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探究
2024-06-21邱果
【摘要】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沉淀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的先辈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宝藏,不仅凝聚着宝贵的民族文化,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内在的文化底蕴在变化中,依然充盈着时代元素与民族韵味。音乐是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肢体语言在音乐表演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是通过音乐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不仅能够使音乐的表现力得到大大强化,而且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音乐文化内涵,生动形象地诠释出音乐的独特意义与社会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了传统文化视域下音乐表演艺术的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能够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深刻价值,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音乐表演艺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音乐表演;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2-005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校园健康行动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项目“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项目编号:EDU0086)的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华夏的精神根基和灵魂支柱。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追求。艺术作品如同时代发展的号角,打响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并驾齐驱、融会贯通的第一枪。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表演艺术,既能够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浓重底蕴,彰显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创作出一部部包含民族情怀的佳作,也能够使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展现出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专业人才。
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从表面来看,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展现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从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初衷来看,音乐表演实质上揭示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重在宣泄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一部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作品,需要同时具备以下要素:一是深谙音乐作品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二是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三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具备成功演绎音乐作品的能力。这四种能力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由此可见,音乐表演艺术是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的艺术类型。
(一)音乐艺术与学科文化的深度交融
首先,音乐表演艺术与美学密不可分,将音乐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音乐表演艺术,将音乐以节奏、旋律的形式展现出一种审美感受,从而形成音乐表演艺术。其次,音乐表演艺术与历史学存在紧密联系,从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不乏存在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关键事件,这些历史学内容共同构成了音乐艺术作品的血肉,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史学知识,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以较强的音乐表现力进行完美演绎,达到游刃有余地驾驭音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标准[1]。再次,音乐艺术与心理学的高度融合,在表演音乐艺术作品时,表演者要具备超强的共情能力,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作品的情境当中,这时的“你”不再是你,而是一个角色、一个媒介,能够借助表演者自身传递出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与思想感情,所以说,音乐表演者既要充满追求艺术审美的热情,也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二)审视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音乐表演艺术作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一方面,音乐表演能够直观地将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也是传达艺术作品深层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借助表演的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递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积极能量,从音乐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音乐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比美学价值要更强,这是社会赋予音乐表演者的重任,从而深化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
(三)深度解读音乐表演艺术创作中的文化底蕴
怎样更加凸显并深度挖掘音乐表演艺术作品的内涵,是所有音乐艺术从业者坚持探索的永恒课题。第一,我们要充分了解音乐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引用的传统文化背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一作品。第二,通过反反复复地研读音乐作品的词与曲,精准体会这一作品中充斥的思想感情,体味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而随着音乐情节的发展变化,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独到的分析,准确把握音乐节奏与旋律的变化,竭尽全力向观众展现出音乐中的传统文化气息[2]。另外,可以在遵循音乐作品基调的前提条件下,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火花中,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音乐表演艺术作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进而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
(四)提高对音乐表演艺术作品新形式的重视程度
音乐表演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演绎效果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就同一部原创著作而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可以与时俱进地采用与当下时代特征相吻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雷雨》这部作品,拍摄的电影作品创造了空前的盛况,近年来,《雷雨》多次被搬运到艺术领域,不论是改编的话剧还是舞台剧,都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青睐。由此可见,经典的作品不会只是风靡一时,而是亘古不衰、历久弥新的存在,即使时代的年轮在前进,只要采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萌生并发挥相应的社会功能,将作品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底蕴传达出来,引人深思。
换句话说,原始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是始终如一的,而社会状况与主流思想是处于动态的变化当中的。音乐表演艺术应在牢牢把握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深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在原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崭新的艺术创造,做到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增添新的时代气息,掌握社会发展的大动脉,真正发挥音乐表演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3]。从这一层面来看,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融合发展可谓是负重致远。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音乐曲目的辞藻,深化音乐内涵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在重新认识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音乐表演艺术界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典诗词常常被出神入化地运用到乐曲的创作中。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今乐曲在创作过程中,恰当引用诗词名篇的内容往往能够使曲子更显恢宏大气,曲目情节饱满,情感真挚,辞微旨远,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之感,具有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进行融合与渗透,既是对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将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巧用乐曲创作技巧实现转化,带来一种独树一帜的审美体验,也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使观众能够从全新的视角体味传统文化的韵味。由此可见,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音乐艺术作品,具有内容上的古典、雅致与形式上的扣人心弦,在古香古色与仙弦轻舞之间,充盈着休休有容的东方韵味,汇聚出意气风发的精神力量,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在《琵琶行》《春江花月夜》《虞美人》《清平调》《月满西楼》《雨霖铃》等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均改编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宋词,音乐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4]。再比如,《蜀绣》《半壶纱》《秦时明月》《青玉案·元夕》《昭君出塞》等乐曲,主要是运用我国传统乐器琵琶进行美轮美奂的演奏,表现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曲调风格,加之现代音乐节奏与旋律的衬托,将乐曲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在深化音乐内涵、丰厚文化底蕴方面,依然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使音乐作品具有非凡的民族性特征。
(二)有助于拓宽音乐词曲的创作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饱受几千年历史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愈发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美感,不论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词歌赋,还是古老且神秘的神话故事,抑或是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都为音乐表演艺术创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资源。就曲目歌词的创作而言,可以采用对传统文化进行拆解的方式,这种创作方式既能够使歌词内容更加充实,也有利于将曲目中浓厚的思想感情表露得更加真切,从而提升曲目的音乐表现力与感染力,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赞颂也水到渠成。譬如,知名歌曲《发如雪》,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运用就显得独具匠心,诗仙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时光如梭、转瞬即逝的感悟,曲名“发如雪”便是取自这一经典诗作。再比如,古典唯美的歌曲《但愿人长久》,直接将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用为曲名,具有较强的典雅、庄重、温婉的风范,使传统词作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另外,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音乐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直接引用,化用的创作手法也是十分常见的。采用新颖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崭新的艺术形式也将使传统文化重获新生,凝聚并深化民族情感。
(三)有助于延伸音乐表演艺术的资源与媒介,充实艺术载体
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遍布九州,地域辽阔造就了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元素几近囊括了所有范畴。比如,文学文化、古都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民乐文化、地域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戏剧文化等。诸多具有历史性的传统文化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前者如饮食与服饰文化,后者如文学与戏剧文化,还可以分为具有具体物质载体的与客观抽象的,前者如古都与饮食文化,后者如文学与民乐文化。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音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甚至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音乐艺术形式,譬如山东的沂蒙山小调、蒙古族的长调等,它们都散发着各自独有的韵味。将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引进到音乐表演艺术当中,除拓展了音乐表演的艺术资源,让音乐表演具有更多可依赖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使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革新固有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融合度
基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培养新型音乐表演艺术人才的理念上,首先要做出适合的转变,打磨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融入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中[5]。第一,提高对富含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加大艺术人才在民族音乐理论、演绎技巧等方面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深入认识民族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感受传统文化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与魅力。第二,培养艺术人才的传承与创新意识,学习民族音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初衷,不断根据时代发展步伐,研究音乐演绎与情感表达的新方式,创新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第三,深化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采用跨学科、跨专业、跨院校等方式推动育人方式的进步,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音乐表演实践项目,使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处于动态的交互中。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表演实践,达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音乐表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样要依赖于实践活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能够同步进行,甚至对于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可以引领艺术从业者或者学生踊跃参加音乐节、音乐表演比赛、民族音乐乐器的制作等活动,让未来的弄潮儿能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交织[6]。同时,可以与知名音乐表演艺术家合作,向前辈学习音乐演奏方法与技巧,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促进自身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的提升。此外,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让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位艺术人才的心中,提升艺术创作的视角,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性项目。
(三)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应用中的重视程度
音乐表演艺术的理论指导思想是美学理论体系,提升传统文化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创新应用,实质上就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建设目标,要树立起开放的思想观念,选择性地从传统文化中吸纳有利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坚守传承与创新的初心展开探索,打造产学研实践基地,从文化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视角,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从“新”出发,创作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滋养,传统文化始终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中流砥柱。在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将会不断深化音乐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增添音乐表演的民族文化元素,为音乐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与营养。同时,传统文化也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充满时代的烙印,贯彻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表演艺术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必将激发音乐表演艺术从业者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一部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石玉红.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表演中的渗透和呈现——以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作品创演为例[J].黄河之声,2023(17):118-121.
[2]洛秦.论音乐表演的艺术及文化本质[J].音乐探索,2022(02):
3-13.
[3]张艳林.音乐表演与文化建构的多种方法与维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0(11):44-49.
[4]周耘.表演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表演——六个音乐表演案例的文化启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3):22-33.
[5]叶静.文化自信背景下音乐表演风格的建构路径研究[J].青春岁月,2023(Z1):63-65.
[6]胡耿彪,李丽丹.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与地方文化建设创新模式的研究[J].艺术大观,2021(19):125-126.
作者简介:
邱果(1985.8-),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钢琴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