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
2024-06-21孙鑫路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鲜事物的不断涌现,在产生新词的同时,也为许多原本的词汇以及语言结构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些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再以字面意义所展现。但是这些由互联网影响而产生的新词、新义不可否认地反映着当下人们的思想结构和审美情趣,甚至可以反映当下的流行趋势。“一玩一个不吱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本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一玩一个不吱声”构式进行研究,分析它的结构、语义、句法和语用功能,并剖析其流行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词汇研究;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8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6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休闲,众多的游戏层出不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的主旋律,流行热词“一玩一个不吱声”也在这样的情况下爆火了起来。同时“一玩一个不吱声”由线上延伸到线下的游玩中,如线下桌游等。随后经过演变,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最终延伸出了“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言结构。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对“一V一个不吱声”进行研究。
一、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的
句法特征与类别
(一)“一V一个不吱声”的构件特征
“一玩一个不吱声”是由“一V一个×”的构式演变而来的,是一个半图式构式,动词和形容词能进入到该构式的变量“×”中。“一V一个×”结构由黄佩问(2001)最早讨论,即“随着动作V的发生,×(伴随的结果)紧接着出现”,该构式和“一……就……”有类似的语义作用,表示只要动作V发生就一定会产生或得到结果。传统的“一V一个×”的构式具备以下的构建特征,即“一V一个×”的构式中两个变量“V”和“×”常为单音节形式。例如:例1:“中国功夫被坏人掌握以后就用来残害百姓,对洋人火枪不好使,一打一个死两打死一堆。”(BBC语料库)例2:“的确是避雷针,好的不一定准,觉得次的那是一看一个准。”(微博)例3:“上船时货一箱箱好好的,下船时货一箱箱也是好好的,可鸣放时,一放一个哑,樊鞭一进四川就栽了。”例4:“你去看看,偌大个赣州车站,哪有几个人在干活儿,全是第一流的大机械!现在我们是靠科学,靠管理,一打一个赢!”
例1和例2中的“打”和“看”都要求施事者要具备施事能力,是主动动词。例3中的“哑”是动作放的结果,指的是放炮没有响,是哑炮,“哑”在这里表示没有响的状态特征。例4同理可证。
“一V一个不吱声”则是比“一V一个×”的半图式建构式更为固化,其由变量“V”,和常项“一”“一个不吱声”整合而成。与传统的“一V一个×”构式相同的是,“V”作为构式中的变量依旧多为单音节形式出现,并且仍旧是高自主动词。例如:例6:“今年的金曲奖我单方面颁给关浩德。你们就去听吧一听一个不吱声。”(微博)例7:“#马丽猜词一玩一个不吱声#在默契猜词的游戏环节,看完噤声版的描述过程后,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在玩一种很新的‘你比画我猜了~”(新浪综艺)
例6和例7中的“玩”和“听”很明显在结构上都属于单音节形式,并且是高及物性的主动词,要求施事者必须具备执行能力才能实施。这一点上与原本的“一V一个×”构式有着同样的构建特征。
(二)“一V一个不吱声”整合度与类别
在原本的构式“一V一×”中存在两个变量“V”和“×”,这两个变量有着不同的整合度。其中在高整合度下他们之间存在着致使关系,“×”是动作“V”造成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实施与受事结果的关系。而×所表明的结果指向动作本身或者指向某个事物,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动作结构。例如:一打一个死——打死(受事指向);一听一个哭——听哭(施事指向);一考一个糊——考糊(动作指向)。
这样的高整合度我们将其称为典型类别,典型类别中的变量“V”与“×”可以构成动补结构,但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些必须添加“得”的标记,与典型范畴在整合度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例如:一投诉一个准——*投诉准——投诉得准(V的偏离);一哭一个痛快——*哭痛快——哭得痛快(×的偏离)。(*表示该句式存在语法错误,在语言上使用上并不符合语法规范,下同。)由此我们能了解到由于双音节的进入,导致了典型性的降低。
在我们要讨论的延伸构式“一V一个不吱声”中的变量仅为一个“V”,而另一个变量“×”固定为了“不吱声”,不吱声显然属于“×”的偏离,因此在“一V一个不吱声”构式中我们并不存在典型高整合度的类型,其变量“V”与固定量“不吱声”很难构成典型的动补结构,它们想要组合必须采用形态标记“得”作为链接。例如:一看一个不吱声——*看不吱声——看得不吱声;一玩一个不吱声——*玩不吱声——玩得不吱声。
由于“V”作为变量存在,虽然多以单音节形式进入,但仍然不排除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进入,在构式上也同样存在“V”的偏离。例如:一投诉一个不吱声——*投诉不吱声——投诉得不吱声;一分配一个不吱声——*分配不吱声——分配得不吱声。
二、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义分析
(一)“一V一个不吱声”的构式语义
我们将“一V一个不吱声”结构的构式语义概括为:从说话者的主观角度出发,认为每次进行动作实施时都会获得相同的沉默状态。但与“一V一个×”不同,在“一V一个不吱声”构式中动作并不会表现周遍性,也不要求动作的反复发生,但动作的结果是重复的。同时对应结果指向的客体也是唯一的。例如:“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意为“你只要看就不吱声”(对动作没有重复性的要求);这个电影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对客体的数量性没有要求)。
但“一V一个不吱声”构式中,除了表示结果上的周遍性,在客体上也体现出周遍性,即说话人主观认为作出该行为的所有人都会产生沉默的结果。例如:“这个电影,一看一个不吱声”意为“所有去看的人都会沉默”(施事者数量上的周遍性);这个游戏,我一玩一个不吱声;*他正在一玩一个不吱声;他也曾一玩一个不吱声过;他已经一玩一个不吱声了。
“一V一个不吱声”结构不能与进行体搭配互动,这是因为该构式是由“一V一个×”演化而来,在语义特征上继承了“一V一个×”构式的静态性语义特征,而这种特性与进行体的语义特征相同,当进行体进入构式时会产生语义的冗余,因此“一V一个不吱声”也排斥进行时态的进入。
(二)“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义组成
与“一V一个×”构式不同,“一V一个不吱声”中固定了“不吱声”,因此除了构式中所涵盖的语义内容外,“不吱声”作为该构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该构式提供了丰富的语义,因此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
第一,词汇的原始意义:“不吱声”是状中结构,是由副词“不”和动宾短语“吱声”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吱的本义是细碎的声音,非主体的声音。例如“吱吱嘎嘎”→这些木板在他们脚底下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吱声意思是指发出声音,多形容微小的声音。例如:老孙头看看四周,却不吱声。“一V一个不吱声”则是表达某人或某物在进行某件行为以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或反馈,保持沉默或静默的状态。第二,词汇的扩展和引申:随着“一V一个不吱声”作为网络热词被广泛应用后,“一V一个不吱声”也引申出了很多新的含义。例如:这个电脑一玩一个不吱声(电脑坏了);山东省考一考一个不吱声(考试很难);这个电影一看一个不吱声(电影不好看)。以上的例子“不吱声”的语义色彩沿用了原有的语义色彩,偏向负面,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表达正面情绪。例如:这个东西可好吃了,我保准你一吃一个不吱声;这本书太好看了,一看一个不吱声。
因此“一V一个不吱声”表达在作出行为后人或物陷入沉默状态。该结构在使用背景不同时会衍生出许多含义,但遵循着从说话者的主观角度出发,默认每次进行动作实施时都会获得相同的沉默状态,并且动作的结果和动作实施者具有周变性。
三、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的认知机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该构式,我们能了解到其中丰富的含义主要是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在其中起到作用,我们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扩充语言结构的内涵。隐喻的过程中最基本的是以范畴原型为出发点引申至其他事物(具体事物/抽象事物),通过投射实现两个概念与或者认知域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称为隐喻化。下面我们以“这个电脑一玩一个不吱声”为例,从认知角度对“不吱声”的认知路径进行分析。
第一,始源域识别:隐喻以始源域为基础,是隐喻化的开端。“不吱声”作为始源域,代表声音是由声带发出的,而不吱声则是声带不进行振动不发出声音。即声音的发出部位或发出者不能或主观上的不想进行声音的发出动作。第二,目标域识别:隐喻化的目的是得到目标域,在这个例子中,“不吱声”所指代的目标域是电脑无法进行工作,即电脑坏了。第三,映射过程:隐喻通过映射将始源域的特性转移到目标域上,在这个例子中“不吱声”其动作发出者或发出部位无法工作映射到了电脑无法进行工作,从而完成隐喻。
“一V一个不吱声”通过隐喻的方式将一个实体对象特征映射到另一实体对象上从而实现语义的丰富,扩展构式的应用场景,创造性地发挥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征,从而实现了“一V一个不吱声”广泛应用,同时具有直观性和创意性。
四、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用分析
(一)“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用表达效果
作为一个凝固构式单位“一V一个不吱声”具备特殊的语用表达效果。第一,形式简洁,意义丰富。“一V一个不吱声”是由“一V一个×”演化而来,虽然不如“一V一个×”在结构上具备极强的典型性,但仍然是一个高度整合的结构,其形式上早已浓缩至最简形式,同时非常稳固,不能进行位置的变换和词汇的插入。虽然其在形式上非常简洁,但不影响该构式在意义上具备丰富的含义。它不仅能表达出情景,即多数情况下描述为将来时,不能表述为现在时。还表示周遍义。在描述场景的同时还能表达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对待事物的态度,看待事物的视角,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建议等众多主观内容,承载着非常丰富的含义。第二,具有节奏感。“一V一个不吱声”,两个“一”交相呼应,形成一前一后的轻重变化,符合中国人对于音律和节奏的审美情趣,让人读起来非常上口。
(二)“一V一个不吱声”的语用功能
第一,评价功能。语用功能中的评价功能是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对他人或事物的价值优劣进行评价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功能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说话者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还能够影响听话者的认知和情感反应。网络流行语“一V一个不吱声”表达着说话人的评价功能,在一般的语言背景下,表述说话者对于听话者或自己即将要做和已经做过的某件行为表示否定的态度。例如:这个游戏你就玩吧一玩一个不吱声;这个电影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我真的一写一个不吱声。前两个例子中表示说话者对于听话人即将要做的事,即“看这个电影”和“玩这个游戏”这种行为表达不赞同的情感,并且对“这个电影”和“这个游戏”作出了否定的评价。第三个例子则表示说话者对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完成的事情表达出不满意或不情愿的情绪。第二,会话焦点功能。在语言中,人们通过“焦点”来强调自己想要交流的内容或突出特定的信息。“焦点”可以让听话人更好地捕捉和接收“说话人”想要表达和传递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语言所传递的意义和目的。从而实现语言交流的价值。“一V一个不吱声”这一构式很好地突出了说话人的目的,并且能将听话人的注意力聚焦于说话人对于某一行为的评价。
五、网络流行语
“一V一个不吱声”流行的原因
(一)自身优势
“一V一个不吱声”在形成之前,在汉语中早有固定的构式,即“一V一个×”,该构式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早已固化,并且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这为“一V一个不吱声”发展和铺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一……一……”的构式方式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对于音律美的追求,朗朗上口的自身条件,为该构式在日常使用中扫清了很多障碍,从众多网络热词中脱颖而出。
(二)客观因素
第一,当代年轻人自嘲的社会心理。社会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反映社会的变化,随着时代生活的不断演变,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交往的空缺。难以沟通已经变成了生活的常态,由于社会压力的增加年轻人很难获得自我的认同,这种情感反映在语言上,则是对于事物和行为的自嘲式语言。同时网络直播等休闲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得到更多的线上互动机会,“你怎么不吱声”应运而生,通过不断地演化变成了“一V一个不吱声”。第二,“一V一个不吱声”容易引发共鸣,人们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实现目标从而创造语言,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形式还是词汇都是为了人类使用而服务,作为语言的主体,语言的使用者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一V一个不吱声”强烈地反映了当下国民对于“他人回应”的渴望,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表达的欠缺,种种客观因素让人们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回应。这种共鸣反映在集体上,就使得这个词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的客观条件就使得该构式在网络上使用的同时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五、结语
本文从多个维度对“一V一个不吱声”构式进行了分析,这一构式能够成为网络热词甚至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多方面共同影响形成的,它不仅反映了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着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
参考文献:
[1]黄佩文.口语句式“一V一个A”[J].汉语学习,2001(02):33.
[2]潘俊婷.“一V”相关格式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3]曾昭娣.“一V一个A”格式检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谭力.汉语动结式“一V一个R”的构式方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5]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言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胡明杨,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语文建设,1990(01):36-40+35.
[9]仲宁.流行词语中的大众心理[J].安康师专学报,2006(03):44-46+52.
作者简介:
孙鑫路,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