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
2024-06-21王江俊
王江俊
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基于此,余文森教授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即“读思达”(“阅读、思考、表达”)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引入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中,对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都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从实践层面来讲,“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指导阅读,丰富学生学科知识
阅读是认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指导中,学生如果不能进行充分地阅读,那么接下来的思考和表达也就成了无根之水。针对此,在课程教学指导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输入,提升思想认识,为思考和表达做好铺垫。
(一)辅助学生阅读,实现知识输入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抓不住重点、理不清逻辑等问题,从而影响阅读效果。针对此,教师应根据信息科技课程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阅读辅导,辅助他们完成章节阅读,并准确把握课文中的重点信息。
例如在“初识电脑”第一课时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联系现实生活,运用语言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大家都知道电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脑的发明使得信息技术前进了一大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电脑的身影。那么同学们你知道电脑发展的历史吗?在电脑全面普及的今天,你们平时都会用电脑做些什么呢?在使用电脑时,你知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要想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进一步探索电脑的奥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现重点内容的提炼。通过阅读,学生形成了如下认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发明了电脑。1964年第一台电脑诞生了,它有一个名字叫“ENIAC”,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有两三间房子那么大,重达30多吨。从那时起,电脑的发展突飞猛进,功能越来越强大。我国在研究制作超级电脑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般普通人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使用的电脑输出是“个人电脑”,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台式电脑、便携式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等。电脑是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音箱等组成。想要开启一台电脑,需要按一下主机箱上的电源按钮,电机源指示灯点亮,电脑输出开始启动,稍等一会儿,显示器上出现桌面的画面时,表示开机成功。在开启过程中,要按正确的步骤操作,不要直接按下电源开关或直接切断电源来关机,这样可能会造成电脑损坏。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阅读内容,并从电脑的历史、电脑的组成、电脑的应用、电脑的开机注意事项等角度进行提炼,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输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元引导,辅助阅读,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热情,也让学生总结了重点知识,理清了知识脉络,提高了阅读效果。
(二)引导独立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独立阅读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必要环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指导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性,通过阅读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完成任务,进而强化阅读的成就感,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这部分知识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课前设置独立阅读的任务,引导他们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阅读技巧,迁移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完成阅读任务。当然,独立阅读并不等于“放羊”,而是在一定框架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意识的阅读教学方式。在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的独立阅读更加有效,在独立阅读任务下设计了系列子任务:(1)认识生活中的数字化产品,了解它的功能;(2)学习识别并抵制盗版和冒牌商品的方法;(3)说一说我们在日常上网的过程中应遵守怎样的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4)了解计算机病毒及黑客活动的危害性;(5)说一说病毒防治软件的作用;(6)说一说保护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这一系列任务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有效支持,学生根据阅读所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每一项任务,实现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独立学习的成果,并做出点评,同时获得阅读反馈,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
在独立阅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能,探究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这不仅实现了有效的知识学习,更是锻炼了独立思维,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思考是关键和核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思考,那么学习者自然也无法将所读的内容内化,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辨别、判断、评价所学内容;同时加强拓展延伸,提升学习与思考的广度。
(一)引导层层探究,提升学生思考深度
所谓“思源于疑”,思考与疑惑是密不可分的。在开展“读思达”教学指导中,教师重视问题的设计,将复杂的大问题分解成简单易解决的小问题,化繁为简,启发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基于主问题“什么是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构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深入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进行了如下指导:(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只来自太空赛尔号的“宠物小猫”,然后通过操作与“宠物小猫”游戏,引导学生观察,调动学生兴趣,最后提出思考问题:通过观察这只“宠物小猫”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是一只听话的小猫,严格按照主人命令行事。同时也产生疑问:“宠物小猫”为什么会听懂主人的命令呢?教师由此引出Scratch程序设计,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2)展示程序,引导探究。教师出示Scratch界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界面,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界面中包含几个主要的功能区?各区域的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讨论给出答案:Scratch的工作界面主要由标题栏、菜单栏、指令模块区、角色资料表、脚本区、工具栏以及角色列表区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标题栏主要作用是显示目前编辑的作品名称;菜单栏显示功能选项;指令模块区提供不同指令;角色资料表显示当前角色的相关资料;脚本区可以拖拽指令模块搭建脚本;工具栏包含控制角色大小及复制、删除的工具;角色列表区显示所有角色。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通过操作“宠物小猫”让学生对功能区的作用形成进一步思考,理解其含义。(3)设计任务,深化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模仿教师范例,尝试编辑脚本,完成对“宠物小猫”下命令的操作。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想让“宠物小猫”走出个性化的天空步,你知道怎样操作吗?学生结合自己修改参数、添加指令、调整指令顺序等操作进行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补充不足,促使学生深入理解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厘清不同功能区的关系,为自主设计做好铺垫。
在课堂指导中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围绕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展开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力,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二)引导发散延伸,提升学生思考广度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可以发现,他们虽然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但是,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方面却时常受限,无法将所学内容顺理成章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从而影响了知识的内化以及后续的表达。针对此,教师应根据“读思达”教学要求,在“思考”环节搭建“支架”,促使学生迁移拓展,创新思考,为创意表达做好准备。
在学习了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后,教师结合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了“五彩画笔”的趣味活动,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将思维可视化,实现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掌握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运用的技巧。接下来,教师又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在教学指导中,教师结合“五彩画笔”中的重点内容,展现现实生活中盛开的花朵、燃放的烟花、升腾的气球等图片,并设计思考,让学生分组合作说一说:如何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循环结构和循环结构的嵌套等知识和算法来完成这样生活化的设计?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在所学基础上发散延伸,同时根据教师的推送阅读相关案例,获取设计经验。最后,分享设计方案,交流设计细节,体现拓展迁移的过程。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供迁移拓展的契机,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认识信息科技的应用价值。
三、引导表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表达是归宿和提升。学习者在阅读与思考之后,通常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而准确表达不仅能够规范阅读的方向,更能让思考转化为现实,形成学习成果。基于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多元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清晰和富有逻辑的表达,同时鼓励学生将创意思考转化为现实,提高创意表达能力,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输出。
(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认知
信息科技是一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科技更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核心,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大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要求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数字化学习”就是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读思达”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内容准确呈现出来,巩固学习效果。
在“学习积木式语言Scratch”相关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完成主要知识的学习。接下来,为巩固学生所学,教师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实现知识输出。学生经过思考和提炼,设计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重点梳理了“Scratch窗口由舞台区、角色列表区、指令区、脚本区等区域组成”“创建/删除舞台背景”“添加新角色”“搭积木编程序”“如何保存程序”,表达了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所得。
教师通过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不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引导学生将信息科技融入到生活中,并解决实际问题,深刻体会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与影响。
(二)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创意表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读思达”教学实践,设计实施创新表达活动,鼓励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表达自己对信息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在“WPS演示文稿排版设计”等相关内容后,教师将信息科技与语文学科相融合,设计“古诗配画”的跨学科活动,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以及与古诗意境相契合的古典画作,并利用WPS演示文稿排版的相关技巧进行设计,形成古诗文化的宣传画册,并在课堂上展示、分享。学生基于任务要求自由表达,用所掌握的信息科技知识不断美化宣传画册,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理解。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搭建展示平台,引导学生表达创意设计的意图和想法,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促使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最后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跨学科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新思考的转化提供了契机,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展示自己,并运用信息科技的相关知识提高表达效果,也充分锻炼了学生创意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合理展开“读思达”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考探究,锻炼学生的自主表达,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上文针对“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继续深入教研,挖掘“读思达”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以推动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