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高衔接的思考

2024-06-23韦春辉

教育界·A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一体化思政课

【摘要】实现初高中思政课顺畅衔接,使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形成统一体,让学生顺利适应高中政治的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初高衔接

作者简介:韦春辉(197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一、当前思政课初高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同

当前,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性明显增强,强调学科思维。以“共圆中国梦”的主题为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有“我们的梦想”等内容;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内容。初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高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解读中国梦的内涵,并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实现中国梦。因此,高中的课程内容更为深入。

(二)教学方式不同

当前,初高中教师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不熟悉对方的教材,也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方式。初中的教学注重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初中教师往往实施讲授式、问答式教学,缺少有效的实践活动[1]。高中的教学注重以议题为纽带,以活动任务为依托,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教师通常创设情境以引出议题,并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知识[2]。

(三)考查重点不同

中考是达标性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记忆背诵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因此,部分初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的运用。

(四)教师的教学不够科学

一方面,初中思政师资比较紧缺,非思政专业的教师承担思政课程教学任务的现象较多。因此,部分教师的基础学科素养、学科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初中教师为了应对中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讲得细,但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学生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

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且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不感兴趣。学生依赖教师讲重点,忽视对案例或时政材料进行思考分析,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足。部分高中教师采用“放羊”式教学,引导不力。因此,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对政治学科学习没有兴趣。

(五)家庭教育与初高衔接相脱节

县域中学大多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都是住校,与父母缺乏沟通和交流。家长多是从教师处了解学生的情况,有的家长认为学生自己可以解决学习问题,有的家长管得过多、过严。因此,很多家长不了解中考、高考的动向,也无法有效指导学生的初高衔接。

二、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初高衔接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要研读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初高衔接点。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挖掘鲜活生动的思政课教学内容。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与部编版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1“国际关系”的教学为例。两者的共同主题是“国家利益”。初中教师可以组织“赫赫而无名·论家与国”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高中教师可以展开议题式教学,通过创设议题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关系、影响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等内容。

又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我们的梦想”与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学为例。两者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的梦想,让学生认识中国梦。初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了解‘筑梦故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高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你认为从一百年前的中国梦到现在的中国梦,不变的是什么?”为议题的探究性学习

活动。

2.寻找教材的衔接点

初高中思政教材中有很多衔接点,只是不同学段的要求不同、表述不同。教师研究初高中思政教材,把握初高中思政教学的衔接点,可实现教学不超纲,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思政课程。

(二)教法的衔接

初高中思政教师应双向听课、研讨,把握初高中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初中教师应创设议学情境,让学生熟悉与高中议题式教学相似的模式。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创设议学情境,提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何意义”“我们应该怎么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议学活动,学生可以联系时政热点分析、思考和交流,并共享交流结果。这样的教学与高中的教学接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

虽然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思维发展、课堂表现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应成为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教学的共同追求。初中教师可以选择“送一程”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议题式探究法等,让学生逐步认识并熟悉高中的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则可以选择“接一把”的教学方法,如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政治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高中政治学习的兴趣。

(三)评价的衔接

1.探索评价方式

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高中教师都应相互了解学情、考情,从而探索评价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改变考题设置方式

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考题时要改变以往单纯罗列知识点的做法,重在体现能力考查和知识考查的有机统一,即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阅读、应用等综合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考题可以设置得比较简单,侧重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分析;高中思想政治的考题则可以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设计课堂评价表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题目,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堂评价表。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堂评价表(如表1所示),以自评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目标。

又以部编版思想政治必修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评价表(如表2所示),引导学生自评,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目标。

总之,初高中教师要改进初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努力在教学评价方面实现初高中的接轨。

(四)师生心理的衔接

道德与法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目前道德与法治的考查焦点逐渐从知识识记能力转向知识运用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就有厌学现象。因此,中考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会给这部分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焦躁不安、有失

落感。

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

进入高中后,受到文理分科、文理偏科的影响,部分学生不重视政治学科的学习。高中教师既要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政治学科的态度。

高中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思想意识以及政治素养,帮助学生补足精神之钙,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修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五)家庭教育的衔接

中考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家长应理性地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有的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家长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让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以平常心应对中考。

高考对学生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影响。家长不仅应与学生一起了解高中学习和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还应与学生一起了解高考改革的新方案。此外,家长还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且符合高考需求的政治学科学习方法。

结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包括初高中不同学段、不同教材、不同教法等要素之间的衔接。初高中思政教师应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重要工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探索创新,传好思政课的接力棒。

【参考文献】

[1]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一体化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