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究

2024-06-21梁逸兰

西部学刊 2024年12期
关键词:人脸识别技术法律保护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因为具有优化用户体验设计、提高安全认证效率等优势,得到迅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对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构成挑战。这表现在存储安全性不足、隐私权存在被侵犯风险、监管机制滞后、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等方面。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措施:(一)建立健全数据存储安全标准;(二)明确隐私权保护指导原则;(三)强化监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四)明确法律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关键词:人脸识别技术;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16;TP3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2-0092-04

On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Based on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Liang Yilan

(Lanzhou Bow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73010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popularized quickly due to its advantages such as the design of optimizing user experience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which brings great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ves but also is posing challenges to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The challenges are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storage security, the risk of invading privacy rights, the lagged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unclear scope of law application. Measures for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based on 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are: (1)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data storage security standards; (2) clarify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privacy protection; (3)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of regulatory agencies; (4) clarifying the specific scope and conditions of law application.

Keywords: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legal protection

数字化时代,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的人工智能应用,正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从简化身份验证流程到增强公共安全措施,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然而,伴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也显现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在充分发挥人脸识别技术优势的同时,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犯,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优势

(一)优化用户体验设计

人脸识别技术消除了传统交互方式中的复杂步骤,用户无需记忆密码或携带任何物理媒介,只需通过面部表情即可完成身份验证或启动特定功能,这种方式符合人类的自然习惯和期望。例如,在移动支付领域,用户通过人脸识别完成支付,不仅方便快捷,还大幅度提高了支付过程的安全性和愉悦感。人脸识别技术通过高度个性化的服务,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面部特征,识别不同的用户身份,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内容。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不同家庭成员进入房间时,系统能自动调整灯光、温度甚至播放列表以适应个人偏好。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无接触的交互体验,这一点在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当下尤为重要。在公共场所如机场、酒店或医院,人脸识别技术能提供无接触的身份验证和服务访问,既提升了效率,又降低了健康风险。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服务的包容性,尤其是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例如,对于身体残疾人士,无需手动输入密码或操作设备,人脸识别提供了一种更易于使用且无障碍的交互方式[1]。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度和响应速度不断提升,使得用户体验更加流畅和愉快。

(二)提高安全认证效率

人脸识别技术通过高精度的生物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个体的面部特征,这一过程相较于传统的认证方法如密码输入、指纹扫描或身份证验证,缩短了验证时间。人脸识别技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能够在数以千计的面部数据中迅速找到匹配项,对于需要快速处理大量身份验证请求的场景,如机场安检、大型活动入场等,提供了极为有效地解决方案。在安全性方面,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复杂的算法和模式识别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被伪造或欺骗的风险。例如,许多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采用了活体检测功能,能够区分真实人脸和照片或视频,进而有效避免了欺诈行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系统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面部特征,保持其识别算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使得人脸识别技术在长期应用中保持着高效和可靠的性能。人脸识别技术成为公共安全、金融服务、企业安全等多个领域理想的身份验证工具。例如,在银行ATM机或在线银行服务中,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不仅提升了交易安全,还提高了客户操作的便捷性。在企业和机构的安全管理中,人脸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控制人员出入,保护重要数据和设施不受未授权访问的威胁。

二、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难点

(一)存储安全性不足

在数据存储结构上,现代的数据存储系统,尽管具备一定的安全措施,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和高度发展的攻击技术时,这些措施往往难以完全抵御安全威胁。例如,云存储虽然提供了便捷的数据管理,但也增加了数据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数据存储系统的脆弱点可能包括软件漏洞、硬件缺陷、系统配置错误等,这些问题可能被黑客利用,导致敏感数据的泄露。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在人脸数据从采集点到存储库的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会经过不安全的网络环境,这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容易被截获或篡改。数据存储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多方共享和使用人脸识别数据的情况下,不同机构的数据安全标准和实施可能存在差异,增加了数据泄露和误用的风险。例如,一些小型企业可能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来实施高级别的数据安全措施[2]。尽管有关数据保护的法律和规章正在不断发展,但它们往往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跨国数据流动和存储方面,法律规定往往存在较大的模糊地带。例如,不同国家对于个人数据的保护标准和实施细则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跨境数据管理复杂且风险较高。

(二)隐私权侵犯风险

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侵入性和普遍性,容易在未经个人明确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个人面部信息,从而构成对隐私权的潜在侵犯。在公共场所,如商场、机场或城市街道等,人脸识别系统可能在无意中捕捉并处理过往人员的面部数据,而这通常发生在个人对于自己数据被收集一事并无明确认知的情况下。人脸识别技术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个人隐私的额外风险。例如,通过对面部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甚至情绪状态,这些敏感信息的无意识收集和使用可能会导致隐私权的侵犯。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和政府监控领域的广泛应用,个人面部信息的收集变得更加频繁和普遍,加剧了隐私侵犯的风险。例如,一些零售商通过监控摄像头采集顾客的面部数据以分析购物行为,而政府部门可能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安全监控。个人面部信息的使用往往超越了原本的收集目的,而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却未能有效跟进。公民对于自己的面部信息被如何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缺乏必要的知情权和控制权。

(三)监管机制滞后

现行的法律和监管体系难以跟上人脸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其应用场景从手机解锁、社交媒体到安防监控不断扩展,但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措施更新速度却远远落后于技术进步的步伐,导致在技术应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和伦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解决。当前的监管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传统的信息保护方式,对于人脸识别这样的高级生物识别技术缺乏专门和具体的监管指导。例如,关于数据收集、使用和共享的规定往往不够明确,这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对人脸识别数据的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随着跨国公司和跨境应用的增加,监管机制在国际层面的协调和执行变得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法律规定和伦理标准存在巨大差异,但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和标准,使得跨境数据处理和监管面临巨大挑战。监管机制在现实执行中往往受限于监管资源和技术能力[3]。对于涉及复杂技术和大数据处理的人脸识别系统,当前很多监管机构在技术能力和资源配置上存在不足,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四)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当前的法律体系并未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数据处理方式以及应用限制进行详尽且明确的定义。由于人脸识别技术跨越了众多领域,从安防、金融到零售和教育,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多样,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往往无法涵盖所有可能的应用场景。这种不具体的法律指导使得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诸多灰色地带,比如在何种场合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是合适的,哪些是不恰当甚至非法的。关于人脸识别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及共享等环节,现行法律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定和指导。例如,关于数据保留期限、数据处理的透明度及个人对自己数据的控制权等方面,法律条文多存在模糊之处。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应用方式和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但现有法律框架往往难以及时更新,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法律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脱节,使得一些新出现的隐私和伦理问题难以依靠现行法律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对待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态度和规定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面临法律适用的复杂性。

三、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公民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措施

(一)建立健全数据存储安全标准

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比如信息技术部门、网络安全机构和数据保护局等,负责制定全面的数据存储安全政策,明确规定数据加密标准、物理存储安全要求、数据访问权限和安全审计等关键方面。应当要求使用高级加密技术,如AES或RSA算法来保护数据,确保加密密钥的安全管理。针对物理和网络安全的具体措施,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中心访问控制政策,包括人员身份验证、访问记录和监控系统等。网络安全方面,则需部署先进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网络隔离技术,确保数据存储网络环境的安全。还需要建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销毁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这要求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流程,确保数据在每个阶段都得到妥善保护。应实施定期的安全审核和评估,由第三方安全专家或审计机构负责,以确保数据存储安全标准的执行和有效性,如对存储系统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措施以及数据加密策略等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在数据访问控制方面,需要设立严格的访问权限制度,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敏感数据。借助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系统,对所有数据访问行为进行记录和监控,以便追踪和审计。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对可能的数据泄露事件,如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在数据泄露事件发生时的通报流程、应对措施和责任分配[4]。

(二)明确隐私权保护指导原则

立法部门应扮演关键角色,制定和修订涉及人脸识别的数据保护法律,确保这些法律能够全面覆盖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这些法律应对人脸识别技术中涉及的个人数据收集、处理、使用和分享等环节提出明确的法律要求,确保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例如,要求在收集个人面部信息前明确获取公民的知情同意,同时对收集的数据用途、范围和存储期限等提出明确规定。监管机构如国家数据保护局或专门的隐私监管委员会,需要负责实施这些法律,并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进行监督,评估企业和组织在人脸数据处理方面的合规性,对不合规行为进行处罚,并确保公民投诉有一个清晰的途径和快速的处理机制。监管机构应设置审查和认证程序,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预先评估,确保其符合隐私保护标准。政府部门应推动公共教育计划,通过媒体、线上平台和公共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及其可能影响的认识,如教育公民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以及如何行使有关查询、访问和删除个人数据的权利。技术提供商和使用者应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中内置隐私保护措施,比如使用最小化数据原则,仅收集实现功能所必需的数据,以及提供用户数据管理控制选项。他们还应定期进行隐私影响评估,并与监管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持续的合规性[5]。

(三)强化监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资源

政府需要为监管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便它们可以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具。这些工具将用于更有效地监控和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以及处理相关的数据保护问题。例如,购买和维护数据库系统,用于收集和分析关于人脸识别应用的信息。监管机构需要招募并培训专业人员,以提高其对人脸识别技术及相关数据保护法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这包括雇用数据保护专家、法律顾问和技术分析师,他们将负责审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规和标准。监管机构的员工需要定期接受培训,以保持他们在最新的技术和法律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监管机构应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机制,分享知识、资源和经验,更好地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更加有效的监管策略。监管机构应建立和维护一个全面的人脸识别技术使用数据库,包括所有已知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案例,以及这些技术的运作方式、使用目的和收集的数据类型,使监管机构能够迅速响应任何可能的数据保护问题,并提供必要的监管指导。监管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对话,以了解和吸纳其他国家在监管人脸识别技术方面的经验和最佳实践。通过参与国际会议、研讨会和工作组,可以帮助监管机构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和监管趋势,还可以帮助它们在制定国内监管政策时考虑到国际标准和实践。

(四)明确法律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立法部门需针对人脸识别技术明确法律的适用范围,如规定何种情形下的人脸数据收集、处理、存储和使用需要遵循法律规定,特别是在公共安全、金融服务、社交媒体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这需要细化具体的应用场景,区分不同情境下的法律要求,以便于技术使用者明晰遵循的法律标准。对于法律适用条件的明确,关键在于制定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例如,对于不同行业或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条件,如数据质量标准、数据处理流程、用户知情同意的获取方式等,都应有明确的指导原则。考虑到技术的快速发展,法律适用的条件应定期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进展和应用模式。法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的明确还需要结合监管机构的实际执行。监管机构应具备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以便于准确理解和判断法律的具体适用情况。例如,通过培训专业人员,使其能够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可能的风险点,从而有效地进行监督和执行。加强与技术提供商和使用者的沟通和指导也是必要的。监管机构应通过发布指导文件、举办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帮助相关方了解法律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还需建立反馈和沟通机制,允许技术使用者就法律的适用提出疑问和建议,以便于不断完善和调整法律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6]。

四、结束语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成为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在数据驱动的未来,确保这一技术的合理运用及公民隐私权的充分保护,既是对现代技术发展的应有回应,也是对法治精神的必要坚守。未来的实践应不断优化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

参考文献:

[1]龚炜琪.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J].韶关学院学报,2023(1):63-69.

[2]马海然,张艳萍.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法律风险与防范路径探析[J].河南工学院学报,2023(5):76-80.

[3]杜欣芸,刘湘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权益矛盾与法律平衡[J].怀化学院学报,2023(4):62-68.

[4]蒋淑旭,胡丹.人脸识别中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74-77.

[5]王鑫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与法律规制[J].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1(5):93-101.

[6]金李晨.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与规制途径探析[J].秦智,2023(10):21-23.

作者简介:梁逸兰(1996—),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单位为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为法学。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人脸识别技术法律保护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人脸识别技术研究及实现
高校考试防作弊技术应用探讨
人脸识别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文学作品的法律保护
浅析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防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析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关联企业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