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
2024-06-21郑济洲崔翼
郑济洲 崔翼
[摘 要:聚焦中国式分权情境,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立足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探讨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均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该影响越发明显;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约束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具有区域、城市规模异质性,且在中西部地区、特大城市更为突出。
关键词:财政分权;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激励
中图分类号:F812.2;F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24)06-0119-10 ]
Fiscal Decentralization,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and Common Prosperity
ZHENG Jizhou1,2,CUI Yi2
(1.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arty Building,Party Schoo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Fuj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Fuzhou 350108,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style decentraliza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This article utilizes panel data from 348 cities at or above the prefecture level in China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2012 to 2021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interplay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and the advancement of common prosperity. Findings: Both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contribute to common prosperity. This conclusion remains consistent following a series of rigorous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contingent upon the degree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with a more pronounced influence observed in contexts of heightened equalization. Within the confines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es a distinctive "U-shaped" pattern. Moreover,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on common prosperity exhibit heterogeneity in terms of regional and urban scales,with notable effects observed particular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s well as in metropolitan areas.
Key words:fiscal decentralization;common prosperity;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fiscal incentive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畅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尽力而为”,还需“量力而行”,以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关系为基础,做大并分好“蛋糕”。共同富裕要求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发挥财税和金融资源调配作用,打造“橄榄型”分配格局,促使全体人民能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而财政分权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分配调节、协调区域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在推动发展成果共享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借助于财政分权,通过发挥财权和事权的相对独立性特征,灵活调整就业创业环境、收入结构和社会保障等,形成各层级发展合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因此,厘清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对于更好发挥财政制度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作用颇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民生福祉的坚实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强调,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这就意味着必须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民生需求,统筹协调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借助于公共财政,以基本公共服务合理布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富裕程度、提高共同富裕实现可能性的重要手段。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服务,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助力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学者围绕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展开两两关系研究。就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而言,蔡武和文铭(2022)[1]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财政分权下“全面直管”模式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该模式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推进共同富裕,且这一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郭卫军和李光勤(2023)[2]认为,财政分权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共同富裕;陈享光和李晶晶(2023)[3]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讨中国式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共享发展的作用,并发现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均有利于助推共享发展、加快共同富裕。就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而言,祝毅(2023)[4]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不同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共同富裕指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范逢春(2023)[5]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主要通过社会阶梯效应、拉动增长效应、分配调节效应、全面发展效应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张明和张兴祥(2023)[6]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通过降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扩大机会平等路径影响共同富裕;袁志刚等(2022)[7]从教育视角切入,提出发挥政府、公共财政主导作用,形成以一体化、均等化、优质化为特征的教育供给模式,最终助力共同富裕目标达成。此外,还有学者从财政分权与包容性增长[8]、财政分权与城乡融合发展[9]、财政分权与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10]、财政分权与绿色发展[11]、财政分权与高质量发展[12]等维度展开研究,同时还讨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个人创业[13]、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收入差距[14]、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民生获得感[15]、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市融合[16]的作用关系。
综上可以发现:一是现有研究借助于理论或实证方法,分别探讨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及其细分领域的影响,缺乏三者间关系的实证讨论;二是现有研究大多基于线性角度,引入中介变量考量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作用特征,缺乏对三者间关系的非线性特征探究;三是部分文献基于地理区位异质性特征,考察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异质性作用,并未从城市规模差异化角度展开研究。由此,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补充研究。首先,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可自由调配财政资金,为域内产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等提供必要支持,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政府提供的文化、教育、道路、卫生和环境等公共产品基本处于公平状态,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服务和产品,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必然对共同富裕产生推动作用。但在不同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条件下,地方政府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布局域内资源,对人民群众享有社会服务存有差异性作用,亦可能对共同富裕产生异质性影响。为此,本文构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三者间的理论框架,厘清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其次,在理论机制探讨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丰富现有研究内容。再次,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视角,探究其在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关系中的调节与门槛机制,以补充现有研究内容、深化三者之间作用关系的研究。最后,立足于地理区位差异性和城市规模差异性,讨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异质性作用,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进程提供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共同富裕的概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发展的关键,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7],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系统性政策体系及体制机制的完善。中国式财政分权结合了政策集权与经济分权,促使经济分权与垂直化政治管理体制并存,为各地区因地制宜破除区域、城乡发展差异以及消除收入分配差距提供宏观政策保障,有利于加快共同富裕实现进程。财政分权涉及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具备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并存特征,表现出财政上行、事权下放逆向运动,弱化地方政府“粘蝇纸效应”,推动地方政府为发展而竞争,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从财政收入分权角度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反映地方政府能够分享国家收入,提升区域对资源的占有程度,扩大财政支出责任范围。这可辅助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合理分配财政支出权限,为缩小区域差异奠定基础,有利于达成共同富裕目标。从财政支出分权角度来看,地方政府具备灵活支出责任,且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有更多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地决定资金使用方向,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更贴近共同富裕要求。
达成共同富裕目标需要把握发展的包容性、平衡性、协调性,还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科学发挥公平与效率两大价值,通过搭建社会阶梯、拉动增长和分配调节效应深刻影响共同富裕。就社会阶梯效应而言,公共服务均等化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并保障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服务公平共享,成为打破社会阶层区隔的“社会阶梯”,助力早日实现共同富裕[18];就拉动增长效应而言,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大健康、养老和教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长久创造社会需求,促使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对促进共同富裕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分配调节效应而言,公共服务均等化借助于财政转移支付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化服务,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和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达成。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财政分权独立性更加突出,促使地方政府借助于自由的财权与事权合理调配区域资源,弥合发展差距,促使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共同富裕赋能。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地方政府利用财政分权优势,借助于便捷化公共服务强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保障力度,更加有利于加快共同富裕实现进程。
总而言之,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均可直接作用于共同富裕,且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其中可能发挥调节机制和门槛机制,具体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二)研究假设
1. 直接影响机制
财政分权可视为一类资源配置制度,在驱动地方政府统筹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协调产业发展、居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财政资金,在加快共同富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一,财政分权可发挥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独立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具体而言,财政分权能够充分激发地方政府积极性,促使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充分调配各类资源着力稳定就业、促进收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效率,为共同富裕目标达成赋能;其二,财政分权可发挥地方政府统筹职能,促使其通过对口帮扶、产业协作等方式激发落后地区发展活力,促进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其三,财政分权可推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扩充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提升发展共享性,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19],尤其是财政分权能为地方政府开放性治理提供较大空间,促进地方政府集合本区域优势增加公共福利数量,增进本区域民生福祉,以发展成果共享提高共同富裕分配效率;其四,财政分权能发挥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效应,灵活引导经济资源在各区域间流动和分配,以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协同推进区域发展,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赋能。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财政分权可推动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激发物质与人的生产活性,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帮扶,缩小主体间收入差距,为实现生活富裕、精神富裕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其一,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学有所教,能够全面提升高素质劳动资源应用水平,有利于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其二,公共服务均等化遵循“普惠”和“均等”理念,推动养老、教育、医疗和卫生等基础服务覆盖更广泛人群,尤其普及至特殊困难人群,以分配正义助力共同富裕;其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减少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成本,不断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契合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助力达成共同富裕目标。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推动共同富裕。
2. 调节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打破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和壁垒,确保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这一目标对于促进机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20]。在不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存在差异化作用。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区域内,地方政府依托于财政分权优势,能够统筹分配域内医疗、教育、住房等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着力破除机会不平等现象,打通低收入群体向上流通渠道,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对教育、养老和健康等领域的财政投入,统筹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安排,提升了经济发展效率,有利于缩小分配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而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条件下,地方政府尽管具备灵活的财权和事权,但受内部资源分布限制,无法借助于多元化资源强化社会经济统筹,从而阻滞区域协调发展,滞缓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且在地区公共服务不完善时,地方政府财政分权职能被制约,不利于激发政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积极性,从而阻滞共同富裕目标达成。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良好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更强。
3. 门槛机制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期,各地区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布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资源错配现象。这不利于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分权体制调配市场资源、调整产业生产结构和释放经济发展潜能,难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对共同富裕产生阻滞。而随着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分布日益成熟,地方资源分布亦趋于合理,其在保持经济稳态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和就业渠道多元拓展的同时,能够强化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在此条件下,地方政府借助于灵活的财政分权体制,可依据内部资源禀赋优势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合理流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高效率投资行为,不断提高本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尤其是在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地方政府依托财政分权体制,以统筹协调职能均衡域内公共资源,激发落后区域内生动力,不断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从而为共同富裕赋能。据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在控制其他因素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门槛效应。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分别检验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设定基准模型如下:
[Comit=α+β1FDit+β2Epsit+∑βcZit+yearit+μit+εit] (1)
其中:[i、t]分别代表城市和时间;[Com]为被解释变量共同富裕;[FD]、[Eps]分别为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Z]表征一系列控制变量,涵盖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以及开放程度;[year]、[μ]分别为时间固定效应和城市固定效应;[ε]代表随机误差项。
为检验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在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之间具备调节效应,本文在上述公式基础上,加入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互项,得到如下模型:
[Comit=α+β1FDit+β2Epsit+β3FDit×Epsit+∑βcZit+yearit+μit+εit] (2)
此外,为检验H4,本文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究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作用,具体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如下:
[Comit=β1FDit×I(Epsit≤γ1)+ β2FDit×I(γ1 其中:[γ]代表门槛值;[I(·)]表征指示函数。当括号内条件不成立时,取值为0;当括号内条件成立时,取值为1。 (二)变量选取 1. 被解释变量 共同富裕([Com])。共同富裕涵盖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富裕。从程度上看,共同富裕强调保持合理差距;从范围上看,共同富裕强调普遍性富裕;从时间上看,共同富裕是渐进式富裕。结合这一丰富内涵,无法借助于单个指标衡量共同富裕。本文结合已有研究[21-23],从总体富裕、成果共享、生产效率、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福利五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列。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得到各城市共同富裕水平。 2. 解释变量 财政分权([FD])。学界衡量财政分权的方法涵盖财政自给度、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三类。其中,财政自给度表征地方政府单纯借助于自有收入达成本级政府财政支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财政自给能力。且从数据角度来看,财政自给度可识别跨越地区和时间的数据,全面考量地区差异性。据此,借鉴胡丽娜和薛阳(2023)[24]的研究,以财政自给度衡量财政分权,计算方法为: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政府预算内财政总支出。 3. 调节与门槛变量 公共服务均等化([Eps])。通过现有研究[25-26]发现,学者大多立足于《“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文化服务和生态绿化等维度反映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由此,本文构建包括教育、基础设施、医疗、文化服务、生态绿化、社会救助以及社会保障在内的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综合评估各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体见表2所列。 4. 控制变量 为控制其他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基于数据可比性,参照关联研究[27-29],引入如下变量:人力资本水平(Human),以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产业结构(Indu),采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表征;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以地方当前国内生产总值中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比表示;城镇化率(Urban),采用地区城镇总人口与全域总人口的比值刻画;开放程度(Open),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汇率折算以当年为标准。 (三)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研究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局官网。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所列。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上述基准模型展开回归,结果见表4所列。表4列(1)、列(2)分别为控制时间和城市固定效应和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列(3)为控制时间和城市固定效应并加入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由表4可知,财政分权的回归系数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共同富裕具有积极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越高,越能加快共同富裕实现进程。由此,H1和H2得到验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拥有自由的财权和事权,能够统筹安排财政资金调配,促使域内生产生活得到合理化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共同富裕。且地方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能够带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为共同富裕落地实现赋能。 (二)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上述研究的准确性,本文进行如下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5所列。一方面,将上述被解释变量共同富裕的测度方法由熵权法替换为层次分析法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列(1);另一方面,为防止反向因果问题出现,将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滞后一期纳入模型,重新展开回归,结果见列(2)。检验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变量系数大小及显著性稍有浮动,但作用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说明上述检验结果具备较强稳健性,即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均可显著促进共同富裕。 (三)调节效应检验 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受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即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存在一定外生性。据此,使用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关系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见表6所列。根据列(1)检验结果可知,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922、0.623,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均可正向影响共同富裕,再次证明上述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加入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互项。结合列(2)回归结果,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互项系数为1.42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证明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正向调节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间的关系。由此,H3得到验证。 (四)门槛效应检验 前文基于线性角度分别探究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调节效应,但所得结论都是在同等假定条件下得出,忽略了资源禀赋特征差异。事实上,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受多重因素约束。基于此,本文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论证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由表7、表8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可知,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单一门槛检验,门槛值为5.182。 在此基础上,对门槛模型展开估计,结果见表9所列。结合检验结果可知,当公共服务均等化门槛估计值低于5.182时,财政分权的影响系数为 -0.157,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公共服务均等化门槛估计值高于5.182时,财政分权的影响系数为0.876,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效应。结合这一研究结论可知,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约束下,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U”型关系,只有当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一定条件时,财政分权才能明显促进共同富裕。 五、进一步分析 (一)基于地理区位的异质性考量 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要素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性,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亦可能具有异质性。据此,在上述检验的基础上,为验证三者关系是否在地理区位上存在差异,将样本城市按照所属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展地理区位异质性检验,结果见表10所列。 就财政分权而言,其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为0.321,不具备显著性,说明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市场分布等方面均处于较优状态,市场竞争相对于其他地区更加激烈,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经费投入经济建设,存在财政资金分拨倾斜现象,故其对共同富裕的作用不明显。财政分权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62、0.545、0.229,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分权对三大地区共同富裕均可产生明显驱动作用。从影响程度来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状态。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中部崛起”战略下,中部地区借助东部地区资源溢出效应,充分发挥财政分权优势,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完善基本服务网络,在缩小区域差距和加快经济赶超的同时,对共同富裕产生显著积极影响。西部地区经济运行尚未稳定,宏观环境较为复杂,域内仍存在较为突出的区域分化和结构性矛盾。这种情况下,尽管政府借助于财政分权合理化调配区域资源,尽力提供便捷、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仍弱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仍存在产业接续矛盾突出、人力资源引进不足、金融供给乏力等问题。该地区政府基于财政分权体制,更多通过完善区域产业布局网络、加大资本支持,为劳动力引进提供指引,加快产业生产结构和社会经济运行结构转型,使得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作用相对较小。 就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言,其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05、0.605、0.231、0.406,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分布状态。原因在于,相较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言,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规模较大、基础设施布局更为完善,可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创设良好条件,有利于发挥其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作用。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加速经济赶超过程中,逐步加大基础网络建设、多元生产要素引入以及技术创新研发力度,而以均等化公共服务强化民生福祉的效能欠佳,弱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 (二)基于城市规模的异质性考量 鉴于不同规模城市在资源承载能力、要素配置以及获得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使得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根据城市人口聚集规模,将样本城市分为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进行城市规模异质性检验,结果见表11所列。 由表11可知,财政分权对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58、0.805、0.658,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财政分权对上述城市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分布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配备也较为完善,为地方政府依托于财政分权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奠定了基础,从而加速共同富裕实现进程。而财政分权对小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为0.468,不具备显著性。这表明小城市在经济发展、产业分布等方面尚未摆脱空间约束,可能由于资源过度集中产生“拥堵效应”,难以发挥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整体来看,财政分权对各类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分布状态。 就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言,其对特大城市、大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785、0.584,至少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依托于完善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够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布局,更加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中等城市、小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436、0.364,均不具备显著性。究其原因,中小城市受空间、人口限制,可能存在资源错配现象,使得公共服务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均等化分布,不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从而阻滞共同富裕实现进程。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财政分权体制促使地方政府凭借灵活财权、事权,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富裕需求,筑牢共同富裕根基。在良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条件下,地方政府依托于财政分权体制不断强化创新资源调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系统运行、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多层面保障,助力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将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框架展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均等化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作用。就理论视域而言,存在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政分权影响共同富裕的调节变量和门槛变量。 第二,着眼于整体态势,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约束条件下,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门槛效应,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现抑制后促进的“U”型特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可以对冲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阻滞作用,进而有效推动共同富裕。 第三,从地区区位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角度讨论财政分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异质性作用。就地理区位而言,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分布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呈“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就城市规模而言,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分布状态,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分布特征。 (二)建议 第一,持续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财政分权对共同富裕作用明显,为此,应持续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助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达成。其一,中央政府应强化全国性事务的事权,放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支配权,促使其借助于本土信息优势充分调配域内资源,逐步激发社会经济生产活力。其二,依托于财政分权的资源调配效应,地方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和营商环境等方面投入,增进民生福祉,为实现共同富裕创设良好环境。同时,地方政府应在统筹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减少以盈利为目的的财政投入,创设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其三,地方政府可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相关政策,在合理利用财权和事权的同时,规范收入方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基层社会保障能力,促成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第二,优化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公共服务均等化除了可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还在财政分权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着调节和门槛作用。为此,应持续优化公共服务空间布局,深化均等化“程度”,筑牢共同富裕根基。首先,政府应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与居民权利、户籍、居住地等挂钩,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差异,以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其次,政府需立足于空间规划,通过合理建设和治理,逐步优化住房、养老、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分布位置,保障各类公共服务可直接惠及人民群众,促使农村居民能够更便捷享有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异,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最后,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区域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对低收入群体予以一定补助,增强各类公共服务应用职能,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收益权利,为共同富裕赋能。 第三,因地制宜激发资源禀赋潜力。财政分权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不同地区共同富裕的作用呈现异质性。据此,可因地制宜激发资源禀赋潜力,发挥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合力效应,加快弥合落后区域发展短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针对中小城市而言,政府应加大要素资源引入,结合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救助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以高端人才流动带动技术、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合理化渗入,为基础设施布设、产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提供充足资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针对经济相对发达、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以及基础设施分布较为均衡的区域,地方政府应适当使用多种组合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持续完善各类主体在公共服务配置中的竞争作用,引导资源投入向资源稀缺领域流动,促成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进一步为实现共同富裕赋能。 参考文献: [1]蔡武,文铭.国家治理效能改进与省管县模式推进——城乡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J].社会发展研究,2022,9(4):144-163,245. [2]郭卫军,李光勤.财政分权如何影响共同富裕——兼论分权的适度区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3,25(3):3-17. [3]陈享光,李晶晶.中国式分权与共享发展[J].经济纵横,2023(2):1-13. [4]祝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中国现状与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2):168-178. [5]范逢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推动共同富裕?[J].理论与改革,2023(2):97-108,151. [6]张明,张兴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来自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2023(6):110-119. [7]袁志刚,阮梦婷,葛劲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教育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22(2):43-53. [8]贺唯唯,侯俊军.财政分权、公共服务供给与包容性增长[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3,44(1):61-69. [9]苏春红,李真.财政分权、支出偏向与城乡融合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22(6):107-123. [10]李政,杨思莹.财政分权、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18,34(12):29-42,110,193-194. [11]张学升,张行.财政分权、税收竞争与绿色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2,38(5):126-131. [12]郭健,张明媛,于倩,等.财政分权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分权的“适度区间”[J].财政研究,2021(11):86-101. [13]戴芸,王永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促进了个人创业——来自医保改革的证据[J].财贸经济,2022,43(2):39-53. [14]宋佳莹,王雅楠,高传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126-140. [15]程迪尔,刘国恩.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民生获得感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35(5):117-120. [16]王永乐,李梅香.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8):100-105. [17]李实.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21,56(11):4-13. [18]董志勇,王也.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的特征阐释与实现路径——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视角[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5):23-42. [19]解垩.财政分权与公共服务可及性:组固定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22(1):1-13. [20]袁志刚,阮梦婷,葛劲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教育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22(2):43-53. [21]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22]陈丽君,郁建兴,徐铱娜.共同富裕指数模型的构建[J].治理研究,2021,37(4):5-16,2. [23]王军,朱杰,罗茜.中国共同富裕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3,45(6):51-60. [24]胡丽娜,薛阳.财政分权、财政压力与创新质量——来自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3,37(8):50-58. [25]刘小春,李婵,熊惠君.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77-88. [26]董艳玲,李华.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3):24-43. [27]尹志超,文小梅,栗传政.普惠金融、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1):109-127. [28]侯冠宇,熊金武.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份的计量与QCA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3):89-99. [29]林海,赵路犇,胡雅淇.数字乡村建设是否能够推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3(5):81-102. [责任编辑:陈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