[3]。二是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组织参加制茶技术培训班和“十佳制茶大师”选评、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加大茶叶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行业所需的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营销人员等本土人才。三是加强专技人才培养。完善茶叶领域专业技术团队的配置,发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工程功能,培养一批茶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经销代理、制茶能手、文化传播者以及非遗传承人等,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4]。

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本土茶学专业人才,充实茶叶技术人才队伍。进一步与贵州大学加强合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在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帮助下,提质增效效果将会更显著。茶企与科研机构、专业研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茶企提出实际问题和需求,科研机构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提供解决方案,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推动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3.3 注重品牌化,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按照茶产业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打造“普安红”区域公共品牌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在茶品牌建设管理和营销环境优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采取“两标一码”等措施,统一管理品牌,统一制定品牌标准和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同时用好帮扶平台资源,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手段抓好市场营销,塑造名牌形象,叫响“早茶”、“普安红”品牌,切实让普安好茶走出深闺,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规范使用“普安红”品牌,加强对“普安红”茶品牌的营运和授权管理。另外采取以会促销、以赛促销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品牌宣传营销模式,通过举办茶事活动,参加各省茶博会、品茗斗茶等活动,深入宣传“普安红”品牌文化,依托阿里巴巴、贵州电商云等平台,开展线上推广销售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营销,打造有产品属性、有地域特色、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普安红品牌。

在各省成立“普安红”运营中心,建立线下实体店,并在线上协助茶企创建网络销售渠道,通过直播方式直接销售自家茶叶,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茶企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无缝对接[5]。充分发挥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营销优势,既帮助茶企拓宽销售渠道,又宣传推广普安茶叶,让更多人知道普安品牌,喝到普安茶叶。

参考文献

[1] 任明强,赵宾,陈旭辉.贵州普安县优质富硒茶及土壤环境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7):136-139.

[2] 刘兴旺,史官清,刘扬,等.普安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局之策[J].南方农业,2023,17(17):233-238.

[3] 刘朋虎,赵雅静,叶菁,等.促进“三茶融合”发展与县域茶叶品牌建设的思考——以尤溪县为例[J].茶叶学报,2021,62(4):205-209.

[4] 陈建华,林清菊.福安市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探讨[J].蚕桑茶叶通讯,2020(6):25-27.

[5] 刘迪,李黄开媚,安丰轩,等.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茶叶,2023,49(2):97-101.

猜你喜欢

普安茶产业现状
把“普安红”做成走出国门的亮丽名片
贵茶之贵普安红
小小茶叶铺就脱贫路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