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蛱蝶科Nymphalidae两种新纪录
2024-06-21郭凯鑫朱诗嘉王亚东吴云飞诸立新
摘 要:蛱蝶科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是蝶类中已知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安徽省已记录蝶类6科150属314种,其中蛱蝶科51属132种。本研究团队在2023年进行歙县蝶类多样性调查时,监测到安徽省蝶类新纪录2种,隶属于1科2属,分别是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和孪斑黛眼蝶Lethe gemina。文章新增两种新纪录种,补充了安徽省蝶类本底资源数据库,为蝶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新纪录;白斑迷蛱蝶;孪斑黛眼蝶
中图分类号:Q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2-0029-04
作者简介:郭凯鑫,朱诗嘉,王亚东,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吴云飞,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诸立新,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基于凤蝶属泛基因组探究生态指示物种环境监测体系构建”(2022AH040152);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鳞翅目蝶类昆虫)”(2019FY101806)
收稿日期:2023-12-18
1 前言
1.1 蛱蝶概况
蛱蝶科隶属于类脉总目Amphiesmenoptera有喙亚目Glossata双孔次亚目Ditrysia凤蝶总科Papilionoidea,是蝶类中已知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1-2]REF_Ref140499275\r\h\*MERGEFORMAT。全球已记载蛱蝶约7200种,中国已记录蛱蝶科物种360种,安徽省已描述蛱蝶有132种[3-6]REF_Ref149815099\r\h\*MERGEFORMAT。蛱蝶数量众多,体型多为中型或大型,少数为小型蝴蝶,色彩鲜艳,在世界各大区系内均有分布[7-8]。蛱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态性和独特的地理分布,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主要类群之一,更是研究进化和形态遗传的重要模式生物类群[9-10]。
1.2 安徽省蝶类研究现状
蝶类对生态环境要求极其严格,且对栖息地具有专一性,使得蝶类成为反映生态环境的优良指示物种[11]。安徽省的蝶类多样性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欧永跃等1994年开始对省内蝶类资源及属种区系成分进行调查,记录蝶类12科151属298种,其中蛱蝶72种。监测数据表明各生境类型间相似度小,蝶类差异大,这与安徽地处古北-东洋界过渡带事实一致[12]。1997年邬承先和李文杰出版了《中国黄山蝶蛾》,共记载了蝶类10科106种[13]REF_Ref17525\r\h\*MERGEFORMAT。诸立新等于2000—2004年在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统计了蝶类8科102种,其中蛱蝶31种[14]REF_Ref149815156\r\h\*MERGEFORMAT。诸立新在2017年出版了《安徽蝴蝶志》,刊载安徽省蝶类6科150属304种,包含蛱蝶51属125种[9]REF_Ref140499275\r\h\*MERGEFORMAT。王亚东等在对金寨等5地开展监测活动时,鉴定发现安徽省蝶类新记录8种,包括蛱蝶7种[15]。蝶类是适应性进化研究的重要类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持续进行蝶类的野外监测活动。
1.3 发现地自然概况
歙县地处安徽省黄山市,位于东经118°15′~118°53′,北纬29°30′~30°7′之间,属于皖南浙西交界处。歙县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地形多样,西北有黄山耸立,东至东南被天目山、白际山屏蔽;境内雄峰挺拔,多山地丘陵,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95%,林地面积276.2万亩,湿地面积5.45万亩,森林覆盖率82.15%(图1)[16]REF_Ref145867237\r\h\*MERGEFORMAT。境内河流水量大,区域内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17]REF_Ref142073602\r\h\*MERGEFORMAT。歙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夏热冬温,四季分明,既给蝶类的寄主植物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又给蝶类创造了舒适的栖息环境。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采集
蝴蝶喜光照,因此蝶类多样性监测活动多在晴天时进行。为维持自身营养需求,蝴蝶常选择靠近溪流或富含矿物质的地点补充水分和盐分,所以这些区域往往成为调查的重点地区[18-19]。歙县蝶类多样性调查拟定于5月、7月和9月,共进行3次,每次调查7~10天;每日监测时间选择9:00~16:00,携捕虫网按照样线法要求进行记录和采集。野外采集监测完成后,将采集的蝴蝶制作成标本并附上标签信息,存放在防腐处理过的标本盒中,储存于滁州学院生物多样性标本馆中。
2.2 物种鉴定
本研究物种鉴定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形态学鉴定主要以蝶类成虫的触角形状、口器构造、翅脉、翅型、斑纹、颜色和生殖器官等特征作为主要依据[20]REF_Ref145867320\r\h,并结合采集地植被类型辅助鉴定。初步鉴定时依据《中国蝴蝶图鉴》[6]REF_Ref16891\r\h、《中国蝶类志》[7]REF_Ref16750\r\h和《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21]REF_Ref145867335\r\h等出版书籍进行参考。本研究中白斑迷蛱蝶与孪斑黛眼蝶的翅脉和翅室的描述均采用康尼命名法(Comstock-Needham)[22]。
3 结果
本研究所使用的蝶类新纪录标本,于2023年7月采集自黄山市歙县石门乡001县道(29.67°N,118.53°E,海拔496米),均为蝶类多样性监测活动时发现。根据形态学鉴定,最终确定白斑迷蛱蝶(标本编号:CHZU-LE0001169)和孪斑黛眼蝶(标本编号:CHZU-LE0001170)是安徽省蝶类新纪录。新记录凭证标本均保存于滁州学院生物多样性标本馆中。
3.1 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 (Ménétriès, 1859)
标本信息:♀,安徽省(歙县),诸立新,2023年7月(标尺:1cm)。
雌性:大型蛱蝶。复眼大,呈黑色,触角黑色、粗长,触角末端膨大。翅背面褐黑色,前翅亚顶区具短白斑带2个,中室后缘有一列宽白斑,其下后缘2A和Cu2室有橙红色斑2个,后缘中央有小白斑2个;在后翅中域处具紫白色大斑(图2)。翅腹面前翅黑色,基部和顶区银白色,中室边缘淡紫色,白斑如前翅面;后翅银白色,后翅外中区有一条棕红色斜带,前及后翅外缘线为赭黄色(图3)。
白斑迷蛱蝶隶属于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迷蛱蝶属Mimathyma。在此之前,安徽省已记录迷蛱蝶Mimathyma chevana。白斑迷蛱蝶与迷蛱蝶相比,白斑迷蛱蝶体型更大,迷蛱蝶翅背面前翅中区下方白斑周围有深蓝色反光,后翅白色中带小于白斑迷蛱蝶;迷蛱蝶后翅面前翅面为银白色,中室端外侧从前缘至M3脉有一条红棕色斜带,前后翅亚外缘及外缘区棕红色,后翅外中区有一条红棕色带。
分布地:安徽(歙县)、西南、华中、华东、华北、东北,俄罗斯等。
3.2 孪斑黛眼蝶Lethe gemina (Leech, 1891)
标本信息:♂,安徽省(歙县),诸立新,2023年7月(标尺:1cm)。
雄性:中型眼蝶。复眼大,呈黑色,触角细长棕褐色与白色相间分布,触角末端呈棍棒状。翅背面呈棕褐色,前翅的亚顶角有黑色圆斑1个,后翅外缘处有眼斑5个,具模糊的浅色亚外缘线及外缘线(图4)。翅腹面红棕色,前翅亚顶角处有一个黑色眼斑,后翅外缘有3个眼斑,具白色瞳点、淡黄色框及淡紫色外环,其中Rs室及Cu1室两枚眼斑最大,其后翅外中区处具有深色带1条,中部扭曲,并且向外凸,中室端具深色纹1条,前及后翅处的外缘线为橙黄色,并伴有细小银边(图5)。
主要分布地:安徽(歙县)、四川、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印度,越南等。
孪斑黛眼蝶属于眼蝶亚科Satyrinae黛眼蝶属Lethe,安徽省已有记录黛眼蝶属共有10种,以下为安徽省黛眼蝶属已知种检索表(雄性):
1.后翅外缘M3脉处突出2
后翅外缘M3脉处无突出5
2.腹面前翅中部具淡色斜带3
腹面前及后翅中部均具深色中带4
3.腹面前翅中室具淡色短带黛眼蝶L. dura
腹面前翅中室无淡色短带深山黛眼蝶L. lanaris Butler
4.腹面前翅亚外缘具5个眼斑曲纹黛眼蝶L. chandica Moore
腹面前翅亚外缘具6个眼斑棕褐黛眼蝶L. christophi
5.腹面后翅内中线与外中线在臀角相连连纹黛眼蝶L. syrcis
腹面后翅内中线与外中线在臀角不相连6
6.腹面后翅外缘具3个眼斑孪斑黛眼蝶L. gemina
腹面后翅外缘具6个眼斑7
7.背面前翅前缘中部具大块浅色斑苔娜黛眼蝶L. diana
背面前翅前缘中部无大块浅色斑8
8.腹面前翅外缘具2个眼斑9
腹面前翅外缘具4~5个眼斑10
9.腹面前翅外缘2眼斑分离圆翅黛眼蝶L. butleri
腹面前翅外缘2眼斑不分离蛇神黛眼蝶L. satyrina
10.腹面前翅具4个清晰眼斑宽带黛眼蝶L. helena
腹面前翅具5个清晰眼斑直带黛眼蝶L. lanaris
本研究报道了安徽歙县白斑迷蛱蝶和孪斑黛眼蝶分布新纪录,补充了安徽省蝶类本底资源数据库,更新了其地理分布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新纪录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歙县昆虫多样性,为蝶类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目前有关歙县地区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后续要加强该区域昆虫多样性调查研究,厘清昆虫多样性现状,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科学地开展物种的保护工作,进而为保护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BOGGS CL,WATT WB,EHRLICH PR.Butterflies: Evolution and Ecology Taking Flight[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736.
[2] BROWER AV.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ymphalidae (Lepidoptera) inferred from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wingless gene[J].Royal Society,2000,267(1449):1201-1211.
[3] ESPELAND M,JESSE B,KEITH RW,et al.A comprehensive and dated phylogenomic analysis of butterflies[J].Current Biology,2018,5(28):770-778.
[4] 寿建新,周尧,李宇飞.世界蝴蝶分类名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243.
[5] LANG SY.The Nymphalidae of China (Lepidoptera, Rhopalocera) Part I[M].Czec Republic:Tshikolovets publications,2012.
[6] 武春生,徐堉峰.中国蝴蝶图鉴[M].福建:海峡书局,2017.
[7] 周尧.中国蝶类志[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 诸立新,刘子豪,欧永跃,等.安徽蝶类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429.
[9] MONTERIRO A,BRAKEFIELD PM,FRENCH V.Butterfly eyespots:the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or rings[J].Evolution,1997,51:1207-1216.
[10] WAHLBERG N,MOILANEN A,HANSKI I.Predicting the occurrence of endangered species in fragmented landscapes[J].Science,1996,273:1536-1538.
[11] PULLIN AS.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Butterflies[M].London: Chapman amp; Hall,1995.
[12] 欧永跃,诸立新.安徽省蝶类资源和可持续利用[J].野生动物,2008(1):32-39.
[13] 邬承先,李文杰.中国黄山蝶蛾[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4] 诸立新.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名录[J].四川动物,2005(1):47-49.
[15] 王亚东,吴金慧子,吴婧婧,等.安徽省蝶类新纪录(2016—2019年)[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5):9-16.
[16] 歙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歙县志[M].北京:中华书社,1995.
[17] 江秋阳.基于生态文明环境下歙县水资源的管理与应用[J].环境与发展,2018,30(8):179-180.
[18] 欧永跃.蝴蝶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J].滁州师专学报,2000(2):80-81.
[19] 诸立新,欧永跃.蝴蝶标本的采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1(5):16.
[20] 寿建新.国内外蝴蝶分类认识总结[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4):21-27.
[21] 周尧.中国蝴蝶分类与鉴定[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2] COMSTOCK JH.The Wings of Insects[M].New York:Comstock Publishing Company,1918.
责任编辑:陈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