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数智文旅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

2024-06-21郑嬗婷李伶俐高腾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旅游新业态等多方面的推动影响下,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转型,这一转型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培养掌握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以适应新的旅游业态,成为了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合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培养数智文旅人才的“全过程-一体化-深融合”创新路径,并从六个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创新:聚焦旅游专业集群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需求相结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数智融合方向保持一致;包容性的课程群建设助推专业升级;党建引领、思政融入,激发学生投身文旅事业的热情;多元化产教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校内外协同评价机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数智文旅;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2-0114-04

作者简介:郑嬗婷,合肥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教育;李伶俐,合肥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硕士生;高腾,合肥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教师(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质量工程“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数智文旅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2022sx129)

收稿日期:2024-01-05

新文科是基于传统文科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通过调整与创新打破原文科专业边界,融入其他专业种类的知识,结合当代新命题、新需求、新科技、新手段等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专业的总和。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作为新文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创新发展势在必行[1]。近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文件,旨在深化“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慧景区的快速建设,文旅行业正在逐步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变,这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2]。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等,构建多学科交融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符合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 相关研究现状

“新文科”在我国建设发端比较晚,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3]。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近几年来,关于旅游管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借助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这一数据来源,在关键词“新文科”和“旅游”的交叉检索中,得到了74篇相关文献(不含会议、报纸、论文),针对这些文献,根据其研究方向,大致将其分为三类:(1)对于新文科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4]、路径[1]、模式[5]、改革[6]等方面研究的文献共有18篇,这一类研究致力于探索在文科教育背景下,通过如何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其中专门探讨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文章仅有2篇;(2)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旅游课程+教学的体系构建[7]、模式创新[8]、方式改革[9]等方面的研究文献高达31篇,这一类研究关注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旅游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专门探讨大数据课程建设和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模式研究的仅有3篇;(3)还有一类研究专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其他综合方面内容,这一类文章共有24篇,涉及到了特色专业[10]、集群融合发展[11]、一流专业建设[12]、思政育人机制和影响因素[13]等方面,这一类研究从更广泛的视角探讨了旅游管理的问题和挑战,有助于从多维度理解和改进旅游管理专业。

这些研究为更深入地理解新文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了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如何优化旅游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对于数智化时代下旅游新业态所亟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尚显不足。在此,文章以合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数智文旅人才的路径和方法,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和探索,以期为这一重要领域的发展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2 新文科背景下合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合肥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是安徽省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院系之一[14],1985年于省内率先开设旅游专业,1993年由安徽省教委批准成立旅游系,2019年成立旅游与会展学院。现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安徽省旅游院校合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现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促进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与交叉融合,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的目标是以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的改革进程中,发现一些阻碍专业建设目标达成的因素。

2.1 旅游发展新态势背景下,专业定位特色不足,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与特色化是专业特色培育的重要体现,专业特色培育是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5]。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时,存在定位目标设置过于宽泛与雷同等问题,课程设置上与国内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相似,导致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不够,在同质化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2.2 文旅融合背景下,人才供给数智赋能不足、扎根文旅情怀缺失问题

当前数字化趋势下,需要注意到数字文旅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一般技术或是管理知识的单一型人才,更需要那些具有数智化发展思维、数智化管理理念、数智化分析素养和数智化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所需的,具备高素质和复合型应用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学中存在的文旅情怀缺失的问题,这需要加强文旅融合,培养新时代文旅行业需要的人才。

2.3 产教融合背景下,模式不科学、方式不灵活、地域特色不鲜明、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在高校与旅游企业共同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具备应用能力的旅游人才。然而,由于双方出发点不尽相同以及沟通渠道的匮乏,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显而易见的矛盾和分歧,出现了教学模式不够科学,方式不灵活、地域特色不鲜明、基础不扎实等问题。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构建旅游高等教育实践平台已成为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3 数智文旅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合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对标和落实“新文科”建设要求,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理念,聚焦三个核心问题,从旅游专业集群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融合需求对接,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向数智融合转变,包容性课程群建设助推专业升级,党建引领、思政融入扎根文旅情怀,多元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校内外协同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六个方向,建构了新文科背景下“数智赋能、文旅交融”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学院探索了“全过程-一体化-深融合”创新路径。第一,全过程育人。联通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习场域,拓展学校与生活、个体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连接,构建丰富、立体、真实的学习场景。第二,一体化育人。以培养“数智赋能、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人才为中心,剖析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耦合机理与实现路径,聚焦旅游规划、旅游文创、旅游电商、旅游传播等人才培养新需求,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内涵建设。第三,深融合育人。包括党建融合、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立足价值浸润,推进人才培养与党建引领融合创新,坚持党建引领学院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专业交叉集群发展融合创新。立足需求引导,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立足科技应用,推进人才培养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应用新方法与新技术促进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立足文化熏陶,推进人才培养与安徽地域文化融合创新,引导学生扎根安徽,投身文旅产业建设。

3.1 构建专业集群衔接地方文旅产业需求

对接安徽省域、合肥市域文旅产业升级需求,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带动作用,融合信息技术类、文化类、艺术类等学科内容,打造了旅游策划与营销、智慧旅游管理与咨询、酒店数字化运营、大住宿业管理、会展项目管理、智慧场馆运营六大专业方向,形成以旅游、酒店、会展为核心,课程、教师、资源、平台、保障互融互通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如图2所示。

3.2 聚焦数智融合优化专业培养目标

以完善数智文旅专业知识储备、培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能力、塑造创新意识为核心,制订符合新文科理念、适应文旅产业融合需求、注重数智技术应用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3 包容性课程群建设助推专业升级

对旅游专业课程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注重跨学科融合,构建管理、文化、技术、服务和创新五大包容性旅游课程群,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强化旅游信息化和智慧旅游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增加智慧旅游实务、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新媒体技术、 旅游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内容, 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教学平台的功能, 多途径培养学生数智化思维、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革后旅游技术类、创业类课程占专业类课程比例达37%,如图3所示。

3.4 党建引领、思政融入扎根文旅情怀

以“双带头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样板支部建设、合肥市四星级党支部建设、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教育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党建工作、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扎根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扎根文旅的情怀。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5 多元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课程实践真题真做;实验室建设数智化改造;分散实训改为综合实训;课程与学科竞赛对接,将参赛融入过程考核;利用旅游创客空间,搭建“旅游+”平台,孵化创新性旅游项目;对校企合作基地实现分级合作和管理,共创“定岗+培岗”的本科认知实习模式;签署战略性合作协议,分别在本科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课程构建,活动策划以及管理培训生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建立环球英才班、洲际英才班、全季品牌店长班等特色班级,实现订单式培养。实现教师进企业、行业导师进课堂双向互动,打通行业、产业和教学的联通,结合专业理论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双能型”教师队伍占比86%以上。

3.6 校内外协同评价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通过听课、评课和学生反馈等多途径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在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外部评价和实习监测系统,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重视校企合作,企业导师全面参与课程的授课、考核和评价,兼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内外结合,双线监控,形成以高等学校为基础、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考核理念注重实效,考核内容素能兼备,考核方式动态立体,考核主体多元互动,考核结果应用及时。如图4所示。

4 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是一个涉及到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复杂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学院立足“旅游+文化+科技”的定位,创新专业特色;构建数智赋能的包容性课程群,创新教学内容;深化文旅产业校企融合模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成功建构了新文科背景下“数智赋能、文旅交融”的新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支撑人才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不同类型和层次旅游教育错位发展等问题依然亟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参 考 文 献]

[1]

邱汉琴,陈东芝.以新文科建设引领中国旅游类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J].旅游学刊,2020,35(5):1-3.

[2] 邱汉琴,杜莹莹.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J].旅游学刊,2022,37(8):1-3.

[3] 刘广珠.新时代高校城市管理专业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十年[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23(6):23-25.

[4] 李长亮,洪秀文.新文科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策略[J].大学,2020(18):151-152.

[5] 苏丹,温智恒,刘鑫.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内蒙古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2):4-5.

[6] 田冬雨.数智化时代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西部旅游,2023(12):76-78.

[7] 田里,刘亮.新文科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22,37(8):3-5.

[8] 薛涛,李晓义,黄青.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新文科建设下的“双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旅游学刊,2022,37(8):9-10.

[9] 白刚,高元衡,张文菊.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旅游论坛,2021,14(4):103-110.

[10] 屈小爽.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研究——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121-124.

[11] 王淑曼,程金龙.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学科集群融合发展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1):66-70.

[12] 刘沛林.从网络虚拟旅游趋势看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J].旅游学刊,2020,35(5):11-14.

[13] 杨德云.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影响因素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2,46(6):108-112.

[14] 郑嬗婷,陈浩.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3):148-149.

[15] 王菲.“新文科”研究生数据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现代化,2019,6(77):7-9.

责任编辑:李晓春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有效教学的实践探讨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