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4-06-21王继国
[摘 要]当前,文化数字化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内容生产到服务平台,从获取途径到内容呈现形式,文化数字化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文学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适应文化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运用文化数字化成果赋能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数字化思维和能力,需要系统的探索和深入的实践。
[关键词]文化数字化;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1]”。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2]。”
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推动了文化资源的创新整合,增强了文化内容的可视性、共享性和体验性,拓展了文化的传播互动方式,取得了多样化的成果。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文学史课程主要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重要的文化属性,是学生打好专业基础、锤炼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对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过程设计优化以及教学实践活动开展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文学史课程应主动适应当前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运用相关成果来推动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融合文化数字化成果,重构教学内容
文学史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几乎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是中国文学知识领域以及相关知识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外文学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既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文学史实内容,也探讨文学史实发生与时代、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等,文学史内容系统且全面,连贯性强,体量十分庞大,知识点繁多。
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式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史课程仅仅依靠传统纸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习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改变着文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格局,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对文学的生产传播、作品的呈现等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论是在古代文学史方面,还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方面,目前都取得了一定的数字化成果,为文学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丰富文学史课程教学内容,文化数字化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是直接将当前已有的成果融入课程,随着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以往只存在于纸质书籍上里的文学史实、作家作品甚至文学发展脉络,都有了多形态的数字化呈现,例如音视频、动画、数据库、数字图卷等。在梳理文学史课程现有知识脉络基础上,将这些多元化呈现的数字化内容进行融合,既能够让文学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形象,也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二方面,是以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思政元素,融入文学史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借助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可以更形象化、无痕化融入思政元素,而且文化数字化战略本身也是重要的思政融入点。例如,在古代文学史讲解先秦文学时,可以将古经典籍的数字化作为拓展,引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创造性转化的,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文化传承中去。第三方面,在文化数字化背景下,将相关学术研究新动态进行融入。文学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术研究是推动文学史内容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观点、新史料、新方法都会影响到文学史内容的呈现。而文化数字化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成果,及时将这些新动态、新成果有机融入文学史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
二、借鉴文化数字化形式,优化教学过程
文化数字化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旨在“全面梳理中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按照统一标准关联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3]。”文化数字化建设在“关联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体验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文学史课程内容中的主要部分是文学史实脉络梳理和作家作品阐释,但由于当前文学史课程学时的普遍压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既能全面把握文学史实脉络,又能对作家作品进行有效的深度分析,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点。文化数字化的“关联性”“交互性”“体验性”等优势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一定的思路,课前充分利用各类数据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课中借助丰富的数字化成果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切身体验和互动交流,课后设置与数字化相关的活动作业,注重及时共享学习成果。
数字化时代,数字素养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构成,充分将文化数字化形式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充分利用现有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将与文学史有关的数据库例如“中华基本古籍库”“中国历代诗歌数据库”等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检索,熟练掌握检索方法,课前自主梳理和学习文学史脉络和文学作品基本情况,解决知识层面需要掌握完成的学习目标。另外,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建设文学史课程的相关数据库,丰富学生学习资料,供学生持续地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课中,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数字化技术在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支撑文学史内容或作家作品等知识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方式呈现,为设计课中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种数字化形式也具有较强的体验感。在课中进行设计时,既可以直接运用现有文化数字化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也可以利用文化数字化形式,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利用仿真技术,打破时空对文学史教学的限制,将文学史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全景展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来建构课堂,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课后,对文学史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提炼,参照文化数字化成果或者数字化形式,有针对性地布置实践活动作业,为学生及时巩固课程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提供平台。同时,文化数字化的“云+”成果,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线上就可以达到以往线下才能达到的实地参与效果,例如,作家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的形式,在线上完成游览、完成拓展资料的获取,可以大大拓宽文学史课程的广度。
文化数字化形式,能够有效助力文学史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时,要充分借鉴文化数字化的优势,匹配好课程内容,活学活用,切实增强学生的体验度、参与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持续助力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目标的达成。
三、秉持文化数字化理念,提高教师数字素养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数字化时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当前,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正稳步推行,不仅如此,教育数字化也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字素养可以说是教育数字化和文化数字化双战略对师生所提出的双重要求,更是新时代师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文化数字化理念理应成为教育教学秉承坚持的重要理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专业,文化史课程是该专业的经典课程,但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专业也已经焕发了新的活力,文学史课程也迎来了数字化呈现的新契机。在教育数字化和文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从业者,也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承担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秉承文化数字化理念,持续提高数字化素养。
2022年11月,为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的数字素养有了明确的标准规范,这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数字素养提供了规范的路径。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首先,要强化数字化意识。教育数字化、文化数字化作为国家战略,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要从成果当中,从数字化的建设当中,不断强化对数字化的认识,并能产生主动将相关成果或数字化技术投入实际教学过程的意愿。当前已有的很多文化数字化成果都能够有效融入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但是如何融入必然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尝试,中间也会产生问题和困难,教师只有敢于直面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意志,才能不断深入推进数字化教学实践。
其次,要持续掌握数字化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频繁,需要教师要适时掌握最新的知识,熟练运用相应的数字化工具。例如,当前和文学史相关的数据库、云平台等,教师就需要及时学习,熟练掌握相关工作策略和方法,并能够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应用上的帮助。
再次,要切实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以及数字化协同育人等教学的全过程[4]。在文学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学习情况分析,也需要运用数字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和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搭建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场景。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数字技术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采用可视化工具或者相关模型对学生学业进行客观评价。更重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以此开展全方位的育人活动。
接着,要坚守数字社会责任。数字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但并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依然受到法治道德的约束。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数字伦理规范,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融入其中,文学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文化认同、价值伦理等思政元素,在数字化教学的建构中,教师应始终将相关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积极传播正确的数字
观念。
最后,要夯实专业发展。教师应树立持续学习的理念,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加强对文学史课程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改进,并持续参加培训和各种交流活动,适时更新数字化知识。另外,应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化
时代。
结束语
文学史课程是传统学科的传统课程,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需进行教学层面的改革。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诸多成果,为文学史课程在资源获取和课程实践等许多方面都提供了有效支撑。而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文学史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持续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快速适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新形势,运用文化数字化成果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中积极借鉴、融入文化数字化形式和成果,不断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综合性数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全中,武小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及要点[J].中国发展观察,2022(10):27-31+6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J].新理财,2023(7):18.
[3]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与布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5(5):11-18.
[4]姜兆友.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教育数字化背景下[J].教育视界,2023(9):44-46.
作者简介:王继国(1989— ),男,汉族,山东菏泽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JGB04)阶段性成果。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课题“虚拟教研室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生创新素养导向与培育”(课题编号:2022CYB19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