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交往能力培养在成长中的作用
2024-06-21魏雪
魏雪
国家教委2019年下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方案》中对聋哑儿童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阐述是:“重视培养聋生读书、写作、语言交往、搜集处理信息等;从聋生的身心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要在有实际内容的活动中培养聋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与正常儿童的教育目标与任务所不同的是:聋生教育要有效地补偿其“听力”和“适应性行为”的缺陷,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失聪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应当得到特殊关爱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教师之所以被称为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就在于教师职业的无私和奉献,世界上唯有教师能教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成就只有为之喝彩,为之骄傲,绝无半点嫉妒之心。作为聋哑学校的教师,虽不能培养出有惊天动地之举的人才,但能让聋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成为能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至于成为社会的累赘,这也是一种“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
聋哑学校的教师整天接触的都是听障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构音障碍(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发音障碍(音质不良,声音沙哑、说话伴有气息声、喉音、颤抖声、假声、音调过高或过低、音量过大或过小,鼻音过重或者没有鼻音)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听力功能发育障碍所致,从而形成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贫乏。加之生活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缺乏爱心的家长把他们视作累赘,动辄非打即骂,社会上的人则瞧不起他们,把他们视为异类,致使他们普遍丧失自信心,也缺乏沟通技巧,在与人交谈中,他们还会中途转变话题,甚至答非所问。
作为聋哑儿童应该得到尊重和特殊关爱,而给予他们这种关爱的只有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因为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家。因为患病不是他们的选择,更不是他们的错,而党和人民把他们交给我们,就是要让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改变他们,让他们从听力残疾的人变成能适应社会,进而能自食其力的人。
二、充分利用并创造条件,帮助聋哑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听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如何,是他们智慧发展程度高低的标志,也是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关键。所谓交往能力,就是在他们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能否正确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客人来了,能否有礼貌地正确接待;去商店购物,能否向营业员正确说明自己需要购买的物品;在家中,能否正确地向父母表示自己的个人要求以及能否按照父母的要求完成某项事务等。所有这些都是目前听障儿童将来离开父母或独立生活、走向社会,能否自食其力的必备条件。本人认为对听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钻研聋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利用国际聋教育方面的先进成果,有目标、有区别地运用到聋教育的教学实际工作中去,通过潜心研究,悉心实践,努力寻找教育行为理论上的支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案记录,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努力以自己的工作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现有的聋教育教学理论。
(二)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听障儿童也有程度上的区别,可分轻、中、重三个级别。教育的目的、任务也有较大区别。就轻度听残而言,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较好的阅读、表达和计算能力,努力达成职业适应、社会适应和个人适应;就中度听残而言,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在受保护的环境下参加生产劳动位目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能照料自己的饮食起居,梳洗沐浴,安全等;(2)培养适当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听从指挥,遵守秩序,以适当的方式和他人沟通意见和情感,能与人和睦相处等;(3)培养在家庭或受保护的情况下,从事生产劳动的技能,如扫地、收拾碗筷、使用家用电器和在福利中心从事简单的工作等。只有对学生进行个别案例的分析,采用恰当的措施和要求,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教育的功能。那种把听残学生当作普通学生一样,提出过高的要求或把他们完全看作是无计可施的废料,干脆弃之不理,或者只提出无需他们努力即可达到的过低的要求,都是极不科学的。
(三)为人师表,与听障儿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中,教师的分量甚至超过家长,听障儿童更是如此。所以作为聋教育的老师,一定要热爱、尊重每一位听障儿童,对他们多一些爱心、细心、耐心和童心,去体会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为他们欢呼鼓舞,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开展和他们做游戏等相关活动,促进他们的发展;对内向、胆小、自闭和交往能力较弱的听障儿童,要加以理解,并积极鼓励,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积极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对交往的畏惧心理,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氛围。作为聋教育的老师,一定要牢记批评和处分在健全学校有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绝不是良药。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下抚摸、一个拥抱,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信任、亲切、温暖和快乐。老师对听残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正因此,有些听残儿童入学以后对待老师的亲切程度超过自己的父母,这正说明教师在为人师表上的成功之处。同样教师的这一表率作用也可以影响听障儿童的父母,启迪他们给孩子多一分关爱,少一些呵斥。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为听障儿童实现社会交往共同努力
听障儿童康复程度如何,他们能否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绝不是某一个家庭的小事,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民生大事。残疾人的康复程度、接受教育程度,都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先进,还是落后的显著标志。只有让听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能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这就要求聋哑学校和老师在家长会或学校家庭联谊会等活动中,以老师的汗水与努力,学校的期望与忠告,感染听障儿童的家长,再通过家长影响听障儿童的亲戚、邻居,让他们在观念上不要歧视听障儿童,而要多给他们一些呵护和关爱。哪怕是一个笑脸,一声夸奖,也是对听障儿童的一份爱心和奉献,让学校和老师辛勤付出的汗水不至于白流。同时也让我们的家园和社会多一份温馨,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灿烂。
(五)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努力提高听障儿童交往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为了实现让听残学生“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教育宗旨,聋教材安排了不少像《超市》这样的教学内容。对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切不可图省事,在课堂内一讲了事,那是达不到效果的。教师必须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把学生带到相关场所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逐步掌握购物或其他方面与人交往的技能与技巧。
2.抓住学校教育这一发展听障儿童交往能力的主要场所
对于入学儿童来说,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学校,所以学校就成了听障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而学校在努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增加学生知识量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对听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听残儿童进行训练,针对不同听障儿童的水平与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步骤、有目标地训练。通过创设情境,使听障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所发展。需要注意一是根据每个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训练目标,而目标既不能脱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又不能太靠近儿童,使之伸手可及;二是依照训练的目标制定出训练步骤,按照各个听障儿童的水平适当地拉大或缩小;三是训练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不厌其烦地加以指导,如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3.游戏是发展听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主要形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听障儿童也不例外。通过游戏,他们可以获得与其他孩子、与大人接触的机会,并能从中意识到他人的存在,还能学会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协调性、友谊意识和自控、交往能力。游戏中教师是听障学生围绕的中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听障儿童能主动学习与其他小朋友的沟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交往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4.课堂不忘发展听障儿童的交往能力
很多听障儿童因为胆小,不愿意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多鼓励,课堂上多提问胆子比较小的同学,然后不管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由胆小逐步变得胆大起来。
5.课后、课外活动都是发展听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好时机
在聋哑学校,教师应把听力残疾程度较轻的学生与听力残疾程度较重的学生,或者将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组成“一帮一”的小组。让状态比较好的听障儿童主动接近状态比较差的儿童,请他们在一起玩耍,让听障程度较重的儿童融入集体中,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普通小学附设的融合班更应如此,这样对听障儿童的康复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将更有裨益。
6.家庭也是发展听障儿童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学生除了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其他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场所是在家庭,听障儿童更是如此。他们每天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许多训练内容带到家里反复训练,才能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多联系、多配合,家校合作,既可以让学生的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及时反映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对孩子制定出比较实际的教育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措施,又能让家庭及时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训练要求,以便于在家中安排与学校基本同步的训练内容及形式,并给孩子以力所能及的训练指导。
7.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发展听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课内、课外的活动,让学校与家庭配合,争取得到家长的协同努力,可以让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光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听障儿童走向社会。因为学校培养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他们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学校和家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必须让他们与外界接触,才能使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应组织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如社区的各种文艺演出、各类节目的庆祝活动和聆听街头宣传,参观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让他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提高适应社会和交往能力。
教育好听障儿童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吃透聋教育的根本宗旨,改变那种重学业教育,轻社会交往能力的错误培养倾向,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听障儿童,为了听障儿童的一切,为了一切听障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