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重获精彩童年
2024-06-21黄璇
黄璇
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对学生进行德育成为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然而社会内卷现象日渐加剧,让小学生承受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娱乐的时间被无情剥夺,学生不仅难以获得幸福、愉快的童年,也会影响身心健康。为了有效改变当前的教育状况,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重获精彩童年。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成为教师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途径,在德育背景下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要积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立足德育视角,优化活动形式,从而在健全工作机制中全面提升德育实效,让美好品格的种子在儿童心底扎根发芽。
一、优化准备,落实德育工作
(一)确定方案,有序落地
在“双减”政策提出后,许多教师备受鼓舞,主动跟随教育部的步伐,积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后延时服务理念的提出,让许多教师耳目一新。但是在改革洪流中一些教师也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不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发展。活动方案无疑能够为教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提供依据,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施质量。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品德培养时,教师可以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出发,优化班级活动方案,让课后服务活动精准落地。具体来说在活动目标中教师设计如下内容:1.针对小学生道德领域突出的失信问题,通过各种自主实践展开诚实守信教育,使学生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引导学生争做诚实守信少年;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学生完成诚信品德他律向自律的转变等。在活动准备环节,教师罗列如下内容:1.分组调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现象;2.简单谈谈对诚信的认识,并书写下来;3.摘抄有关诚实守信的谚语及故事等。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发展规律等进行德育活动的精准安排,如教师安排“讲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诚实守信内涵的理解,促使学生自觉践行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活动方案如同指南针,能够为教师指明方向,让教师依据方案的细则,依序开展德育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汲取精神食粮,逐步塑造高尚人格品质。
(二)着眼安全,顺利开展
健康的体魄、安全的成长环境是学生参与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学生遇到危险,影响身体健康,势必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以至于儿童更加排斥、抵触班级活动,最终导致“双减”政策难以落到实处,课后服务活动的价值也荡然无存。而“双减”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活动更加自由,对学生的约束也相对较少,因此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隐患。对此,为了充分释放课后服务活动的德育价值,促进乡镇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着眼安全建设问题,以便班级活动更加安全地落地,让学生、家长没有后顾之忧。
比如教师可以从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发,做好安全工作,为乡镇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具体来说针对安全制度方面,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前,将安全细则呈现给儿童,如1.不要随意打闹;2.不要脱离班集体单独活动;3.不要触碰管制工具,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各种器材、工具等,强化儿童的安全意识。其次,针对安全环境方面,教师要与后勤人员一起定期检验护栏、窗户的安全性,避免儿童在班级活动中出现意外,同时,教师也要事先模拟德育活动的各项环节,减小儿童在课后服务活动中遇到意外的几率,促使儿童能够更加享受课后服务活动,真正地从活动中丰盈精神世界,促进自身高尚情操的发展。
教师聚焦安全问题,主动地从多个方面出发做好安全建设工作,能让儿童更加放心地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积极跟随教师的步伐,学习美好人格品质的内涵,从而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立足科技,打造现代活动
(一)自主分享,强化主角地位
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授课形式不同,“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活动更加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期望儿童成为活动中的主角,依靠自身的力量感知知识,汲取成长养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上网变得十分便捷,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也能够轻松地利用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丰富自身的见闻。对此,在德育背景下,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查找德育资料的任务,并请学生在课后服务活动中化身小老师,积极地为他人进行分享,以便学生深化理解,进一步强化主角意识。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尊师敬长”等传统美德的培养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收集与尊师敬长有关的谚语、故事”的任务,鼓励学生在互联网中输入关键词,搜索网页中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生成带有个人色彩的资料。在正式开展班级活动时,教师先利用媒体技术呈现视频,使学生直面古人尊师敬长的画面。随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尊师敬长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你们知道哪些与这一美德相关的谚语或故事吗?”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收集的内容,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当学生七嘴八舌地描述谚语和故事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鼓励:“今天就请同学们扮演小老师,为大家进行分享吧……”邀请学生担任老师的角色,主动地分享自身收集的内容。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谚语、故事进行总结,并顺势为学生引入“尊师敬长”的内涵以及现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等,辅助学生践行尊师敬长的美好品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师长,彰显青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师将班级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邀请学生化身“小老师”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课后服务活动的特色,让学生主导课后服务活动的节奏,并从活动中深化认知,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提升品德素养。
(二)引入资源,丰富德育形式
德育元素带有强烈的抽象色彩,如果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仍旧采取最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势必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学生对美好品德的感知效果,让课后服务活动丧失了独特魅力。现代教育资源能够转变知识出现在儿童面前的方式,带给儿童更加直观、灵动的学习体验,在对乡镇儿童进行德育时,教师要积极追寻“双减”的脚步,主动围绕德育主题,为儿童引入多样化的视听资源,活化班级活动的形式,让德育内容更加轻松地进入儿童的心底。
比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便可以先在互联网中选择更加适宜儿童观看的影片。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对儿童进行引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了解主人公都经历了什么,主人公的行为又能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使儿童能够边观看影片边维持思维的活力。之后,教师为儿童播放《建国伟业》等影视资源,请儿童细心观看。当儿童完成影片的欣赏后,教师再为儿童搭建小组,请儿童在组内交换彼此的想法,如有的儿童说:“通过影片的观看,我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苦过程,认识到革命先辈的英勇付出……”有的儿童分享道:“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才支撑他们一步步地维护祖国利益,一步步地推动新中国的成立……”随后,教师再设计“面对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当下的我们能够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强化爱国主义情怀,主动地从一些力所能及的行为出发,践行爱国主义品质。
案例中教师依托媒体技术对儿童进行德育,能有效刺激儿童的视觉、听觉,丰富德育的方式,从而让儿童更加热爱祖国,积极追随革命英雄的脚步,自愿维护祖国利益。
三、打破常规,引入趣味活动
(一)聚焦实践,深刻感知美德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模糊“教”与“学”之间的界限,让学生通过“做”的过程,逐步获取知识。动手实践的活动形式能够真正地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感知知识,使学生基于“做”的过程强化认识。所以,在德育背景下开展班级课后服务活动时,教师也应当解放儿童的双手,为儿童引入动手实践的活动,让儿童深刻感知美好品格的内涵,积极地践行高尚情操。
例如在对儿童进行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培养时,教师可以先为儿童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的任务,请学生留意身边将要丢弃的物品,并将其洗刷干净带到课堂。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先展示一些由饮料瓶、过时衣物制作的物品,请学生进行欣赏。当有些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原材料好像是喝完的饮料瓶”“收纳袋好像是牛仔裤改造的”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老师知道你们之中也是卧虎藏龙,能够为原本缺乏使用价值的物品赋予新的应用价值,今天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你们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吧。”邀请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活动。当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也要搭建展览会的平台,请学生作为参展人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维持学生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的热情,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打破常规,主动地为儿童引入动手实践活动,能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双手意识到低碳生活的乐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收集废旧物品,改造废旧物品,逐步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等良好习惯。
(二)巧引游戏,锤炼高尚情操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好,许多乡镇家庭中的父母也开始采取溺爱的态度对待学生,期望学生能够一生顺遂,快乐成长。然而,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磨砺,拥有一颗坚韧的心,能够帮助学生抵御万难,让学生不被现实问题击垮。在“双减”背景下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利用游戏,优化班级活动的形式,激活儿童的动力,促使学生为了通关,主动地向困难发出挑战,积累迎战困难的勇气。这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也能迎难而上,获得成功体验。
比如在班级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持续闯关中锤炼高尚情操。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游戏的关卡,如第一关是整理书包,第二关是穿越丛林,第三关是根据情境解决问题等,让学生明确游戏的流程。随后,教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当完成全部的游戏后,你能够获得一个小奖励……”增强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动力。在学生参与游戏活动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状态,当学生因为逐渐增加的游戏难度出现想要放弃的状态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的。”“再好好想一想,你们一定能够找到解决之法,让游戏通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持续迎战困难,锤炼自身的品质。
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在课后服务活动中也较少为学生设计游戏化的活动形式,显然这样的做法会剥夺学生游戏的权利。案例中教师基于德育视角对游戏活动进行恰当设计,能让乡镇学生以游戏为途径,有效磨炼心性,形成坚韧的人格品质,尽情彰显“双减”政策的优势。
(三)自主选择,张扬学生个性
过去的德育方式过于乏味、枯燥,大多数教师会为学生准备完全一致的德育活动,以至于学生的个性被掩盖,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大打折扣。“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活动更加自由,对学生的束缚也更少,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多元化的学习活动,请学生做出选择,以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释放个性之余,也能形成良好品格。
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集体精神时,教师便可以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供学生进行选择。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你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活动呢”的问题,请学生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如有的学生分享道:“我平时会和伙伴玩开火车的小游戏”;有的学生分享道:“我们经常玩衔纸杯传水的游戏”等。随后,教师请学生描述游戏的玩法,并对学生提出的多项游戏进行整理,筛选出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游戏活动。之后,教师将筛选出的多个游戏活动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说:“请大家自由选择游戏活动,并与小伙伴一起参与游戏吧……”鼓励学生遵循内心的喜好,做出恰当的选择。当学生完成选择后,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请学生自主参与游戏,从而通过玩游戏的过程强化团队意识、集体意识。
教师请学生提出游戏的玩法,根据德育要求对游戏活动进行筛选,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能带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效发展团队精神。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的提出,让教师意识到课后服务活动的积极价值,主动地为儿童引入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形式,让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孕育儿童的摇篮,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成长养分,让乡镇学生也能拥有多彩童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