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与方法
2024-06-23胡炜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学出版社应主动作为,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打造高质量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文章结合中南大学出版社的创新实践,对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路、基本内容、重点等方面的经验做简要介绍,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和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思想启发。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类教材;新形态;思政教育
当前,我国科技和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经济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众多新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不断涌现,使得人们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文化冲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为积极应对新形势,加速新领域工程科技类人才的培育,革新传统学科内容,完善关键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1]。它代表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当前,为推动新工科深化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工科教育体系,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2],各大高校全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新形势下,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必须紧跟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而教育出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与重塑,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3]。换句话说,新工科建设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与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在改变着出版行业的生态。因此,出版的融合与转型,以及精品建设工程的打造迫在眉睫。
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出版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工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执行,关于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一流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的探索,“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和执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等一系列措施[3],都为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出版指明了方向。文章重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路、基本内容、重点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和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思想启发。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路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思路应始终围绕“资源的合理整合”“资源的高质量加工”“资源的有效呈现”三个方面来展开。文章以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教材《有色金属塑性成形技术》为例,介绍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方法。
(一)资源的合理整合,需要高质量的作者资源
在新工科背景下,优质新形态教材的出版,离不开优质的作者资源,因此教材作者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熟悉高等学校的教学方针和学生特点、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经验、熟悉社会就业环境与企业用人要求等[4]。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确保教育内容不与实际社会发展脱节,教材作者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时刻保持对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关注,特别是需要留意本专业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与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并将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恰当地融入教材中[3],以确保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此外,在教材编写前期,主编需要遴选参与编写人员,以组建人员结构合理的编写团队,提高编写效率。另外,教材的编写需由教材主编统筹负责,主编的重点任务是把握好教材的整体框架,及时跟踪教材编写进度,统筹与提升教材的编写质量[4]。对《有色金属塑性成形技术》一书进行整体设计时,编写团队始终坚持以下几点要素。
一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作者应在绪论、案例、习题等内容中有意地融入丰富的思政元素,合理地对学生开展爱国情怀、敬业守信、专业报国、创新探索、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二是体现新工科建设内涵。在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时,编写团队不仅保留了经典教材的重要内容,还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著作和文献,并根据教材作者以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塑性加工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体会与经验,对有色金属加工材料产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增加了如“连铸连轧”等先进短流程技术的相关内容,尤其在主要章节编写了一些实际工程或科研案例,并提供虚拟仿真实验网址和系统说明书,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该教材内容契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创新性卓越工程人才”的目标,反映时代精神,融汇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教学改革成果。同时,该教材紧跟产业前沿,展现了材料学科国际和国内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最新研究成果。三是突出工程应用。对《有色金属塑性成形技术》的编写,该编写团队从工程应用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出发,以有色金属塑性成形技术的重点概念、基本知识和原理为主线,精简传统理论知识,将内容重点放在介绍材料的性能特征、选择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同时,该教材案例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
(二)资源的高质量加工,需要高素质的编辑团队
大学出版社培养高素质的编辑团队,对高校全面提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中,数字、外文字符、数学(或化学)公式、量和科技单位、化学符号、插图、表格等相关元素的呈现都有详细的出版要求,如字母的正斜体和大小写、上下角标、公式的排版要求等。这就要求编辑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又要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出版知识和规范、标准等[5]。此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出版在出版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对高校打造精品专业类新形态教材、有效推进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出版与推广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资源的有效呈现,需要数字化呈现手段
专业类新形态教材指以纸质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增强出版资源(如扩展的图文、声音、视频、测试、文章等附加内容)为辅助,以信息呈现技术为手段打造的集纸质教材内容和增强出版资源于一体的、能有效实现课程的系统化构建、资源的精细化分割以及教学设计的整体化呈现的一类教材[4]。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和创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纸质书+资源”模式,到后来的“纸质书+课程”模式,再到现在的“纸质书+教学平台”模式,这三种模式各自有其特色,并在现今的教学领域中并存发展。目前,中南大学出版社应用较多的是“纸质书+资源”模式,即将教材的增强出版资源嵌入二维码中,使读者扫描二维码便可阅读丰富的工程图片、演示动画和工程案例。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工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大学出版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提升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质量,充分发挥教材育人的作用[6]。教材内容是教材的生命力,教材建设的基础就是内容的建设。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基本内容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
图书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图书内容直接涉及政治思想、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一直以来,图书内容的政治导向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且需要审慎处理的话题,其合理规避与有效处理始终备受关注。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须一直牢牢把握、规范和完善图书出版的全流程管理,并始终将图书内容的政治导向放在第一位。图书的选题申报制度、“三审三校”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图书质量检查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为守住图书的政治生命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微观层面来看,国家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时提高到“每年不少于90学时”,也意味着国家重视出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图书责任编辑制度”的落实与严格执行,也进一步增强了编辑的责任感。近年来,图书质检与抽检制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也让编辑时刻紧绷图书的政治生命弦,丝毫不敢懈怠。
作者和编辑作为教材的首要责任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审读方面,应坚守政治高地,秉持“立德树人”与“育人先育德”的原则,确保“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教材出版的每个一环节。此外,教材作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还应适度恰当地引入思政元素,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敬业守信、专业报国、创新探索、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法治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等,从而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
(二)保留经典理论、摒弃陈旧内容,让知识重焕生命力
虽然新工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强调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否定和摒弃,许多优秀的、经典的教材是经过一代代人的“检验”、反复验证过的,其理论和原理永不过时。在新工科背景下,编辑可以通过再利用的形式来优化教材内容,即借助修订或再版的方式来保留教材中的经典理论,并增加符合专业新编教学大纲要求及本领域的研究特色的教材内容,使这些优秀的专业类教材继续传承,更适应国家新工科战略的发展需要,让这些经典的理论与知识重焕生命力、熠熠生辉。具体来说,教材修订或再版的内容应包括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战略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摒弃的内容则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过时的理论与经验知识等[7]。
(三)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多媒介、多形态出版
当前,出版领域正大力革新,要切实把握出版业的融合发展方向,编辑不仅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在新兴出版领域发挥传统出版内容的优势,还需要具备推动精品图书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的能力[8]。对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大学出版社应引入优质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是传统内容在新兴出版领域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体现。这不仅能为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抽象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现阶段,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对学生全方位地理解专业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以及提高实践技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大学出版社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中添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多媒介、多形态出版,能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对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四)适度增加科研或企业实际案例,全面契合新工科发展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的发展。新工科提倡重实践、跨学科,教材作者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编写过程中适度增加科研或企业实际案例,甚至是跨学科、交叉素材,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堂提供了宝贵的契机。这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更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作者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编写过程中引入案例时,不能盲目,应坚持“契合教材编写大纲要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总体原则,确保案例的选择既符合学科特点,又贴近实际,以期为学生提供真实、鲜活的学习素材。例如,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色金属塑性成形技术》引入了十个具体工程案例,实现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建设的重点
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要深刻反映新形势下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要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彰显国际竞争力。在教材板块的战略布局中,大学出版社应进一步凸显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专业化”特性,加速推进高质量教育,致力于培养跨学科、高水平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应积极拓展出版资源和渠道,结合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媒体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呈现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传播范围更广、实用性更强、可读性更高[9]。
(一)结合新工科概念,做好教材的规划
第一,结合新工科概念,规划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既有理论已经成为经典,而后续的技术发展是已有知识的深化与拓展[9]。对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编辑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基于大学出版社的专业与技术资源,引导教材作者从整体上规划教材内容、从多维度展现知识点,从而使教材作者跟上新时代背景下教材发展的方向,进而打造新工科高质量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第二,重视产教研融合内容,布局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高等教育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育人水平,也就是说,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生产力的水平。现阶段,各高校应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使产业、研发和教育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形成合力。各大学出版社和编辑可以结合人才的发展需求,推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辅的以及贴近企业实际岗位的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
(二)深入挖掘,坚持出版重视学术特色的教材
第一,要善于挖掘优秀教材资源。优质的教材资源是建设优质教材的核心。大学出版社的服务主体是高校,对大学出版社来说,其在高校深度挖掘优质教材资源相对容易。但是,教材内容的“优质”并不仅仅表现为内容写得好,更需要聚焦内容是否选得好。这就要求编辑具有紧密追踪相关领域学科负责人研究动态的敏感度、善于挖掘优势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资源的能力,并将前沿的交叉成果和学术成果融入教材内容当中,这是打造精品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关键[9]。
第二,要明确大学出版社优势,发展新工科教材。大学出版社要善于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进行业务布局,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强势学科来推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同时,大学出版社应结合不断发展与融合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高校教材的布局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尤其是在新工科背景下,用人需求逐渐多样化,就业类型也是五花八门,专业名称、专业规划的变化与更新较为频繁,大学出版社要紧紧抓住每一次变革,紧紧跟随政策变化进行业务布局,如由李顺求等主编的《大学体育》则是中南大学出版社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9-10]。
第三,要强化技术手段,推动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的融合出版。“新工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勇于在这全新概念的引领下做出尝试和改变[7]。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出版社应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材的融合出版,使教材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此外,中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扫码通”“有色金属在线”“有色金属知识库”等平台,助力了新形态教材的出版。因此,大学出版社在加强纸质图书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数字平台的建设。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迈入新征程,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编辑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文化传承和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全面推进高校专业类教材的建设,加速其向新形态教材转型,这对加快具有数字化特征的高校专业类新形态教材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推动作用[11],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及推动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欣.新工科建设视域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困境与出路[J].教育评论,2019(01):67-72.
[2]王广原,吴王平,江鹏,等.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风,2023(34):112-114.
[3]郑蕉林.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出版供求分析与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9(06):139-143.
[4]张敏龄.大数据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探析[J].知识文库,2020(23):17-18.
[5]范雨昕.科技图书编辑业务能力的提升[J].采写编,2020(03):135-136.
[6]施久铭,董筱婷.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访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J].人民教育,2021(05):16-20.
[7]宋亚卿.浅议“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J].新闻研究导刊,2020(06):228.
[8]曹昆.刘奇葆在商务印书馆调研时强调 自觉担负文化使命 倾力打造传世精品[EB/OL].(2017-05-
10)[2024-04-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10/c1001-29264408.html.
[9]陈巧.大学出版社高校教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08):221-223.
[10]唐天赋.金课教材融合出版实践探索[J].中国出版,2021(06):71.
[11]谭文芳.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浅谈[J].科技与出版,2022(09):86-92.
[作者简介]胡炜(1988—),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