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亚运时代的场馆利用对一座城市的影响
2024-06-20袁澄多
袁澄多
体育对于城市的影响力,从来不容小觑。刚落幕的杭州亚运会,把杭州推向了世界舞台。近几年,杭州匠心打造与城市文化精神相匹配的各类场馆及配套设施,让其成为了城市的新标志。
每一次的体育盛会都是一场城市文化的狂欢。亚运会让杭州这座城市的能级明显提升,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崭新的城市面貌,专业的比赛场馆,优越的观赛体验,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情。
场馆侧
举办大型国际赛事需要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体育空间和达到赛事标准的场馆设施作为基础办赛条件。
现阶段大型体育场馆已从单一功能类型快速发展为聚散型和多元综合型,这是趋势,做好与现有城市大基建的有效结合,投资建设可控,有利于赛后的运营和利用。
杭州亚运会带来的不仅是大量的城市建设,还有高度的注意力资源,亚运“窗口效应”已开始显现。
亚运结束后,仅去年11月和12月亚运场馆连续出现同一天双演的盛况一“张韶涵演唱会”向左“任贤齐演唱会”向右。疫情后复苏和亚运效应叠加下的演出市场立马火爆起来,明星“扎堆”开演唱会。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线下演出“久旱逢甘霖”的一年。从年初开始,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集中开票,热度持续走高,“抢票”和“演唱会”成了各大热搜榜上的常客。到了“五一”假期和暑期,演唱会集中爆发,一场接着一场,哪个歌手没开演唱会,就好像过气了,不少明星时隔多年重回舞台,“有的明星可能一年干了过去十年的生意”,一线城市某些热门场馆的预定甚至已经排到2025年。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共举办演出34.2万场,累计观演人次达1.11亿,票房收入315.4亿元,均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并有大幅增长。
其中,演唱会占绝对大头。2023年演唱会票房为90.72亿,观演人次达1286.5万,分别占据音乐类演出市场的81.7%和65.6%。可以说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的火爆,大部分都归功于演唱会的复苏。热门歌手的演唱会门票几乎场场售罄,几乎都需要拼手速抢票。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演唱会体育场项目一场票房大概在2500万元至2800万元,体育馆每场约在800万元。通常知名歌手还有品牌冠名场,收入远高于其他场次”。
演出经济的火爆也带动了当地文体旅产业的发展。“报复性观演”背后,是人们压抑已久的对现场演出和情绪释放的需求。
年前就官宣了今年4月18日~21日周杰伦2024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将在亚运会开闭幕式主会场一杭州奥体中心连开4场,当天大麦上“想看”人次就突破了130万人。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热度TOP前3的演唱会歌手分别是周杰伦、五月天和薛之谦,不出意外他们都将来杭州开演。除此之外,还会有张学友、林俊杰、陈奕迅、邓紫棋、蔡依林、告五人、张杰、苏打绿等热门歌手,让杭州亚运的很多场馆档期排得满满当当,让人欣喜若狂。
各类高级别国际赛事也在如火如荼举办,仅年前12月一个月内就有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和女排世俱杯两大国际顶级赛事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馆和黄龙体育中心同时开赛,还有CBA赛季浙江球队主场赛也激烈开打。
据悉,年后会落地国际职业网球ATP挑战赛、国际皮划艇超级杯、世界箭联世界杯、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中国行、全球电子竞技运动会、国际空手道锦标赛等赛事。
几乎是天天有赛事、周周有演出。大家有了更多机会走进亚运场馆近距离体验,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能,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需求侧
国庆与亚运双节效应凸显。
高热度的背后离不开亚运的助推。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好者们现场观摩,除了参与赛事,还切身体会了杭州的城市之美。
去年10月亚运期间,作为亚运主会场的杭州奥体中心就出了一则惊喜官宣,在园区商业街打造杭州首个漫游式商业中心,做多元化开放式的街区。这里会成为杭州年轻人的新地标,强化社群概念,围绕着年轻人做多元化生活场景,尝试开放式的街区更多是场、人、景、生活能融合在一起。
紧接着新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杭州奥体场馆群的另一侧奥体中心AT天地商业项目也随之官宣,打造城市运动打卡奔赴地、休闲娱乐目的地、生活漫游发现地。融入体验式业态,集合社交、购物、餐饮等兴趣圈层,营造交互式活力空间。
城市侧
场馆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尤其需要重视运营前置的作用。政府多次解读应该如何利用亚运场馆赛后的开放,包括明确惠民体验等措施。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仅是看场馆本身,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大基建、配套服务空间、商业娱乐设施,特别和城市区域量级更是紧密相关。
杭州亚运会赛事周期虽不长,但对城市的基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多城市都想抓住承办大型赛事的机遇,加速规划城市发展,利用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促进城市建设和提振当地经济。
在之前专栏“体育空间与城市‘微景区的内在逻辑”中写道:持续产生有效拉动力,打造富有记忆点的城市目的地,可从场景、内容、情节上,营造体验者沟通交流、寻找社群、有参与感的场所。不仅追求健康、运动、技能、观赏等功能性价值,还追求消费本身所彰显的地位价值。
以打造城市文旅景区的评定标准为例,可从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景观质量、游客意见几大方面评分;还包括了交通、游客量、安全、卫生、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诸多方面的体现。想打造出有亚运印记的景区化场馆,能否顺利实现未来值得期待。
留存亚运记忆。杭州亚运会博物馆在亚运举办期间开馆迎客。展陈面积约5400平方米,充满科技感的博物馆让所有参观者赞不绝口。亚运后,瞬间成了最热门的打卡地,各类参观团络绎不绝,高峰期一天接待超千人次,了解到今后也会对市民开放,通过线上就可预约参观。
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作为一座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其完善程度对产业发展水平有重要作用。
场馆的专业化、国际化和生活化在增强,建设了越来越多的足球场、篮球馆、羽毛球场地,还有标志性的马术场、棒垒球场、水上运动中心以及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电竞馆专业场地,既重视观赛的体验感,又能让全民亲身参与。
健身运动逐渐变为刚需,目前所有的亚运场馆都对市民开放,都设有免费、低收费开放的时段。周边的街道社区开始积极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社团组织也增加了“体育+文旅”主题活动的频次。
继续探索亚运场馆惠民开放的多样形式,以真正促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再有演出、赛事、活动、商业配套的加持,可以更期待场馆未来对城市能级的促进作用。
后亚运,超大城市“杭州”如何再跃升?国际顶级赛事助力是契机,为城市的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和动力,推动城市的消费升级。城市经济需要持续高质量高速度地发展,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是好的起始。
据官方测算数据,筹办的五年时间里亚运投资对杭州GDP的拉动量约为4141亿元,占同期GDP的7.6%;对财政收入的拉动量约为1033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8.2%;对就业人数的拉动量约为67万人,占同期就业人数的2.4%。这些数据说明,大型体育赛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显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明显,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外,亚运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升级。比如,亚运场馆建设及赛后运营推动了建筑、新材料、旅游、餐饮娱乐、文化、体育、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经济的增量中,场馆设施的长续经营和赛会之城的续力打造,一定能为这座城市锦上添花,创造出更多的欣喜。